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連艷
關鍵詞:固定資產? 內控管理? 內部審計
公立醫院固定資產是醫院提供醫療服務的物質基礎和堅實保障,作為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院的醫療、科研、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新形勢下,加強醫院固定資產管理,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充分使用,促進醫院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政府部門對國有資產越來越重視,內部審計工作重點也是政府工作的重點,因此從審計視角揭示醫院固定資產內控管理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和問題,追根溯源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著力研究審計方法路徑,以促進優化醫院固定資產管理,從而提高醫院醫教研工作的質量和效益,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看病就醫需要,為促進醫院可持續健康發展發揮審計監督的重要作用。
為規范和加強衛生單位國有資產使用管理,提高資產使用效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保證國有資產安全與完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2015年出臺了《國家衛生計生委預算管理單位國有資產使用管理辦法》(國衛財務發〔2015〕85號)。要求各單位要完善資產日常管理工作,做好資產的賬卡管理、清查登記、統計報告及監督檢查工作。完善國有資產信息化建設,完整及時登記資產變動信息,實行動態管理。負責存量資產的有效利用,推動大型儀器、設備等資產的共享共用和公共平臺建設工作,以及國有資產共享共用機制的建立。各單位應當定期檢查資產使用狀況,及時發現資產使用過程中存在的閑置、丟失、損毀等問題,及時糾正處理,做到資產使用高效節約、物盡其用。
雖然政府部門對固定資產管理作出了詳細的規定,隨著《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的全面實施和推進,公立醫院固定資產內控管理框架建設也基本形成,但是固定資產內控管理仍然存在著一定缺陷。醫院將大量財政資金用于醫療科研教學設備購置的同時,忽略了其日常管理,或多或少存在論證不充分、管理不到位、使用效率不高、報廢處置不及時等問題,無論從單位層面還是業務層面,從控制環境、控制活動到風險評估、監督評價方面都有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需要深入分析原因,提出解決路徑。
醫院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簡單粗放傾向,從購置論證、驗收入庫、財務核算、日常管理到資產處置各個環節,多多少少存在不科學不規范之處,固定資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均存在一些問題。
由于固定資產歸口管理不到位,權責不明晰,管理使用人員不重視,監督檢查缺失,導致政策執行不到位,資產管理存在底數不清、權屬不明、配置不優、賬實不符、績效不佳、閑置浪費等問題。
資產購置計劃和申請的可行性研究不夠,購置論證不到位,導致有的設備到位后不能與信息系統銜接,形成資產閑置;有的設備使用率低下,未能實現高效的資源共享,資產配置不均衡;部分設備前期研究不夠,基礎保障設施不到位導致設備遲遲不能投入使用,項目執行進度和效果受到影響,出現項目等資金或資金等項目的情況,形成項目推進與財政資金脫節的局面。
審計從內部控制審計、事前論證審計、事中執行和績效審計層面發現風險和問題并提出可行的意見建議,達到促進醫院資產管理更加有序規范,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
由于醫院資產管理部門對于處置資產積極性和重視程度不夠,對于不到報廢期限的資產,處置難度較大,另外處置核銷資產程序比較繁雜,等待時間較長,這些都導致大量資產堆積在庫房或者散在各個部門,給資產盤點造成很大困難,同時既占用了有限的醫療空間,也是一種安全隱患。
醫院用于醫療科研的設備,有些是帶著耗材試劑同時使用的,供應商的利潤來源主要依靠試劑耗材的用量,因此在醫院里或多或少都存在隨著耗材試劑送的設備,在缺少發票和相關資產價值證明的資料時,醫院不按規定及時入賬,導致這部分資產形成賬外資產,長期脫離監管,雖然有的以借用或者試用的名義在用,實質上仍然存在“小金庫”的風險。
(1)思想意識和能力未能與醫院發展和管理同步,缺乏內生動力,不能適應改革需要,不善于結合實際創新工作思路方法,資產管理工作存在慢作為、不作為、假作為、亂作為。
(2)資產管理方式不適應醫院實際情況,相關部門該履行的監管責任履行不到位,資產管理制度執行不到位,有的部門依據對自身是否有利原則進行選擇性執行,突出表現“趨利避害”“斷章取義”;有的只做表面文章,遇到檢查就進行作假式的突擊應付,追求表面數字化和執行的程序化。
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保證是內部審計的核心使命,醫院固定資產內控管理的審計工作,應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重點關注三個方面,包括資產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守是否合規,資產信息是否真實可靠安全完整,資產配置和效益性方面是否存在管理風險。審計從內部控制審計、事前論證審計、事中執行和績效審計層面發現風險和問題并提出可行的意見建議,達到促進醫院資產管理更加有序規范,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
在購置論證環節,依據科室申報的設備使用年限、工作量、收費標準等數據,進行設備回收期和收益率分析,利用量本利方法計算保本點,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層面綜合考慮,幫助醫院從實際需求出發,對設備購置合理規劃,避免盲目追求高標準的資產配置和重復購置等低效行為,提高設備購置論證的充分性。資產采購招標過程中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職能,提前審核招標文件,先行規范招標文件中的經濟合同條款以及售后服務條款等內容,避免資產管理過程中潛在的經濟風險。
在資產使用過程中,進行資產合同履行情況審計,檢查是否按約定及時驗收入庫并投入使用,售后服務和維保履行情況是否到位,資金支付是否符合要求;進行資產使用績效審計,監督設備使用效率效益,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使用效益如何,是否存在閑置;抽查盤點科室設備,監督設備報廢處置及時性,程序合規合法性。督促資產管理部門摸清底數,加強管理,提高資產購置、處置、評估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效益性。促使管理部門強化預算的精細化和科學化管理,建立資產分配機制和調劑機制,促進合理配置,減少閑置,提高利用效率,解決了權屬不明、配置不優、賬實不符、績效不佳、閑置浪費等問題。
(1)進行合同執行情況審計,及時發現固定資產論證、驗收、歸檔等工作是否存在內控缺陷。以北京地壇醫院為例,2017年抽取大額固定資產進行合同履行情況專項審計,對醫療設備采購合同進行梳理,隨機抽查設備采購合同10份,包括多層螺旋CT、流式細胞儀等共計19臺設備,合同總金額共計4129萬元。查閱10份合同涉及的設備驗收單與入庫單,調閱存檔資料,付款及入庫會計憑證,檢查設備是否按約定時間到貨、驗收、轉固、付款,相關檔案資料是否按規定及時存檔。提出問題包括設備論證缺項、檔案資料不全、驗收不及時等問題,并要求管理部門及時進行了整改。
(2)進行設備績效審計,通過查詢固定資產賬、調取設備招投標文件、訪談使用科室、調閱信息系統收費數據、比對物價收費標準、進行分析性復核等程序,計算設備投資回收期、投資收益率、預期工作量實現率、盈虧平衡點,分析設備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情況,對設備進行績效評價。
抽取2015年購入的單臺百萬元以上設備10臺,共計1871萬元,通過對2016-2017年收入支出數據的計算分析,得出結果是經濟效益不好的設備5臺,設備投資回收期短的9年,長的無法計算,年收益都是凈虧損。其中有的設備是衛生應急救治需要,體現醫院重癥救治領域水平必備的設備,如ICU的ECMO;有的是作為介入手術的輔助造影設備需要配備,如小C臂;有的需要提高設備使用率,減少閑置并增加設備經濟效益。閑置未使用設備2臺,金額400萬元,包括全自動核酸印跡微生物檢測系統和光學干涉斷層成像系統(OCT)。審計結果展示了部分設備績效狀況,為體現科室設備經濟效益的優劣提供數據支持,綜合考慮設備的社會效益、設備的技術先進性,為科室提高設備使用效率以及購買同類設備決策提供參考。
(3)審計人員不定期對醫療設備進行監督盤點,比如盤點放射科、檢驗科、研究所等重點科室的部分固定資產,發現存在問題包括部分設備未及時入賬,部分資產存放地點和使用部門不符等,審計提出后管理部門及時進行了整改。
針對發現的問題下發審計整改通知,督促相關部門及時進行改進,提高了固定資產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醫院內部控制審計與內部控制評價結合,按照《北京市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京財會〔2017〕946號)要求,對醫院現有內部控制制度和業務流程進行梳理,要求資產管理主責部門對有關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及執行情況進行自查并評分,審計處檢查資產管理制度、資產檔案、資產賬簿、會議紀要、有關憑證、內控手冊等資料,通過訪談、抽樣、穿行測試和實地查驗等方法,對關鍵控制環節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分析匯總,包括資產購置論證、驗收入庫、日常管理、盤點清查、處置情況等,按照指標體系內容和評價要點逐項進行評價論證和打分,撰寫內部控制評價報告。
通過內控審計和評價,對發現的問題和漏洞進行分析,幫助醫院完善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醫院固定資產管理內控制度;加強引導,促進依法治院,宣傳市醫管局《市屬醫院資產損失責任追究辦法》,強化追責問責意識,資產監督管理責任落實到部門和個人,促進資產管理職責落到實處;理順流程,協調優化信息系統,推進各部門之間資產管理的相互銜接,提高網上審批效率。為進一步完善、規范、提升醫院資產管理內部控制體系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消息
[1]國家衛生計生委預算管理單位國有資產使用管理辦法,(國衛財務發〔2015〕85號).
[2]閆忠文.從審計視角看政府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國審計,2017,19,68-69.
[3]徐元元,田立啟,侯長敏,操禮慶.醫院經濟運行精細化管理,217-252.
[4]唐茹濤.如何開展高校設備管理內部控制審計[J].中國內部審計,2018,6,43-45.
[5]王敏,黃新瑩,黃超.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建議[J].中國審計,2018,9,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