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婕 佘迎紅
[摘要]面對行業對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需求,針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特點,筆者探索了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途徑,從教學內容如何提升研究能力、教學形式如何能力化、教學環節如何標準化等方面進行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運籌學;人才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0)02-0165-03
黨的十幾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不是抽象的,必須體現到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的過程中,要落實到教育教學改革上,落實到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上。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最終落實到推進創新創業,提高立德樹人成效。我國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推進創業教育,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因此,我國應借鑒和探索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成功模式,盡早建立及完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農林院校,應結合專業特點,將教育教學與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推進創新創業教育。
一、運籌學與農林經濟管理的關系
運籌學已成為管理者進行量化分析、有效管理的工具之一,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研究資源最優配置,提供實際問題最優決策方案的綜合學科。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推廣應用,運籌學已廣泛應用于各領域,涉及了更多的交叉學科,學科體系也不斷地得到發展完善,新的模型、理論和算法不斷涌現。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為運籌學理論及應用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運籌學的理論與方法將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最優決策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而目前,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已逐步由線性的到非線性的,從連續的到離散的,由確定性的到不確定性的。作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學習好運籌學相關理論基礎,掌握運籌學的建模方法,面對農林經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能夠將模型應用于實際問題并能夠正確求解,而做出科學決策、提高管理效率、創新管理模式是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只有結合高校改革的重要任務及學科特點,構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保障支撐體系,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質量評價指標分析研究表明,獨立思考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質量影響最大。因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如何開展運籌學課程的教學并取得較好效果,真正實現學生應用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是教學改革的目標。運籌學如何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相結合,借助算法和計算機技術解決現實中的農林經濟管理中的問題和大量計算問題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需要思考學習的,而“智慧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運籌學這一有效的量化分析工具。例如,以下幾方面體現了農林經濟管理和運籌學之間的聯系:
(1)模型的復雜性。隨著信息量和信息交互的不斷增加,需要求解的數學或非數學模型越來越復雜,對結果的精準性要求越來越高,比如農業大數據背景下的精準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模型分析等。
(2)數據量大。基于現代農業管理需要用“數據說話”,即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得到結果、關系或內在聯系,需要計算機技術和智能算法的支持,如農業大數據的挖掘、智能推薦系統等。
(3)運籌學方法對農林經濟管理發展的支持。科學的管理和優化的決策方案需要運籌學理念和方案的支持,這也是運籌學應用在管理中的體現,如用神經網絡方法研究農產品物流等問題。
二、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途徑的探索
我們要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 們要將科教融合理念貫徹于整個教學科研過程中,鼓勵學生參與面向農林經濟管理相關領域的創新體系建設和農林產業發展需求的科研活動,培養、發現和發掘各類應用型創新人才。
(一)加強學生能力培養
要完善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提高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度。在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對“能力”的要求及量化標準不夠明確,對培養目標的表達比較模糊,可操作性不強。應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定位,細化能力培養標準,針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計劃,構建具有農林院校導向性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改變當前人才培養評價以傳統的理論知識考試為主的方式,增加實踐操作環節,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在基礎課程體系設置中,增加和完善管理學、農業經濟學、網絡應用基礎等實驗課程;專業綜合實驗課程體系中,開設企業經營與決策沙盤模擬、企業競爭決策模擬、管理決策模擬、創業理論與實踐等綜合實驗課程;增設創新、創業實驗專項,組織并選拔學生參加“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計劃項目”“經管類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大賽,全面檢驗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進行設計和創新的水平,培養學生理論應用于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實現“創新”的目標。
(二)加強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的關鍵。如果僅是理論教學,學生就未能通過實踐掌握專業技能和培養創新創造能力,日常教學過程中的“教和學”“學和用”就不能相互融合。在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實現各類資源的整合。實驗教學改革應與課程建設相結合;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設計實驗三層次內容應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創新活動、企業實習應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中,應提高實踐教學的比例。教學目標要以重視培養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和創新思維為主,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發展。課堂教學應增加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環節,拓展校內外教學實踐實訓基地,增加學生參與課外項目研發比例等。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驗證理論的實驗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科學態度,提升其社會競爭力。
(三)加強校企合作
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中,企業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大都在學校內部,在企業僅是進行短暫的參觀,學生對企業的了解僅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少部分學生通過自身努力或社會資源可以獲得在企業實習、學習的機會,但對于農林院校大部分學生,在企業實習的環節是缺失的,導致學生普遍存在實踐、動手能力不強,不知所學何所用,從而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處于一種被動的、盲目的學習狀態。因而,高校應從傳統教育模式向應用型、創新型轉變,加強校企合作,制訂完善的長期合作機制和學生聯合培養模式,明確校企雙方合作過程中的形式和方式、權力和責任及雙方各自的角色等。校企協同共建由校內仿真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組成。校內仿真實訓基地利用模擬、仿真等實訓教學軟件開展實驗教學活動,例如企業經營模擬決策、ERP、市場營銷模擬仿真,使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完成從知識到技能的轉化。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通過校企聯合開展一系列特色鮮明的多元化實踐教學活動,如構建學生聯合培養模式、建立聯合實驗室、軟件需求分析、軟件設計與研發、頂崗實習等,為學生構建一個真實、生動的就業創業環境,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的無縫對接。
(四)建立開放共享的實驗教學及創新實踐平臺
可搭建高校網絡化實驗室與實踐教學綜合管理系統軟硬件平臺,在平臺基礎上整合各級各類精品實驗課程和實驗項目、網絡實驗課程以及實驗教學資源。建立和完善優質實驗教學數字資源庫、學生自主學習平臺和開放性實驗系統并面向全校師生開放共享,為學生白主學習和課后學習提供良好的軟硬件支撐和學習環境。
同時,可建立集科研訓練、創新性實驗、學科競賽和創業實踐為一體的創新實踐平臺,一方面以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項目為抓手,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及各類創新實踐活動并提供場所及條件保障,培養學生學術思維和自主學習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俱樂部、訓練營等形式,培訓、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基于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運籌學課程教學建議
部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對專業培養目標定位認識不全面,存在重管理、輕技術的思想,不重視定量分析方法類課程的學習,再加上農林院校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較差,對運籌學的學習存在畏難心理,使得運籌學學習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學效果并不佳。為此,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運籌學課程教學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一)結合編程語言構建并求解數學模型,整合相關課程體系
數據結構、算法設計與分析、運籌學課程中的幾大分支是相互關聯的,如線性規劃、動態規劃、圖與網絡等。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課程體系中,要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導他們能夠將實際問題用數學語言來表達,在構建數學模型的基礎上設計相應問題求解算法并用軟件實現。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求解,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建立模型、設計算法、軟件求解的能力,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和對知識應用的體驗,讓學生感受運用定量分析工具解決實際問題這一過程的成就感。
(二)增加課程設計環節,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運籌學求解的對象均來源于實際問題,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身臨其境”,增加課程設計環節。通過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以小組方式分析問題,建立模型,驗證模型,增強學生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課堂學習主要以建模為主,計算機軟件求解方法可要求學生課后自學(包括EXCEL、LINGO、WinQSB等),在課程設計階段,要求學生用軟件求解并進行結果檢驗,整個過程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并提升專業素質。
(三)結合案例教學,用經典算法的思想開拓學生思維
將農林經濟管理領域及較新的信息技術案例貫穿于授課過程中,例如增加超市管理中營業員輪班問題、農產品物流問題、項目管理涉及的網絡計劃關鍵路線法等內容,這樣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而且可以讓學生了解運籌學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實際中的結合點。除了傳統的經典案例,結合近年提出的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典型科學問題的研究來授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科學問題,而且也使課堂學習與時俱進,緊扣信息社會的發展,極大地推動計算機科學快速發展。
(四)選擇部分教學內容引入“慕課”教學,豐富教學方式方法
MOOC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可將課程知識點通過多種媒介來進行優質講課,便于學生課后根據需求實現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并可以和教師在線交流,使學習方式更靈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可將運籌學課程中的知識點拆分為不同單元,如對偶單純形法、分支定界法和割平面法求解整數規劃等,將這些知識點以“慕課”形式上傳至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課后自主學習和復習鞏固的渠道。課堂中可通過讓學生講解簡單知識點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而復雜知識點,如動態規劃、最大流等問題則由教師教授。這樣的“半慕課”形式,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消除了學生對運籌學課程的畏難心理,培養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同時,“慕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隨時隨地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五)改進考核方式,真正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首先,加大課程設計所占比重,減少期末試卷卷面成績所占比例。其次,要求學生撰寫學術小論文。例如,博弈論這一章節的學習中,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課后自學,所學內容和體會以小論文形式提交,加深學生對博弈論的理解及博弈論在生活中的應用之印象。再次,將運籌學教學大綱中各分支的主要理論知識點作為期末試卷中主要考點,與課程設計考核內容相互補充。運籌學軟件求解方法的掌握也是期末考核的內容之一,用考核的手段督促并檢驗學生課后自學軟件的情況和效果。學生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學習態度等)也應占期末綜合成績的一部分比例。因此,學生綜合成績可按照課程設計(40%)、期末考試(40%)、實驗成績(軟件)(10%)和平時成績(10%)構成。另外,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興趣小組及建模比賽等。
四、小結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成為既懂技術義懂管理的面向農林領域的應用型復合人才。結合此目標,運籌學教學過程中,在以數學為主要T具的基礎上,把運籌學和專業相關課程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科學態度,提升學生應用運籌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運籌學的有效教學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建設。
[參考文獻]
[l]蔡繼樂,繆志聰.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能力[EB/OL](2017-10-25)[2019-02-14]. http://www. gaoxiaojoh. com/zhaopin/gaoxiao/n ews/201710/271943.html.
[2]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OL)(2010-07-29 [2019-02-14]. http://www. moe. 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 tmlfiles/m oe/s7 04 8/20 1407/xxgk_171904.btml.
[3]張廣勝,郭一墨,周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14(4):49-53.
[4]張洪.基于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探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10):119-125.
[5]嚴新平,謝峻林,李志峰.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與實踐教
學改革[J].教育評論,2009(1):48-50.
[6]李玥.基于整合課程體系高等農林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
系統專業的運籌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內蒙古農林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54-57.
[7]劉冀瓊,馮帥,蔣武林.基于MOOC的《運籌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索:以阜陽師范學院為例[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7(6):60-65.
[8]李卓識,鄭悅,劉清榮.運籌學課程與實驗教學設計與實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5):219-220.
[9]侯麗英,楊濤,朱曉莉.運籌學課程教學方法的初步探索:以南京農林大學為例[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2):69-71.
[責任編輯:鐘嵐]
[收稿時間] 2019-02-27
[作者簡介]劉婕(1981-),女,云南昆明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管理通信作者:余迎紅(1960-),女,云南華寧人,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數量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