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近幾年,隨著我國科技不斷發展,加之計算機技術和社會生活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高校越來越關注計算機教育,尤其是在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方面。微課程,屬于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依托現代化電教手段并結合課程特點,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喜愛。下文針對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微課程教學
引言:在新時代背景下,計算機技術在各個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信息技術能力已經成為如今人才必備的一種能力。在該種情況下,高校傳統計算機課程基礎部分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的學習需求。而微課程教學模式,可以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在簡短時間內詳細深入的解讀某個知識點,其大多是以音頻、視頻的形式呈現,時間在3-5分鐘。在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微課程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還可以實現保存和再現教學內容。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班級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時間分配,利用微課程模式,有效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和技術水平,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一、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過程、教學設計和學生個性化需求不相符
在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若缺乏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設計與個性化的教學過程,是難以實現高效教學的,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靈活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滿足學生學習需求[1]。最近幾年,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教育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大部分高校都沒有針對教師開展數字化教學能力的培訓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師們的數字化教學能力存在參差不齊的問題。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中,沒有關注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協作學習能力,設計內容單一枯燥,無法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創新能力。此外,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依據學生的需求,進行分專業個性化教學,導致教學環境與組織形式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嚴重影響到教學效果。
(二)教學評價體系、方法無法有效反映學生綜合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評價與考核形式都是期末統一測試,通過測試結果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2]。但是,因為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容量較大,知識點較多,考試成績僅可以反映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的概況,無法體現出掌握具體某知識點的情況。在該種教學評價模式下,即便學生考試分數相同,在不同知識點的應用水平上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并且還容易使學生形成平時不學習、期末突擊學習的問題,一味的對考試通過率進行追求,難以有效激發學生日常學習的欲望,難以有效提升學生計算機能力和信息素養。
二、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
(一)微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
第一,課前自主學習。在課前教師需要深入分析教學內容,提供給學生有效的學習資源,并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要求與實驗目標,進而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微課程網絡平臺中,學生可以結合本專業的學習需求與學習任務,對教師上傳的微課程視頻選擇性觀看,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前練習任務,與此同時利用學習交流平臺,和教師、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與溝通,進而實現課前自主學習[3]。
第二,課中師生互動。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的重要手段,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幫助學生進一步內化知識。在課前,教師應完成教學設計工作,掌握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情況,在課堂中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解答,反饋評價學生課前練習情況。與此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分小組分層次的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學習和成果交流以及討論探索,進而促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掌握相關內容,提升教學質量。
第三,課后復習鞏固。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學主要包括傳授知識和內化知識這兩個環節,在課堂中教師完成知識傳授,在課后學生通過作業與實踐操作練習完成知識轉化。從中可以看出,課后復習鞏固尤為重要,教師需要結合教學活動完成情況,進行教學反思,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并且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作業分享、學習測試評價、互相總結分析,進而使學生可以進一步內化知識點。
(二)微課程教學模式的實施要點
第一,設計學習內容導讀。實際上,微課程教學模式就是對課堂的一種延伸,因此教師在設計學習內容導讀時需要注重分析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根據教學任務需求,對學習內容進行分層確定[4]。并且,教師需要設計靈活的學習目標,把主要知識點呈現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與此同時,需要注重深度與廣度方面的設計,保證問題遞進性與不層次性,明確知識要點和學習任務以及操作步驟,使學生可以通過對微課程觀看后,提出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方法。例如,在講解word時,教師可以制作一個動畫形式的微課程,視頻中有兩個員工給領導匯報工作情況,一個員工利用表格數據匯報,另一個員工沒有利用表格,結果第一個員工得到了肯定和重用,第二個員工被解雇了。動畫播放結束后,畫面出現兩個問題:成功的員工在匯報中制作的表格是幾列幾行的表格?應該如何制作該表格?在問題的引導下,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自主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可以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效果。
第二,設計協作學習活動。在該過程中,教師可以把關鍵知識點、典型案例錄制成為微視頻,把每個操作步驟進行詳細講解,以供學生自由進行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個性化需求,設計不同主題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習任務,并匯報和分享學習成果,其他學生可以進行質疑與共同討論,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創新意識與思維水平[5]。例如,在“表格的創建”教學中,教師可以制作微課程,其中包括表格創建命令、行數列數設置等知識點,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班級男生和女生上學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的表格。
第三,設計綜合評價測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提供多層次的操作練習,指引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況挑選相應練習,通過練習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檢測。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分組學習任務,通過學生小組表現和任務完成情況,綜合性評價學生學習情況,進而有效提升學生計算機水平和信息素養。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背景下,在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應用微課程教學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和水平,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能力,有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但是,現階段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不利于學生信息素養和技術水平的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正確認識微課程教學的價值,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多種形式教學手段,靈活利用微課程教學模式,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問題、活動,從根本上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肖楠.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分析[J].知識經濟,2020(12):108+110.
[2]崔萌,郭東林,孫嘉愷.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44):115-116.
[3]任娟.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分析[J].才智,2018(28):20.
[4]孫海濤.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數碼設計,2018,7(01):173-174.
[5]李文崇.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微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7,18(12):112-113.
作者簡介:
劉琳 (1974.7-)女 ,漢族,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大學學歷 ,實驗師。
(菏澤學院計算機學院 ? 山東 ?菏澤 ? 27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