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迎亞
摘 要:新時代職業教育被賦予了培養“大國工匠”的歷史重任,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會議中認為,在我國的人才培養體系中職業教育應當發揮重要作用,我們要在社會中努力營造“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氛圍,讓更多的年輕人積極投入到學習職業技能的社會浪潮中,繼承和弘揚中國工匠精神。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思政教育
一、河南省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現狀
伴隨十九大報告當中提出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河南省內的高職院校也逐步開啟了工匠精神培育的進程,經過調研發現,目前省內高職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學生對工匠精神認識淺薄
經過對河南省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調研發現,多數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認知非常不足。首先表現在對于工匠精神內涵的認知不到位,很少有學生能夠準確表述工匠精神的實質,當問及你所了解的“大國工匠”有哪些時,大部分學生都表示一無所知。其次是部分學生對于工匠精神并不認同,工匠精神意味著高品質的要求,學生認為這與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并不相符,而且多數匠人的生活單調清貧,與現代社會多數人的追求相悖。學生有這樣的觀點也是源于我們國家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深入人心,多數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接受繁重的學前教育,在沉重的學業壓力下,孩子們的創造力被磨滅,逐漸習慣結果指向型的做事態度,缺乏過程化成長意識。最后,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對思政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的結合不密切,專業課教師負責學生的技能培養,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關注學生道德素質和人文素養的培育,加之高職院校逐年擴招,招生門檻相對較低,所以多數學生把職業技能作為“混飯吃”的工具,缺乏對專業的敬畏和熱愛,實用主義和重技輕德的思想依然存在,因此對工匠精神的認知自然薄弱。
(二)河南省多數高職院校與企業融合度不高
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學校的一家之事,學校與企業的協同合作,才是培育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明智之選。學校與企業應共同制定教學大綱、課程體系、教學評估等環節,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培養方向與企業需求一致。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保證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將企業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論之實、理論之要、理論之需融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目前河南省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與企業的融合度明顯不足,雖然多數高職院校都已經開啟了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探索,但現階段河南省內絕大多數校企合作的模式并不成熟或者說是并不具備借鑒推廣的價值。究其根本,是多數與學校合作辦學的企業并不是以與高校合力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為目的,而是想要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為自己的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勞動力,這就注定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的關注點不會放在人才培養的質量上,而是更看重生源數量。
(三)河南省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力度不足
河南省高職院校若要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就必須在教育教學上進行深入改革。精準定位工匠精神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將教育教學工作與“大國工匠”事跡科學融合。我國的高職教育起步晚于西方國家,同時也晚于東方的日本,但卻早于我國的普通高等教育。教育史學界,一般把19世紀60年代初創辦的實業教育作為近代職業教育的早期階段,雖然近現代職業教育的發端要早于普通教育,但其發展步履之艱難是遠遠高于普通教育的。
當下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自身發展規律,決不能簡單地照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但是處在發展階段的中國高職教育在辦學定位中忽略工匠精神的培育,一味追求各種證書和就業率,淡化了工匠精神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作用。而且傳統的教學方式相對固化,工匠精神在專業課程中的融入度不深,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培養模式、教學設計無法與企業和市場完全對接融合,人才培養成效不適應社會需求。
(四)河南省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沒有落到實處
河南省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還僅僅是把工匠精神的培育停留在表功績、喊口號的層面上,并沒有貫穿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不論是思政課程還是專業技能課程,我們都很難看到工匠精神的影子,偶爾為之的“大國工匠”主題宣講學習活動很難讓這種品質深入學生內心,自然也就無法得到學生的認同。
(五)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不濃厚
校園文化具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工匠精神的培育自然離不開校園文化的熏陶,但目前在河南省內的眾多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中,鮮有工匠精神的宣傳推廣。在學校的官方網站我們看不到“大國工匠”的事跡,宣傳欄沒有工匠精神的講解,校園廣播聽不到講述“大國工匠”的聲音,教室里缺乏工匠精神的宣傳口號,社團活動沒有工匠精神的元素。總之,有關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建設缺乏系統規劃,難以讓工匠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二、河南省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意義
(一)響應國家號召,轉變傳統教育理念
河南省作為中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傳統教育思想在廣大民眾中根深蒂固,自古以來我們就主張“學而優則仕”,因此在廢除科舉制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們對于職業教育的偏見仍然很大。受傳統的“精英教育”思想影響,河南省多數家長熱衷于讓孩子接受盡可能高的學歷教育,社會上逐漸形成了唯學歷至上的風氣。加之河南省作為農業人口眾多的省份,多數家庭希望孩子通過教育改變命運,而在他們眼中學歷越高,改變命運的機會越大,將來的生活也會過得更好。
因此,在河南省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讓學生用親身經歷和實踐糾正教育理念的偏差,從而響應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號召,轉變部分家長畸形的教育觀念,讓職業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得到社會的認同。
(二)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品質河南
從2016年到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兩年都提到了工匠精神,2016年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進一步發展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由此可見,新時代的中國需要工匠精神。而作為以制造業為支柱產業的工業大省,河南省要實現新時期的產業轉型升級,將“河南制造”打造成“河南創造”,將“河南產品”打造成“河南品牌”,工匠精神的注入尤為重要。河南省內的高職院校畢業生是未來省內制造業的核心,因此,培育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是為河南省產業結構升級注入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徑。
一直以來河南省和河南人都被冠以名不符實的黑帽子。如今我們不去議論這些人的行為是否正確、是否有根據,我們只需要用自己的實力為河南正名。作為制造業十分發達的河南省,我們若放任濫竽充數之事頻頻發生,必會讓污蔑我們之人找到可乘之機,而避免這一現象發生的根本就是“匠人”與“匠心”。如果每一件“河南創造”都凝聚了每個普通工匠的“匠人”夢想,那么“河南創造”將成為無聲的語言為河南的形象正名。
(三)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發揚中華民族精神
我國古代各行各業都曾涌現大批的能工巧匠,尤其是中華文明發源地的河南,各行各業的人才層出不窮。例如,河南鄧州人醫圣張仲景、河南南陽人科圣張衡、河南禹州人畫圣吳道子、河南沁陽人近代音樂鼻祖朱載堉等等。優良的“大國工匠”基因是河南人民的寶貴資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河南省高職院校教育已不再只局限于向學生傳授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肩負著培養學生較高的綜合職業素養和不斷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真正將學生打造成具有中國風范的“大國工匠”。
河南省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是重拾中國精神的源頭,發掘歷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讓高職院校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工匠精神,才能將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扎穩扎實,才能為社會生產貢獻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才能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發揚光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
參考文獻:
[1]聶清德,周明星.新時代職業技能型高校培養大國工匠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18(06):32-36.
[2]于瑞.“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教育創新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7):5-6.
[3]郭慶.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思考和建議[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24):125-126.
[4]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Z].201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