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慧君 胡秀麗
【摘要】以互聯網、移動網絡為代表的網絡環境為高職教育提供了一個開放、共享與個性化的學習平臺。本文分析了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現狀,探究了影響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要素,并依據分析探究,以認知彈性理論為指導,提出了網絡環境下培養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認知彈性理論;網絡環境;自主學習;策略
一、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概述
自主學習指的是由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過程。自主學習是一種能力,可以經過培養和鍛煉而掌握。
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能夠充分運用網絡資源,具有熟練的網絡操作技能,能在教師的引導、啟發與帶動下,主觀意愿強烈,愿意去了解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并通過多種學習方法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從而達到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的目的。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教師的指導、引導和評價,使學生逐步養成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
二、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與分析
(一)調查情況介紹
為了了解高職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究影響其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要素,筆者進行了調查。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對自我學習能力的評價,包括自我調控、溝通交流、時間管理、觀察、思維、閱讀、動手等方面。第二部分是對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包括自主學習的動機、自我效能感、自主規劃學習能力、網絡技能掌握程度、學生間的交流協作、學習中自我監控能力等方面,即網絡環境下影響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要素。
(二)調查結果統計分析
本次研究調查的對象是2016級、2017級兩個年級6個班共247名學生,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學生的網絡操作能力。學生的網絡操作能力是指學生查詢、加工、處理網絡信息的能力,這是學生進行網絡自主學習的基礎條件。本研究調查對象是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訓練比較多,大部分學生都具備一定的網絡操作技能。調查結果也顯示,僅有8.2%的學生沒有掌握“在線學習平臺使用”“QQ、微信平臺收發文件”及“網上查找資料”等技能。
2.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影響高職學生自主學習不可缺少的要素,學習動機可以分為外部動機與內部動機。學生必須具有強烈的內部動機,才能將內在對學習的需要轉化為內在驅動力,使得在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順利進行下去。通過調查發現,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具備了較強的自主學習動機,71.3%的學生選擇了“更新知識、提高能力”“喜歡網絡學習環境”這些積極的內部動機。
3.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學生個人能力和自信心在學習活動中的具體體現,也是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因素。通過分析發現,大多數學生自我效能感并不強。例如,在被問到“是否有信心自主學習拓展模塊設計”時,表示有信心的學生只有15%。對于什么是“決定在線課程能否達標的關鍵因素”,有45.6%的學生認為是“網絡資源的豐富程度”,有42.8%的學生認為是“老師的指導與同學的幫助”。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相當數量的學生在學習中過分依賴他人的指導與幫助。
4.學生的認知與元認知策略。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不會運用合適的學習策略進行網絡自主學習。例如對于“在網絡學習過程中會及時鞏固知識”“尋求適合自己的最佳自主學習方法”等元認知策略,選擇的學生只有22.6%,而在高級學習策略的選用上,大多學生選擇“偶爾使用”和“基本不用”,可見高職學生自主學習時在學習策略的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難。
三、基于認知彈性理論培養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一)認知彈性理論概述
認知彈性理論是由建構主義發展出來的一個新分支,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斯皮羅等人提出,針對結構不良知識領域,以獲得高級知識為目的。
認知彈性理論將學習分為高級學習和初級學習。初級學習是結構良好領域的學習,高級學習是結構不良領域的學習。對于高級學習,不僅要從多種觀點角度、采用多種方法,在具體的情境中獲得對概念的理解和知識的應用,同時還要注意知識之間的關聯性,采用不同的框架和路徑去獲得知識。為了更好地進行結構不良領域的教學,認知彈性理論提出了適合于高級知識學習的教學方式——隨機通達教學,同時提出了實現隨機通達教學的最佳媒介——認知超文本。
(二)基于認知彈性理論培養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1.學習動機的激發。進行結構良好領域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概念、知識的資源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在線下講授。而進行結構不良領域教學時,基于認知彈性理論的隨機通達教學方式,可以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方法。教師在分析教學內容和知識結構時,把知識點一個個“累加”起來,不再抽象地講解知識的一般使用,而是將概念與實際案例結合,案例來源于項目分解出的多個子模塊,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2.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認知彈性理論認為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學生個性化特點,堅持“多層次、多角度、循序漸進”的設計原則。學生只有全方位、全面了解基礎知識之后,才能綜合應用,掌握形式復雜知識的同時要注重知識的多元表征。
3.元認知能力的培養。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要特別重視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如果具備了元認知能力,當學生開始一個新的學習情境,他們就能很快發現新的學習情境與以往經驗之間的共同要素,會立刻對新知識和已有知識進行建構,并將已有經驗靈活運用到當前的情境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4.網絡教學環境的建設。網絡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雖然良好的網絡教學平臺和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非常重要,但可能會增加學生知識學習的覆蓋面和復雜性。認知彈性超文本可以把復雜的知識表征設計成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生成型結構”,使學生適應可變的復雜情境,為學生構建一個基于網絡探究的自主學習環境。
四、結語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較為深入地分析了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及培養要素,并將認知彈性理論應用在結構不良領域的學習,探索基于認知彈性理論的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使學生盡快地適應網絡學習環境,以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彭慧.網絡環境下提升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研究——以喀什大學物理與電氣工程學院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4):247-248.
[2]王煥景,張海燕.對網絡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05(1):33-36.
[3]賈翠.網絡環境下基于認知彈性理論的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研究[D].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劉艷.基于認知彈性理論的網絡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其應用研究——以《高中物理》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認知彈性理論的網絡環境下高職院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NGJGH201606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與網絡安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