賴月珍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數學教學滲透核心素養理念,以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數學教師具體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合適方法,實現建設高效數學課堂的目的。文中分析初中數學教學現狀,給出提升數學課堂高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情感交流;解題能力;辯證思維;高效教學策略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教學的模式也應該為適應時代潮流來進行適當的調整,對于教學工作者來說,教學理念進行更新也是工作的一種表現。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將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融合,逐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實現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本文就此展開論述:
一、優化師生溝通,課堂開展情感交流
傳統教學模式學生或多或少會對教師產生恐懼心理。教師必須將師生關系進行適當的轉變,以教學為主體,學生為學習中心,要和學生深入的交流溝通。情感教育要求教師遵循人性化教育要求,尊重課堂上學生主體性,師生之間溝通不到位,缺少完整的評價情感教育的體系或標準。針對這種情況,數學教師要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借助鼓勵的眼神、不經意的動作、趣味性的提問等,增加學生積極情感體驗。
如,“勾股定理”作為數學學習的重難點知識之一,這部分教學時可以開展情感交流。授課時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勾股定理的內容,而是通過與學生溝通順勢導出公式。具體而言,利用多媒體播放準備好的“畢達哥拉斯觀察地面磚圖案”的圖片,提出問題:可以觀察到什么內容?得出等腰三角形與直角三角形的認識;接著教師將兩個大小不等的正方形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討論與剪切并討論交流,并不給出具體的意見,利用“趙爽弦圖”或代數計算方法得出定理內容,并對其進行證明。整個情感交流過程中挖掘知識點背后蘊藏的故事,培養數學學習信心,并借助數形結合培養學生歸納推理能力。
二、塑造數學情境,培養數學邏輯思維
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數學教師要創新方法,側重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如邏輯思維、問題分析能力等。課堂上教師將知識點與學生生活聯系,利用學生熟悉情境激發學習主動性,并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感受與分析,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運用歸納推理意識不僅能夠幫助自己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如初中數學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知識點時,引出這樣的例題:某學校初一共有3個班級,組織初一學生向希望小學捐獻課外書,現已知1班捐贈152本課外書,2班捐贈數據為平均數,3班捐贈總書籍數量的40%。請計算三個班級各捐贈書籍數量。引導學生分析,捐書平均數可聯系各個有關量。假設2班捐贈數量為x,則總捐贈書為3x,3班捐贈數量為3x,得出最終的方程式:3x=152+x+3x40%,求出答案。學生利用利用這種方式計算結果,提升解題效率。另外教師在給學生們講解“統計”這一單元的知識點時,可以通過生活中的案例來進行教學,培養學生數學理解與思考能力。意識到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性,明白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更加主動學習,教師通過創設恰當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推理、解題能力。
三、注重知識轉化,培養學生辯證思維
初中數學知識具有較強抽象性與邏輯性,且各個知識點之間存在緊密聯系,要求學生具有相應的數學思維。辯證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探索預測可能得到的結果的前提下,還應該不斷的去總結之前的規律去驗證實際生活中一道的客觀事實。這個過程需要我們改變以往的散漫思維,使自己的思維方式得到一個很大的提升和改變。因此,我們要不斷地對新的規律進行總結、反思,用自身行動來驗證其正確性,培養自己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事物。
如教師講解“分式”知識點時,提出問題:當x取值多少時,分式有意義?看到題目后我們知道,分數有意義時分母不能等于0,結合具體要求可以判斷,只有x≠1,分式才有意義;再如,學習有理數、無理數知識點時,引入數形結合方法,培養學生數量與圖形轉換的意識,將數量關系轉為圖形問題,方便學生直觀觀察。實數教學時也可以這樣,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發揮多媒體幾何畫板的作用,教師通過演示畫板操作,讓平面圖形動起來,通過改變三角形定點方式調整三角形大小,順利滲透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觀察其中規律是否變化。作為平面幾何論證的基本內容就是邏輯思維,此時學生已經存在很多與平面幾何相關知識點,有機組合這些知識點,通過題干已知條件推導出結論,大幅度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總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課程教育的不斷改革,社會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想要實現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師就應該創新數學教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學為主體,學生為學習中心,才能有助于高效課堂的建立。使學生形成自己的思考、表達及推理能力,師生之間共同配合,這將很快實現高效課堂的建立。
【參考文獻】
[1]海貴.淺析初中數學實施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7(22):20
[2]許曉萍.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26):106
(永定縣湖雷中學,福建 龍巖 36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