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程也逐年加快,建設項目也如同雨后春筍,應運而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難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環境監測作為測定和判斷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各個因素影響最直接的手段,是環境評價的重要依據,貫穿于建設項目的全過程。因此對建設項目進行環境監測至關重要。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作用
建設項目的環評階段,通過環境現狀監測可以得到項目地環境本底數據,通過污染源環境監測可以通過得到準確的污染源數據信息,為環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提供了必要的參考依據;在項目實施階段進行環境監測,可以有效降低建設工程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在竣工階段進行環境監測是考量和驗證建設單位及施工單位所采取的環保措施是否有效最終手段。
一、環境監測的內容及重要意義
環境監測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占據著主導位置,環境監測的項目主要包括:水質監測、空氣監測、土壤監測、固廢監測、噪聲監測、放射性監測、光監測等。而環境監測的過程通常是背景調查、確定方案、優化布點、現場采樣、實驗分析、數據收集整理以及綜合分析評定等,通過一系列的籌劃實施步驟,最終完成對建設項目的綜合環境監測過程。環境監測不僅能夠樹立各級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同時也為污染治理提供了基礎數據保障,它是開展一切環境工作的重要前提條件[1]。
二、環境監測在環評初期發揮的實際效用
建設項目在立項初期,建設單位應委托具有CMA資質的監測機構,對項目所在地進行開展環境現狀監測工作,根據監測結果得出環評初期的環境本底數據,使環境影響評價有據可依。
在這一階段,前期調查是關鍵步驟,相關工作人員根據項目的環境評價等級以及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判斷,進一步確定監測范圍,制訂一個優選方案,為環境監測過程提供重要的資源支持。
此外,根據此階段的監測數據,結合當的水文、氣象等資料,建立一個優化的預測模型,通過建設項目的污染分布范圍和特點,準確預測出污染的變化趨勢,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準確依據。
三、項目實施階段的環境監測
項目實施階段的環境監測工作主要根據建設項目的生產過程、應用工藝、防止污染措施、以及排污強度予以展開,通過實地監測,由工作人員篩選出監測常規因子與特征污染因子,以便于選擇正確的檢測方法,提高監測效率。在擬定監測方案時,應遵循以下原則[2]。
(一)突出重點,針對性強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開始關注生活質量與生存環境,因此,在項目實施階段,工作人員應以人們普遍關注的污染源為出發點,尤其對一些毒性大、危害嚴重、污染面積大的污染源要予以高度重視,遵循危險污染物必測、污染指數高的污染物必測、顯著特征污染物必測的原則,全方位開展監測工作,做到監測無死角、工作零失誤。
(二)抓質量,重成果
確保監測工作質量和效果是環境監測的基本要求,在開展監測工作時,如果工作人員遇到較為復雜的環境問題時,應及時與環境監測方案的制訂人進行有效溝通,達成共識后再進行監測工作。如果在采集樣本時發生異常情況,必須在監測報告中予以強調說明,確保監測質量與監測效果,做到監測數據真實準確,監測過程透明公正。
(三)實事求是,節約開支
環境監測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應具有嚴謹的工作態度,提供的監測數據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得人為更改數據信息,使環境影響評價結果出現大的誤差。此外,在制訂監測方案時,應充分考慮降低費用支出的方法,科學合理的選擇必測項目,不要強加給建設單位經濟負擔[3]。
四、竣工驗收階段的環境監測
對竣工項目進行環境監測,其主要內容包括環境保護的制度性條文、環境保護的日常檢查記錄、環保設備的運行過程參數、污染物達標排放數值、污染物的治理成效以及周圍大環境的環境影響評價結果等。在這一階段,工作人員應在天氣條件良好、工況穩定的情下開展監測工作,使環境影響評價結果滿足環境保護的竣工要求。
五、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注意事項
為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準確性,使監測數據能夠清晰的反映出環境變化趨勢,在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樹立主人翁責任感
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人員應樹立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意識,清醒的認識到環境監測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工作當中處處以身作則,摒棄懶散的工作作風,在為建設單位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也提升了監測單位的社會信譽度。針對環境監測數據,工作人員不能應付了事,應反復進行查驗,如果發現數據錯誤,應進行二次復測,確保數據準確,對環境影響評價結果的真實性負責。
(二)專業的評審與評價過程
在對環境評價報告與評價大綱進行集中審查時,必須有相關的行業技術專家在場,研討評價過程應指派專人進行記錄,形成完整的評價會議記錄,使環境影響評審有據可查。對于監測的項目與內容,應確保其全面性、合理性,如果發現監測數據出入較大,技術專家有權利要求工作人員對建設項目重新進行監測,而這一損失則由監測機構自行負責。
(三)運用先進的監測方法及設備
隨著我國高科技技術的迅猛發展,環境監測設備也逐步向智能化、自動化領域邁進,因此,工作人員應采用先進的監測手段、運用先進的監測儀器與設備開展實際工作。比如衛星環境遙感監測技術就是目前比較先進的監測方法,這項技術充分結合了天地一體化的優勢,被廣泛應用于內陸水體監測、區域環境空氣污染監測、沙塵暴監測等監測項目當中,并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四)統籌規劃監測時間與預算經費
環境監測部門應合理安排好監測時間,在不影響建設項目進度的同時,確定好監測的時間節點,保證監測效果不受影響。此外,從監測調查階段開始,就應該進一步優化預算經費方案,使資金投入的真實情況與現場監測工作的實際情況相對等,不得超支,也不能因為投入經費不足而直接影響到監測結果。
結束語:
目前,世界各國對環境保護尤為重視,這也給環評工作帶來嚴峻考驗,基于此,環境監測與環評工作人員應進一步夯實專業知識基礎,以高度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做好本職工作,進一步推進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進程,保證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不受影響的同時,積極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玉良.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環境現狀監測的技術要點[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9
[2] 賀旭娟.環境影響評價項目噪聲專題編寫需關注的問題[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8
[3] 張陽.環境影響評價中的環境監測問題探討[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8
( 聊城市生態環境局茌平區分局 ?山東 ?聊城 ?25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