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紅
摘 要:內部控制是企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企業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加大內控制度的執行力度,并隨著外部監督機制的健全,不斷促進企業發展。近年來,隨著企業的聯合重組,生產規模的逐步擴大,企業管理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如何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企業又如何進行外部監管?這是個值得認真探索的課題。筆者認為,兩者應有效結合,融為一體,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達到防范各種風險的目的。
關鍵詞:外部監管;控制制度;內部審計;預算管理
“中原之行哪里去?鄭州亞細亞”。多年前的中央電視臺廣告宣傳讓鄭州亞細亞集團聲名鵲起,“亞細亞”現象令中國商界內外人士趨之若鶩,甚至引起了理論權威、政府高層的關注。后來,亞細亞集團卻從昔日輝煌的頂峰匆匆滑落下來:效益猛降、債臺高筑、官司纏身、集團瓦解。曾經照亮中國商界的那一輪“亞細亞”太陽隕落了,它那一抹殘留的余暉給人們以深深的思索。由“亞細亞”引發的思考: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嚴格進行外部監管。既然內部控制是作為防范企業風險的機制而存在,那么如何建立健全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 又如何加強外部監管呢?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財務機構和制度,為企業監管做好準備。
(1)合理設置財會機構。一些企業將財務機構與會計機構合并設置在一起,這是同傳統的管理模式相適應的。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的財務活動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集團企業,資產規模大資本鏈條長、管理跨度寬、籌資渠道及方式多樣化,財務與會計職責不明的弊病越來越明顯。因此,建立和落實財務監管工作的責任機制是做好企業承包監管工作的根本保證。財會機構應在企業總會計師的領導下開展工作。財務部門可分設財務處和會計處,財務處與會計處分設,可使各部門工作目標及職責明確,分別把關,既可保證部門之間工作有章可循,又能保證相關職責之間的相互制約。
(2)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具體包括五項內容:一是資金監管方面:包括籌資管理、資本金管理、消費資金管理、運營資金管理等各項制度;二是資產監管方面:包括損失的核銷、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和年限等重要會計政策,對外擔保、對外投資的審批制度,損失及固定資產報廢制度等;三是成本費用監管方面:包括業務招待費的開支辦法和標準、遞延資產的計列、固定資產的竣工入賬、待攤和預提費用的處理等各項制度;四是收入、利潤及其分配的監管等制度;五是嚴肅財務報告及其監管制度。
(3)制定嚴密的內部牽制制度。《會計法》明確規定,各單位應當建立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這為研究制定單位內部牽制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企業有大量資產和經營活動都在運行,企業要加強對其財務監控就必須制定并實行嚴密的內部牽制制度,這有利于進一步規范企業會計行為,控制經營風險,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制定企業內部牽制制度首先必須明確控制目標,要找到控制點,即容易產生錯弊而需要控制防范的環節,如審批、核對、審簽、結算、記賬等等,以達到縱向(即在同一部門內不同崗位、上下級之間的相互牽制)與橫向(即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應由不同部門分別處理,使一個部門的記錄受到另一個部門的牽制)的有機結合。其次,要實行企業重大經濟活動聯簽制度。企業在明晰產權關系后,應明確各級所有者與經營者的責任與權利,建立健全集體決策機制,特別是企業重大的貿易、投資活動必須有財務人員、審計人員參加,經集體研究分頭把關。再次,加強企業內部稽核工作。內部稽核從廣義上講應該包括內部審計機構對整個企業經濟活動的審查及財務部門內部的日常審核。
二、建立和完善內部審計制度,促使企業的經營管理正常進行。
內部審計是企業對其內部各項經濟活動和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合規、有效所進行的監督和評價,它可以說是其他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內部審計有助于企業發現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于促進企業依法經營,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機制。建立由上級審計部門或本級審計委員會直接領導的內審體制,內審不受管理層制約,獨立客觀地開展工作。明確內審的宗旨、職能和地位、權限以及內審范圍、程序、方法等。內審機制要有暢通的報告關系,能直接向內部管理層之外的階層報告。內審與外審、上一級審計與下一級審計相結合多層次開展內部審計工作。由于客觀地位的局限性,內審無法對本企業領導者和同級管理層進行審計,為彌補這一控制的薄弱環節,應該會同社會審計或上級內審部門負責對下級管理層的審計,對各級管理層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充分發揮內審的作用。
(2)加強對內部控制系統的監督與評價。通過一般性的財務收支審計,發現內部管理方面的漏洞,提出改進措施,防止或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促進企業提高效益。
(3)抓好經濟責任和效益的審計。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領導的素質和管理行為將直接決定企業的興衰,搞好企業領導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是投資者和管理者對經營者監管的共同要求,這就必須使領導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成為一種制度。同時,要加大對企業效益的審計力度,審查其核算是否合規準確,有無虛報盈虧的情況,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變企業短期行為為長期行為。
三、實行預算管理,為企業監管提供檢驗標準和考核依據。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企業經營也不例外,必須實行有效的預算管理。預算管理是指企業為達到既定目標而編制的經營、資本、財務等年度收支計劃,這是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預算是控制的基礎,只有在預算體系正確完整的基礎上,才能談得上完善的內部控制。
(1)預算的內容。凡是與企業經營活動有關的內容,如采購、銷售、成本費用、固定資產投資、人員流動、現金流量等都應納入預算管理范疇,但應以營業收入、成本費用、現金流量作為預算重點,以利潤目標為預算起點,實行有效監控。營業收入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營業收入預算是否得當,關系到整個預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成本費用預算是支出預算的重點,既要考慮經營性支出,更要對資本性支出項目實行“量入為出”的預算管理,杜絕沒有資金來源或負債風險過大的資本預算。現金流量則是企業在預算期內進行正常經營管理活動的保證,沒有先進的現金流量預算,整體預算管理將成為無米之炊。
(2)預算的編制和執行。全面預算是一項集體性工作,需要企業的各部門和員工的積極參與,但無論采用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的編制方法,決策權都應該落實在內部管理的最高層,如成立由廠長、經理層及各部門主管組成的預算管理委員會,并由其進行決策、指揮和協調整個預算工作。預算調整或追加實行逐項申報、審批制,各部門不得擅自調整預算。預算的執行由各預算單位組織實施,并輔之以對等的責任、權利與義務關系。
(3)預算的監控與考核。預算管理的核心是監控,監控有序可以確保預算目標的完成。內部審計部門將經營活動同企業的預算目標相聯系,隨時根據預算目標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并向管理層報告。預算期終了時,將其作為監控預算執行情況及對預算執行者執行預算效益實績的考核依據;預算的實際執行必須與預算相符,并將其作為考核預算制定者制定預算效益實績的標準。
四、不斷強化外部監管,督促企業不斷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目前,我國企業的外部監督乏力。為了加強監督,企業應有政府監督(如財政、審計、稅務、證券監管等部門的監督)和社會監督(如注冊會計師、社會輿論等的監督)在內的企業外部監督體系來監管。然而,如此大的一個監督體系其監督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各種監督的功能交叉、標準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橫向信息溝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二是各種監督沒有按照設定的目標進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預算和創收為目的,監督弱化問題嚴重。三是不規模的執業環境和不正當的業務競爭,以及對注冊會計師監督不力,使得“經濟警察”的作用并沒有發揮出來。筆者認為對企業進行外部監管,財政、稅務、審計等部門要合理分工,建立崗位責任制并注意加強彼此間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報,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應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的了解、檢查與監督,加大執法力度,增強威懾力;有關部門必須切實抓好對注冊會計師職業質量的監管,使注冊會計師的社會監督職責到位;鼓勵與支持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對企業違法違紀行為曝光,以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政府主管部門及相關社會機構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定期評價,有利于及時發現企業內部控制過程中忽略或難以發現的問題,從而有利于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自我完善。
參考文獻:
[1]陳淑英.淺談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
[2]佚名.加強財務監管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審計與經濟研究》.
[3]甄立敏.建立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江西中煙公司井岡山卷煙廠? 江西? 吉安? 3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