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培育“中國小公民”聚焦課程建設,從目標的明確、內容的厘定、活動的實施和課程的評價等角度,建構學校人才培養的支撐體系;堅持師生為本的價值導向,著力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競爭與合作需要的公民素養,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使特色化的中國小公民教育課程體系成為學校育人之道的重要承載。
【關鍵詞】“中國小公民” 課程建設 學校教育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核心問題。人才的培養,既需要國家政府層面的宏觀頂層設計,也需要每一所學校因地制宜的思考和創新。課程是學校人才培養的基本載體,如何把學校的課程體系設計好、運用好,不僅關系到學校辦學質量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人才培養品質的優劣。上海市靜安區第一中心小學(以下簡稱“靜安一中心小學”)在辦學和發展的過程中,持續思考學校的育人之道,在實踐中探索并堅持了培育“中國小公民”的價值導向,并通過一以貫之的課程建設,讓特色化的中國公民教育課程體系成為學校育人之道的重要承載。
一、培育中國公民:堅守學校人才培養的定位追求
對于一所學校而言,發展的關鍵在于準確定位自身的辦學價值、辦學追求,這種定位要系統思考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時代需要,系統思考學校改革發展的歷史現實,系統思考學校師生的基本狀況。在靜安一中心小學看來,小學階段是個體生命成長的關鍵階段,如何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需要設計獨特的教與學方式,建構“五育并舉”、科學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兒童更好地實現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成長過渡,積淀走向社會、奉獻社會的精神和力量,是小學階段教育教學改革必然要面對的基礎性問題。
學校的發展,人才的培養,是一個不斷繼承和創新的過程。回溯靜安一中心小學的辦學與發展歷史,學校在辦學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始終牢記發展初心,始終秉持學校創辦人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注重通過系統性的教與學變革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同時,學校也注重整體發展中的不斷反思重建,及時將最富時代特色的教育改革需求、人才培養理念融入學校發展之中,通過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中的持續性創新,讓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以一種更加切合時代需要、更加切合學校發展、更加切合學生實際的方式得以延續和創新。
對于教育思想的最好傳承就是將其精髓轉化為學校的辦學理念,進而使之演變成為學校在人才培養上的堅守。“活教育”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但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和要義是“一切為了兒童”的價值理念,這一理念意味著學校教育要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要通過教育讓兒童更好地走進社會、融入社會,培養兒童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公民素養,幫助兒童學會“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正是基于對“活教育”理念精髓的理解和堅持,自2013年起,靜安一中心小學就將“一切為兒童”作為自己的辦學理念,并以此形成了學校獨特的教育觀、學生觀和人才培養觀。
學校人才的培養不是孤立的,應該深刻植根于我國的特殊國情,“中國小公民教育”首先要立足中華民族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整合提煉有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營養元素,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同時,“中國小公民教育”也要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加強學生社會擔當的責任感,使之成為“有中國根基的現代公民”。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要培養中國小公民就不僅僅是在知識和能力方面提出要求,更是要凸顯學生的家國情懷、創新精神、人文底蘊和責任擔當,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對新時代學校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的重新定位和思考。
辦學理念要通過人才培養目標落實落地。基于“一切為兒童”的理念,學校提出,要培養學生成為“六要并舉、六會共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小公民”。“六要”即要好奇、要夢想、要合群、要感恩、要關愛、要自信;“六會”即會健體、會生存、會發現、會欣賞、會表達、會合作。“六要六會”的培養目標清晰地勾勒出了我們所要培養的“中國小公民”的素養結構,我們根據時代變化不斷豐富小公民教育的內涵和價值,使之能持續發揮人才培養的引領價值,正是這種常年的堅持鑄就了學校辦學的高品位,也讓我們取得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國家二等獎、上海市一等獎的重大突破。
二、聚焦課程建設:建構學校人才培養的支撐體系
課程是學校變革與發展的核心領域,也是實現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支撐。從這個角度出發,要實現中國小公民教育目標,首要的任務就是通過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系統設計,建構起支撐“中國小公民”培養的完整體系。
1.圍繞培養目標,厘定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只有建構起與培養目標相契合的課程內容體系,才能讓人才培養在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真正落到實處。要實現“六要并舉、六會共生”的人才培養追求,既要通過課程內容的豐富性來保障學生全面發展的各維度需求,也要通過課程內容的遞進性體現生命成長的階段性特征。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們從橫縱兩個維度建構特色化的公民教育課程:橫向上,設計既相互關聯,又彼此區別的“五指課程+” 課程體系,其中“五指課程”包括健康課程、社會課程、科學課程、藝術課程、閱讀課程五大板塊,具體涵蓋了國家課程和學校開發的近60門可供學生選擇的校本課程;而“+”則表示根據時代發展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建設情況不斷豐富課程體系的內容,實現課程建設的動態演進。縱向上,我們跨越五個年級,設計了從一年級新生入校的小幼銜接課程,到每個學期遞進的“中國小公民十項素養”體驗課程,直至五年級畢業前的小初銜接課程和獨具“小公民教育”鮮明特色的“中國小公民全學科活動”,通過課程內容的遞進式設計更好地體現小學生生命成長的規律,進而建構起一橫一縱的“中國小公民教育”課程框架。聚焦到具體的課程類別,“五指課程+”在“中國小公民教育”中的定位偏重公民教育的知識與技能層面,“素養體驗活動”與“全學科活動”偏重公民教育的道德意識與價值觀層面,這樣就確保了課程對于“小公民”素養全方位的關照,讓“中國小公民”應具備的家國情懷、科創精神、人文底蘊和責任擔當在課程建設中真正得到體現。
2.結合課程特色,創新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是將課程理念轉化為現實的教育教學成效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和橋梁。公民教育課程是一種區別于單純的學科知識邏輯的新型課程體系,其系統性、靈活性、實踐性都要求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地追求路徑和方法的創造性設計。從公民教育課程的特點出發,我們不斷推動課程重心下移,在實踐中總結形成了公民教育的四條特色化實施策略。其一,兒童感悟與實踐相結合的設計策略。兒童通過實踐性的體驗來豐富自己的感悟,其參與公民教育的獲得感得以提升。例如,在“中國小公民十項素養體驗課程”中,我們每一學年都會安排兩個主題,其中一個主題主要關注學生的個體修養,另一個主題主要關注學生與他人、與社會的互動,在這一內一外、有收有放的交互配合中,體現了課程內容的內在邏輯聯系,實現了兒童的感悟與實踐相結合。其二,師生聯動的課程實施策略。注重師生之間的有效合作,既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讓教師的引導、支持、幫扶在實踐中得到體現。如“小公民全學科活動”中的“中國印象”環節,每個班級都需要承擔游園主題中的一項具體內容,需要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這些工作都是由各學科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既增進了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也更好地促進了師生的共同成長。其三,“小公民自治”的輔助策略。我們注重探索公民教育中的學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策略,讓學生更廣泛、更深層次地參與到公民教育的實施過程之中。學校成立了“小公民自治委員會”,下設活動策劃部、爭章評優部、文明觀察部等七大職能部門,由這些部門的學生自主招募學生志愿者,全面負責“小公民樓”的日常管理、學生體驗和對外宣傳,學生真正成為公民教育的實施主體,其學習方式、成長方式的轉變因為有了這種主動的參與而變得更具可能。其四,家長參與課程實施的保障策略。我們注重以現代教育治理理念拓展公民教育的實施空間,讓豐富的家長資源作用到公民教育的課程實施之中,如學校邀請家長以策劃者的身份為學校的中國小公民教育課程的設計出謀劃策,以講師的身份對學生進行微課程講座,以志愿者的身份為活動提供服務和資源等,進一步整合了校內外資源,讓公民教育課程的實施有了更加完善的內外部保障。
3.凸顯發展導向,變革課程評價
在現代課程體系建構的過程中,課程評價維度的突破和創新是最為關鍵也是最為困難的領域。近年來,圍繞課程評價、學生評價、教學評價的改革探索此起彼伏,我們系統吸收了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的理念,也綜合考量了“綠色指標”評價理念的相關要求,努力打造與中國小公民培養相契合的課程評價和學生評價體系。我們認為,對于學校的小公民教育而言,由于思想道德領域的復雜性、非表象性,我們很多時候無法直接指向公民品質的達成情況去進行評價,但是可以對學生經歷這些培養公民品質的課程和活動的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分析和反饋,通過表現性評價的方式把這些觀察點匯總在一起,較為完整地呈現一個學生在諸多方面的發展,從而對其進行合理評價。基于這樣的認識,學校設計了“課程經歷”“公民素養”“行規禮儀”“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五大評價實施模塊,將“中國小公民教育”的培養目標細化為各個評價證據的采集點,具體落實在五大評價實施模塊中,通過真實的過程性記錄,完整地再現了學生參與公民教育的過程與結果,從而建構了完善、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同時,通過數據的及時積累和分析,幫助教師明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發展特點,準確定位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為學生個性化指導和公民教育課程實施的改進提供實證性素材支撐,為中國小公民的培養和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提供更為完善的保障。
三、堅持師生為本:弘揚學校課程建設的成長價值
課程是育人的重要載體,但課程本身并不能直接促進師生自發成長,只有在課程建設過程之中真正堅持師生為本的導向,才能促成其育人價值的真正體現。
中國小公民教育的課程體系先后經過了四輪的動態調整,內容上不斷豐富,結構上不斷合理,而調整的基礎和依據正是對學生所進行的調查和分析。這種由學生親身參與的課程建設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供給側”導向的課程建設理念,不僅能夠保證課程對學生的滿足程度,也讓學生有了更多的課程參與權。在這種參與的基礎上,學校的公民教育課程在內容上突出豐富性和可選擇性,在實施方式上突出靈活性和多樣性,不僅為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提供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對于學習和成長的自我思考、自我設計和自我達成的能力,為其綜合能力提升提供了可能。
課程育人價值的實現離不開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學校人才培養體系。我們始終堅持,學校課程建設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我們把公民教育的理念、學校課程開發實施和評價的理念等納入系統的校本教師培訓課程體系,不斷提升教師的課程理解、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與評價能力。
不僅如此,學校公民教育課程的建設過程之中,不論是宏觀的課程框架搭建,還是具體的活動設計,我們都要求每一位相關的教師直接參與其中,讓教師在真實的課程實踐環境中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培養課程意識,提升課程能力,配以學校在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的其他相關制度和舉措。
學校讓師生成為課程開發的主人。比如2018年第四季“摩登大上海,中國小公民”系列微課程的設計和實施,就是學校實施中國小公民全學科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此課程圍繞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立足孩子們的家鄉—上海,以“紅色地標、文化地標、科創地標、休閑地標、商業地標、藝術地標”為六條主線,展現40個上海地標,以此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學校組建了課程開發團隊,頂層設計整體課程框架,緊扣上海未來要打造的“上海購物、上海制造、上海服務、上海文化”四大品牌,讓學校課程設計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同時各地標課程負責教師充分挖掘每個地標的教育元素和活動價值,通過網絡收集、實地探訪、模型制作、活動策劃、情景再現等方式,帶領學生共同豐富課程的經歷和體驗,讓學生們在親身參與和實踐探索中感知每個地標的特色,體悟改革開放給上海帶來的巨大變化,從而生發更加強烈的愛國之心。全體師生在參與課程建設中都獲得了成長。
學校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而課程建設則是其中的關鍵一環,只有抓住這一關鍵環節,通過個性化的思考和設計,才能建構起既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又彰顯學校特質的人才培養之道,為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貢獻學校的獨特智慧。
參考文獻
[1]姚東琳,皇甫全.公民教育課程化:粵港第一屆公民教育研討會述評[J].學術研究,2001(3).
[2]馮青來,汪春燕.小學公民教育的問題探討[J].基礎教育,2009(9).
[3]王靜.試論公民教育課程化與學校公民教育[J].經濟研究導刊,2010(6).
[4]馮建軍.公民教育課程及其設計[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5]陳玉華.學生立場:教育研究與實踐的出發與回歸[J].中國教育學刊,2017(1).
(作者系上海市靜安區第一中心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