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速度與規模的擴大,激化了高等教育人才在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矛盾, “ 新冠肺炎”疫情對勞動力市場的進一步沖擊,向2020 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提出了新的挑戰。通過集中梳理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背景,從碩士研究生與專升本規模擴大、國家鼓勵自主創業、全方面保護應屆生就業權利等方面綜合分析,深入探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國家就業促進政策對應屆畢業生就業壓力的調控與舒緩作用。
關鍵詞:新冠疫情;畢業生;人才培養
1 大學生就業政策背景介紹
1.1 ?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畢業生就業供需矛盾愈發突出
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社會對于教育業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國家加快高素質的人才培養速度、擴大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規模,由此進一步激化了高素質人才在勞動力市場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為了滿足國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擴大國民對教育相關行業消費、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國務院立足于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于1999 年做出了加快高等教育發展、擴大高校招生規模的重大決策。而隨著高校畢業生數量在勞動力市場越來越接近于飽和狀態,應屆生就業難問題也愈漸突出,自2003 年開始,為了積極應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調控就業壓力,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促使國務院與各部委于2008年底至2009年頒布的促進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政策達11部之多。
1.2 ? “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市場勞動力供需關系進一步失衡
2019年末至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 稱 “新冠肺炎”)突然爆發,疫情形勢嚴峻。在面對疫情的沖擊下,許多企業近幾個月內企業營業額均處于零增長狀態,然而企業在疫情期間依舊需要給員工支付正常工資以及其他必要的成本及折舊、攤銷費用,在無盈利的基礎上形成了大筆的虧損。根據武漢市工商業聯合會以及武漢大學中國新民營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進行的 以 湖 北 省 武 漢 市 為 主 的 調 研 顯 示:“武 漢 市 97.21% 的企業在疫情期間處于完全停產或者部分停產狀態,而57.59% 的受訪民營企業認為企業最多能堅持存活三個月。”由此可知,疫情對于許多企業都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在面臨生存危機時大多數企業會選擇減員縮編,從而減小企業的生產規模以應對持續虧損,以此來博得生存下去的機會。
1.3 ? 國家從宏觀層面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進行調控與舒緩
據教育部統計,2019 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 834萬人,預計202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相比2019 年將凈增40萬人,達到874 萬人的規模。而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家經濟的負面影響,2020年應屆畢業生也迎來了更加艱難的就業形勢。在面對就業崗位時,剛進入社會、缺乏工作經歷和工作技能的大學生顯得更缺乏競爭力。數據顯示,許多畢業生在面對實際工作薪酬與自己的理想預期薪酬差異較大時,會偏向于選擇在家待業,而不是委屈自己從事不理想的工作。
“ 新冠肺炎”疫情的襲擊,給原本通過國家已制定
的就業促進政策達到相對穩定狀態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帶來了巨大沖擊,原有的政策已經不足以使得高校畢業生勞動力市場達到穩定的“非瓦爾拉斯均衡狀態”,因此需要國家重新推出新的就業促進政策來調控勞動力市場,緩和“ 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2 “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家就業促進政策分析
2.1 ? 擴大碩士研究生規模、普通高等學 校專升本規模,對于國家經濟增長具有正向效應。為積極應對“ 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2020 年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的壓力,教育部可根據高校實際招生能級,授權各高校適度增加研究生招生比重約15% ,即可以增加約47萬在校研究生數量,相應的可以減少約5.4% 的2020 年高校畢業生集中就業壓力,減少了應屆畢業生的就業需求,也減少了勞動力市場之中的勞動力供給。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我國疫情過后的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需求減少,導致整體的均衡就業量減少,工資率也會進一步下降,人們的生活水平下降,因此市場上勞動力的供給會進一步擴大。
從地區上看,碩士研究生擴大的方向是面向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高校。根據中國 2019 年各省 GDP數據,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仍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其中大部分省份的排名均在18 名之后,即這些地區的經濟還有很大的潛在提升空間。國家面向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擴招碩士研究生,促使通過人才流動來帶動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從而使得高校畢業生人力資本得到合理優化配置,進一步改善這些地區的人力資本稀缺程度,推動產學研用四方面的深度融合,加快構建與未來發展和產業優化升級方向一致的學科專業體系,以此來大幅度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 GDP, 帶動勞動力市場需求增加。
2.2 ? 樹立前瞻性思維和變革性理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將為國家人才素質庫注入新鮮血液。隨著“ 互聯網+ ”的發展與影響愈發深遠,許多新興行業不斷誕生與興起,國家經濟正向著現代化、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創新化的方向不斷演進,也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新的助推力與環境。創新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大內驅力,得到了國家大幅度的培養與支持。基于對“ 新冠肺炎”疫情的長期持續性預估,國家將會進一步降低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進入壁壘, 將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的理念深化至各相關部門,協同相關部門進行創業平臺建設,為大學生提供經濟與政策上的全方面支持,包 括稅收優惠,政 策全方面覆蓋,精簡審批環節,最大限度地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支持和幫助。
信息技術時代下,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核心技術,在快速的發展并逐漸成熟,或將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通過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深度挖掘新興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可能性,為經濟發展和就業增加創造更多的機會。除此之外,充分利用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眾包經濟等各種新經濟形態平臺,支持畢業生以新就業形態、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多元化創業,可滿足高校畢業生多元化就業需求,從而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供給稀缺性、組織專用性、報酬遞增性、不可模仿性等多重異質性特性的創業人才,將為國家人才素質庫注入新鮮血液,在全球人才競爭激烈、國際人才市場競爭戰略明顯呈現 ?"高移、前移、外移”的形勢下,將成為國家經濟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
2.3 ? 全方面多角度保護應屆生就業權益,利用大數據等技術進行人崗匹配分析,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保障。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 問題,國家全方面多角度的提出了諸多政策,切實保護 應屆生就業權益。如高校可延長就業簽約時間,對離 校未就業畢業生提供戶口和檔案保留服務;要求高校 嚴格遵守就業簽約工作"四不準”要求,確保數據真實準確;舉辦 "24365 校招服務”(即 全天 24 小時,全 年 365天服務不打烊),積極推動網上面試和簽約的開展;開通線上就業心理咨詢和就業幫扶熱線;增加湖北高 校就業機會,對家庭困難畢業生實行幫扶工作,保護就 業權益,不得歧視疫情嚴重地區的畢業生。
作者簡介:
國季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助教 ?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吉林省青少年發展研究計劃立項課題“應用型本科高校就業促進政策落實情況研究”(2020jqy-098)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