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斯萌
(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廣東省廣州市 510642)
“獲得感”是指因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獲得而產生的可以長久維持下來的滿足感,它強調在為我基礎上的一種實實在在的得到[1];獲得感源于人們平時的社會生活,是只有實實在在獲得了才會有的感覺。獲得感的提升主要有兩個層次,首要層次是能夠切實地“得到”;較高層次則是社會供給的公平正義[2],因此在討論如何提升獲得感時,一般從公共服務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當公共服務供給充足、滿足人們需要時,獲得感提升;反之獲得感下降。具體到大學生群體而言,能否有較高的獲得感取決于學校能否提供滿足其需求、主體選擇性、認同性于一體的公共服務,其中認同性與選擇性均服務于其需求。
由于大學生群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為正在成長的青年,他們沒有太大的生存危機,主要的需求集中在如何更好地發展發展。而大學生對于發展道路的不同選擇導致他們對公共服務呈現出不同的需求,而不同的需求使得其對不同類型的公共服務關注度有所差異,即需求性決定關注度,關注度決定認同度。一般來說現在的大學生發展主要有三條道路,其中若是趨向于就業型發展,則選擇“黃道”,即通過就業走向社會;若是趨向于升學型發展,則選擇“黑道”,即通過考研或留學繼續深造;若是趨向于進入政府部門發展,則選擇“紅道”,即選擇考公務員。大學生對發展道路不同看法決定了他們有不同的選擇,而選擇的不同刺激出他們對公共服務的多樣需求,大學生需求的多樣性導致他們不同類型的公共服務的關注度不同,從而對學校所提供的公共服務產生不同的認同度。本文判斷當前校園公共服務能否給大學生足夠的獲得感主要由數量供給、比例構成供給、公平分布供給、持續穩定供給這三個方面所決定,其定義如下。
生活型與發展型的數量供給。生活型公共服務數量供給是指高校為了滿足大學生生存、生活的某種直接需求,保障供給大學生的基本權利和基礎福利水平,及維持高校校園環境穩定,所必須向全體大學生均等提供的從事生產、生活所需要的基礎性服務的總和。發展型公共服務數量供給是指高校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推動大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及促進高校校園環境的和諧與公正,而提供的更高層次公共服務的總和。具體表現為現有的公共服務總數是否可以滿足學生日常生活需要,可否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發展資源和發展空間。
生活型與發展型比例構成供給。高校在為大學生提供公共服務時,生活型與發展型公共服務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供給。比例原則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包括適當性原則、必要性原則和狹義比例原則。而這個比例根據高校的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而定。適當的比例構成供給即保障大學生基本生活權益,又不斷提高大學生生活質量,能發揮生活型與發展型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生活型與發展型持續穩定供給。高校既是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也是公共服務供給的監督者。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持續穩定的公共服務,同時,保證公共服務供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也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的生活和發展條件,有利于緩解矛盾,促進學校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功能。若是校園公共服務供給不穩定或中斷,大學生獲得感會下降;反之大學生長期獲得感平均水平能提高。
本文將從以上三個方面(獲得感的數量供給、比例構成供給、持續穩定供給)對當前廣東省高校校園公共服務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當前情況提出相關建議 。
本次研究選取廣東省A校五個校區的高校本科在校生作為研究對象,考察廣東省高校公共服務的供給現狀以及學生們能否從現有公共服務中得到獲得感。此次調查施測時間為 2018 年10月5日至 4 月5日,主要采取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實證調查研究,共發放問卷1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0份。根據調查數據顯示 ,廣東高校公共服務供給存在著總量供給不足、比例結構不合理、公平分布不合理、持續穩定相對性較低的問題。
本文判斷公共服務總量供給是否不足的標準為學校所提供的現有的公共服務是否可以讓學生感到滿意,讓學生從中得到獲得感。
根據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該校的學生對于現有公共服務的供給現狀滿意度均偏低。對于生活型公共服務,在基礎設施方面,五個校區的學生滿意度分別為34.85%、45.9%、35.73%、40.9%和36.84%,均未達到50%,除了B區和D區達到了40%以上,剩下的三個校區滿意度僅有三成左右;在公共服務方面,五個校區的學生滿意度分別為43.44%、47.82%、39.76、42.1%和40.6%,平均滿意度達到了40%以上,相較于基礎設施而言較高,但仍然嚴重偏低。可見供給嚴重不足,不能讓學生感到滿意從而產生獲得感。
對于發展型公共服務,學生滿意度普遍偏低。根據調查數據顯示,五個校區學生對學校提供的滿足黑類需求的公共服務滿意度分別為42.86%、50.07%、36.88%、47.62%和41.59%,最高的僅有50%左右,而對學校提供的滿足紅類需求的公共服務滿意度分別為22.48%、30.24%、20.2%、21.98%和23.5%,基本在20%左右,大部分未達到30%。同時,學生對學校提供的滿足黃類需求的公共服務滿意度分別為60.42%、55.3%、57.9%、52.1%、64.2%,基本達到了60%,與紅類和黃類相比供給相對充足,學生滿意度較高。對于滿足學生公共交往的公共服務供給,從表中可以看出,相較于生活型和發展型公共服務,學生滿意度整體偏低,分別為14.38%、17.6%、15.47%、11.59%和12.27%。
可見,目前學校所提供的公共服務無論是生活型還是發展型,亦或是滿足學生公共交往方面公共服務,總量均供給不足。而學生的獲得感與校園公共服務數量供給的多少的強弱是正相關的關系。公共服務供給數量越多,獲得感越強。反之,獲得感越弱。而造成校園公共服務供給總量不足的重要原因是財政投入力度不夠。一方面,學校財政需應付的開支項過多,從而造成支出多而財力不足的局面公共服務的重要性相較于學科建設等而言較低,容易被忽視,另一方面,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相較于其他問題而言沒有那么明顯和突出,導致了學校對其忽略,造成了投入不足的局面。
本文主要通過調查各校對不同類型的公共服務的供給比例來判斷公共服務的供給比例結構是否合理。調查數據顯示,學校對于公共服務的供應存在著比例結構不合理的現象,表現為供給偏向生活型公共服務,而對發展型和交往型公共服務的供給較少,表現為生活型公共服務占比高,其余二者相對較低,比例結構不合理。如表一所示,生活型、發展型和交往型公共服務的供給比例在結構上有明顯差異,生活型公共服務占比最高,供給比例均高于發展型公共服務供給。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可以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人從生理需要的控制中解放出來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求。大學校園是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機構,是與社會的經濟和政治機構既相互關聯又鼎足而立的傳承、研究、融合和創新高深學術的高等學府。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實現與自我發展并為社會培育人才是其重要的功能和使命之一,因此對于生活型公共服務供給而言,學校應該更加重視發展型和交往型公共服務的投入。而造成高校公共服務投入比例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發展型和交往型公共服務相較于生活型公共服務而言所需要的投資更大,且不具有長久性,也就是說需要多次投資來實現持續供給,對學校相關投入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學生對于發展型和交往型公共服務的需求相較于生活型公共服務而言更加多樣,學校對于這兩種類型公共服務的分類與內容不了解,意即學校在提供或購買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對于自己應該提供哪些服務、不需要提供哪些服務,應該重點提供什么服務以及達到什么標準才算供給充足等問題不明確,對于此類問題的標準和規范不如生活型服務那樣清晰;第三,許多學校從觀念上認為學生在校應該好好學習,而不是社交,忽略了學校對大學生而言是集學習生活交往為一體的綜合性場所,忽略了學生的交往需求。其次,交往型公共服務相對于生活型和發展型公共服務而言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學校擔心學生的身心安全,認為有一定的風險。
本文判斷公共服務供給是否穩定主要是通過學生對學校公共服務供給穩定性的滿意度來判斷,若滿意度大于60%,則認為供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較好,若滿意度不到60%,則認為公共服務供給的穩定性和穩定性較弱。
根據數據顯示,五個校區中有四個區的學生對于該校所提供的生活型公共服務的滿意度達到了60%以上,滿意度較低的C區也達到了59.79%,接近于60%。因此我們認為,該高校的生活型公共服務供給相對穩定,持續性較好。但是學生對于發展型公共服務的供給穩定性滿意度較低,五個校區中沒有一所達到了60%,最高的B區也只有40.02%。而交往型公共服務的穩定性在三類公共服務中最低,滿意度只有10%左右,說明交往型公共服務供給極不穩定。
大學校園公共服務供給的持續穩定狀況是影響大學生獲得感的一個重要因素。供給不穩定或中斷會影響大學生對學校公共服務的不滿,從而導致獲得感會下降。而持續穩定的公共服務供給,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獲得感平均水平。造成校園公共服務供給不穩定的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學校的發展與國家整體發展計劃相關,因此發展型生活服務的供給類型與數量也經常會調整,從而給學生一種供給不穩定的感覺,導致獲得感減少;第二,公共服務的供給與校園發展規劃相關,當高校改變了自己原有的定位或是有了新的發展規劃,相應的公共服務也會有所調整;第三,公共服務的供給與校長的理念相關,因此供給的穩定性會隨著校長發展學校的理念變化而變化;第四,公共服務的供給與國家撥款相關,而國家撥款的數額和時間不固定,因此公共服務供給的穩定性也會受到影響。
在 2015 年 11 月 10 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而經濟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也促進了教育領域的改革,國家要求“十三五”期間進行高等教育結構性改革,要求為社會和人民供給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實現高等教育需求與供給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3]
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是指高等教育服務產品的供給端或網絡狀供給鏈,一般由供給主體、供給鏈條及相關要素構成。而“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是指為優化高等教育服務產品供給,在供給端對高等教育進行結構調整和革新,目的是使供需兩方在追求各自利益和效用最大化過程中取得相對平衡。[4]

表一
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生命線,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效率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任務[5]。大學校園公共服務的發展水平對大學的發展及綜合實力的提升等有重要影響,充足而穩定的公共服務供給也能為大學生的生活、發展提供基本保障,幫助他們更好的謀求自身發展,為社會做出貢獻。因此,針對當前廣東省高校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要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重新審視當前的供給機制,按照供給側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科學對校園公共服務供給進行供給側改革。
加大學校公共服務投資。公共服務供給質量不高乃至真空是公共服務供給缺失和公共服務供給職能弱化的表現。因此學校一方面要增加財政支出安排,提高對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視并增加供給供給總量,另一方面要協調好財政支出在各項事務之間的關系,平衡財政在各類公共服務之間的投入。具體舉措主要有第一,加大生活型公共服務中基礎設施的供給,例如食堂、宿舍、校巴等。學校可具體根據校園實際情況進行基礎設施的完善與修建,保障學生的基本生活需求,避免出現高峰期供應不足或供應緊張的局面。第二,對于滿足生活需求的相應服務,學校可以在現有服務的基礎上做出改善,如提高校園網絡的穩定性等。有針對性的增加財政投入力度。第三,對于發展型公共服務的供給,可以征集同學們的意見,集中購買大部分同學都感到有需要的公共服務,如邀請專家來學校開設學術講座 、為同學們提供去企業參觀實習的機會等。
加大發展型分類供給。據馬斯洛需求理論我們可以了解到,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大學作為學生們生活和學習的地方,僅僅滿足同學們的基本生活需求是遠遠不夠的,最重要的是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應該加大發展型和交往型公共服務的供給力度。學校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加強同優秀校友、優秀企業、政府部門等交流合作,如邀請優秀畢業生回母校演講,與一些企業或政府部門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定期選拔優秀的學生去企業實習,既增加了滿足黃類需求的公共服務供給,也為企業和政府提供了人力資源;同時可以定期請合作的學者或政府部門來校演講,既滿足了學生的紅類和黑類需求,也為對方進行了宣傳。第二,深入了解學生們需要的服務類型及種類,并在每一次提供公共服務后收集改進意見,從而完善相應的評判指標和體系,以便日后更好的提供相應服務。第三,重視學生的交往需求,滿足學生學習生活社交三方面的需求,將校園打造成學生的第二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