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術學科的學習中,素描作為基礎內容,學生素描的水平高低,對學生學習美術課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生色彩的感知、設計構架以及作品藝術造詣方面都有著不小的影響,在指導學生學習與創作的過程中,將現代化美術教學方法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是每一位美術老師的必修課,本人憑借多年美術教學經驗,深深感到培養學生素描理念的重要性,本文通過美術教學分析,詳細描述新型教學模式的幾點措施,為所有行業同仁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高職教學;素描教學;教學理念
引言:眾所周知,素描不僅是美術的眾多表現形式的一種,而且學好素描對于美術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受益,近些年,由于國家實行教育改革,倡導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更多的家長與學校共同努力,培養學生藝術造詣刻不容緩,在開展的眾多文體課程中,美術無疑是名列榜首的“狀元”角色。
(一)教學理念的內容
自二十世紀中旬至今,中國素描教學受到蘇聯素描教學方式的影響,蘇聯素描形式要求學生在素描作品中將人物形態、面部表情、體貌特征與情緒表達清楚,使觀者一目了然。這一現象對于學生提高繪畫造詣有不小的幫助,但是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學生受到統一的教學標準影響,導致學習過程中所創作的作品普遍存在千篇一律、主題類似的等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在素描作品創作過程逐漸出現標準化、常規化的趨同性弊端,導致素描專業能力、創作能力降低,部分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為教師素描教學帶來阻力,面對以上現象,我們有必要調整素描作品的衡量標準,在以往的標準上為學生拓寬素描的種類與形式,在保證整體素描構架的同時,對素描的定義進行改革,將學生從刻板、機械地素描教學中解救出來,學生不應是繪畫機器,總之,素描作品不應單一依靠所謂的素描技術來判斷好壞,在素描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開闊學生眼界,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認識素描這一藝術形式的本來面目[1]。
(二)教學理念的形式
素描教學注重細節的刻畫與描繪,重點突出人物氣質,對于人物類型的劃分,著名現代心理學家榮格將繪畫作品中的人物主要分為內向人格與外向人格兩種,這兩種不同性格的人物描繪在美術作品中分別對應兩種類型的作者,擅長外向人物刻畫得作者,注重描繪作為創作者對于作品人物主體的外在因素產生趣味,被稱為視覺型作者,而另一種擅長內向人物刻畫得作者,則重點放在脫離畫中人物本身面向主體的當下想法而產生的繪畫興趣,被稱為觸覺型作者。具有“觸覺型”天賦的學生一般是通過建立自身與外在產生的分屬關系入手,通過繪畫經驗掌握人物細節,將自身經驗和主觀意識作為素描作品的核心,對物體通過運動所產生的接觸與關聯進行感悟與理解,而作為形體的運動軌跡大小、空間體積配比是否合理是由學生的主觀意識決定。而具備“視覺型”氣質的學生則與其截然不同,主要通過作品中刻畫人物的眼睛作為情感輸出,其素描作品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通過考量繪畫思路著手,往往能夠以旁觀者的眼光切入,在繪畫任務方面,重點放在人物的比例是否合理,外貌是否足夠寫實以及對光影的刻畫上這種天賦的同學大多具備腦中成畫,然后再通過細節的刻畫形成作品[2]。
(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人們經常說到“真情實感”這個詞匯,而教學課堂上教師強調最多的話就是真聽、真看、真感受之類的話,在美術教學中,素描就是要通過集中當下的真實情感作為前提,學生在創作作品時注意不要受到某種客觀因素與傳統觀念的錯誤影響,帶“有色眼鏡”看待人物與事物都是大忌,先入為主是學生在學習繪畫時的不正確行為意識,錯誤的觀念導向會導致學生概念化觀察,忽略諸多對作品有益的方面與細節,很大程度上蒙蔽了學生的雙眼,使學生在面對好的繪畫題材時缺乏靈感,多年來總結的教學經驗表明:缺乏真實感受的繪畫作品往往存在生硬、冷漠、不真實等問題,所以教師應注重學生藝術感培養的同時,將強學生對身邊事物的細心留意,會對學生在創作素描作品時對激發學生靈感以及提升學生的主體思維導向方面受益頗多,因此,學生應通過多觀察新生事物,提高想象力,改善由先入為主所帶來的所有弊端[3]。
例如:在教師進行印象派大師莫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時,教師可介紹:“這幅作品是著名畫家莫奈在25歲的時候畫的一幅作品,是世界級名畫,這幅作品是作者在戶外出游時,突發創作靈感創作的,作者運傳統印象派的光影繪畫手法,描繪出草地上休閑的紳士、淑女。畫中的景物和人物都十分生動,很好地表達作者心理的同時描繪出當時的美麗場景,為我們留下了傳世的經典作品。”學生在了解作品背景后可能對作者產生興趣,但是作為一個美術生,他們只了解印象派作品是不夠的,在此情況下,學生對作品理解不能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應加強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賞析能力,這時口要求學生說出作品的主要特點,作品的優勢所在,是如何成為傳世作品的,使學生通過觀察藝術作品,培養審美能力以及學會在作品中融入真情實感的方法[4]。
(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素描教學方法不僅眼界狹窄,形式也大多單一,不足在如今社會對學生培養興趣,隨著近些年中西方藝術作品交流增多,很多藝術展覽與文化展如期開展,多種多樣的藝術作品流派流入我國,使許多繪畫方面的人才在交流過后觀念與技法都有所增強,帶來了新的美術教學革命,如何打破陳舊的教學模式,使得素描教學變得更加直接、有效是每位從事美術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務,其實方法很簡單,現如今網絡科技發達,合理地運用網絡教學,為學生帶來更加多元化、高技能的教學模式,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中,包含了傳統教學注重的技法與現代化理念結合,運用多媒體平臺,引導學生運用適合自身的表現手法完成作品,具體來說,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第一是采用多媒體平臺為學生帶來更多藝術名作的賞析與講解,對學生創作方向進行培養,第二則是運用動畫呈現藝術作品呈現的運動軌跡,以及繪畫過程,有助于學生學習相關的技術手法[5]。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教學培養時,同樣可以借助室外環境授課,在室外采風不僅有助于學生觀察環境,為以后創作作品時提供素材,而且輕松的戶外環境可以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心情,更容易激發學生靈感,在選用《世界素描經典》為學生進行教學:“該作品表述了完整的美術作品史,是最受人關注的繪畫作品,在眾多藝術作品中最引人駐足的當屬古埃及金字塔中的壁畫,但是由于時代變遷、朝代更替留下來的壁畫普遍完整度不高”,教師通過對《世界素描經典》的描述為學生作了不錯的課外延展,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為學生培養了對繪畫的興趣,這時應趁熱打鐵為學生播放素描作品的繪畫過程,為學生加深作品影響,并且有助于學生學習名畫的技術手法,為學生培養高超的素描手法與創作思維進行引導。
綜上所述,素描的實際作用是記載客觀存在的事物,許多藝術家對素描進行過科學的總結,一般為某段文字做配圖的作用,最早的素描作品就是壁畫,而現在之所以在藝術界聲名鵲起,主要是因為畫家通過獨特的技法為素描作品提供了“生命”,由素描演變而來的還有漫畫作品,主要用夸張的表現形式諷刺某些社會現象,為加強高職學生素描的教育培養,教師應通過開展全新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提升觀察身邊事物的能力,配合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提高素描水平。
參考文獻:
[1]楊文.淺談高職院校設計素描的教學創新[J].藝術評鑒,2020,17(1):119-121.
[2]楊文.高職院校設計素描教學中教學方法創新初探[J].大眾文藝,2019,15(21):218-219.
[3]杜建峰.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素描課教學改革與創新初探[J].藝術評鑒,2019,13(16):137-138.
[4]夏秀麗.關于高職院校素描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創新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8,12(6):161-162.
[5]王康健,張瑩.高職建筑室內設計專業基礎素描課程教學實踐創新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20,11(8):139-140.
作者簡介:
范晨(1980年1月21日-),男,1980年1月21日,漢族,籍貫:吉林省長春市,研究生,講師,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信息傳媒學院。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繪畫,書法,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