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實施必須依靠農村優質的人力資源供給。當前我國農村人力資源數量豐富,但人力資源結構不平衡、流失嚴重。要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需要不斷完善農村人力資源發展規劃、創新農村人力資源培育體系、健全農村人力資源保障機制。
關鍵詞: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現狀;建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鄉村振興的長期目標,而長期目標的實現必然要依靠優秀人才隊伍。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2020年中央一號文提出要“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可見,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依托,開發利用農村人力資源,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技術水平的人才隊伍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有巨大的價值。
一、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現狀
1.農村人力資源數量豐富
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村人力資源數量豐富。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9年年末全國16至59周歲勞動年齡人口89640萬人,全國就業人員77471萬人,全國農民工總量29077萬人,由此可見農村人力資源數量豐富。而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如不能有效開發利用,將會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讓原本并不占優勢的農村發展變得更為困難,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
2.農村人力資源結構不平衡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國家對于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發展改善進程卻比較緩慢,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第一、從知識結構來看。全國第三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422萬人,其中1.2%的人員為大專及以上,7.1%的人員為高中或中專,48.4%的人員為初中,37%的人員為小學,6.4%的人員未上過學。農村雖然人力資源數量豐富但質量不高,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受教育程度呈現“橄欖型”。第二、從年齡結構來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數占總人口數比重為14.98%,全國農村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比重為10.06%。根據世界人口老齡化標準,我國農村人口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知識結構不合理、年齡結構不合理影響著農村整體人力資源質量,而人力資能源質量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低質量的農村人力資源不能滿足農村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和智力,難以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
3.農村人力資源流失嚴重
農村人力資源流動對社會經濟及城市生活的影響日益突出。從長遠來看,人力資源的流動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城市化的發展。但就目前情況而言,農村人力資源的流動主要表現為人力資源的流失,并呈現出顯性流失和隱形流失兩種形式。一是顯性流失。由于城市發展機會多、資源多、政策新,而農村的公共資源差、收入水平低,農村勞動力中的青壯年和文化素質較高者大量流向城市。根據國家統計局官網數據顯示,人力資源城鄉流動呈現持續性、單向性的特點。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尤其是男性青壯年勞動力銳減,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問題嚴重。二是隱形流失。我國農業用地資源人均占有量較少,而現今的耕作方式日益機械化,農民耕地的數量隨著生產建設也在不斷減少,對原有農村勞動力的需求水平不斷下降,勞動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形成農村人力資源的隱形流失。
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
中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是如何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農村發展歸根結底是依托于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因而
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實質上是一種從更高層次和更新角度對人力資源開發的理性訴求。
1.完善農村人力資源發展規劃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首先要依據國家發展戰略部署,結合人才強國戰略以及農村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人力資源發展規劃。各級政府應充分重視對農村人力資源發展的規劃和管理職能。一是要深入調查。制定規劃前,要對區域內的農村人力資源狀況進行摸底排查,明確發展目標和任務。二是要科學規劃。要有針對性地確立具體指導思想,以保證規劃工作有明確的方向性和針對性,更好地指導實際工作。要明確發展規劃的內容涵蓋,包括區域人力資源預測、教育培訓、合理配置、社會保障、使用調控、人地協調等人力資源發展的諸環節內容,從而有效推動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三是要做好效果評估。要階段性的組織專家對農村人力資源質量進行評估,適時地調整規劃,提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效能。
2.創新農村人力資源培育體系
現階段農村人力資源的知識結構不合理、創新示范能力弱,難以滿足鄉村振興所需的人力資本支持,創新農村人力資源培育體系勢在必行。一是要推動教育資源均衡發展。要優化教育資源布局,要從鄉村教師的資源重新整合開始。要定期組織鄉村教師培訓,通過教育教學方式的交流互動,促進城鄉教師雙向互動。要通過提高績效工資和建立相應的補貼機制,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致力于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二是要培養造就新型職業農民。要加強農村農業從業人員培訓,使之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針對不同類型農民,確定不同的培訓目標、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完善培訓機制,加大財政投入,擴大覆蓋范圍,滿足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需要。三是要加大培育新時代“三農”工作干部隊伍。農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承擔著領導、組織和管理作用,因而必須重視村干部的培養工作,要以農村原生干部為主體,支農干部為補充,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助力鄉村振興。
3.健全農村人力資源保障機制
地方政府應從農村人力資源發展的角度出發,完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保障制度。一是健全農村人力資源激勵機制。根據地區實際,優化農村就業環境,從政府補貼、項目扶持、金融服務、土地流轉、職稱評定等方面創新制度和政策,吸引人才到農村干事創業,真正把人才引導到農業教育和生產的第一線,給農村營造一種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圍。要取消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限制,比如全面推進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實現農村醫療保障全覆蓋,使真正能夠推動鄉村振興的人才進得來、留得住,最大化地實現其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二是健全農村人力資源市場。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當地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通過人力資源市場的平臺建設,為當地勞動力就業提供更多機會,將農村巨大的、分散的、獨立的經濟單位中的個體勞動力集中起來,從事分工協作集體勞動,滿足農業現代化、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的趨勢和要求。同時,也可以使不同產業的人力資源匯集到鄉村建設中來,促進城鄉人力資源的正常流動。三是健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考核機制。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由政府多個部門負責,各部門的分工有交叉,權責不清晰,影響工作效率,建立專門負責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常態化規劃、管理、評估隊伍勢在必行。要把培訓農民的數量和質量、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數量和效果、農民干事創業的成效、農村實用人才的增量等納入對基層部門工作考核中,提高各級政府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視程度。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
[2]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3]李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J].中國經濟導刊,2020(2):106-107.
[4]倪錦麗.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與對策[J].江西農業,2019(14):109-110.
(揚州市委黨校 ?江蘇 揚州 ?2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