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軍事課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是高校政治課的有益補充。軍事課在向學生傳授軍事知識的同時,還具有凝聚、導向、激勵、審美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強對軍事理論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國防教育;軍事理論教學;思想政治教育
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自2007年新修訂的《普通高校軍事課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頒布后,軍理課已成為全國高校學生的必修課,軍理課課堂成為傳授軍事知識,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但調研發現,一些軍事課教師對在軍事理論教學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一是認為軍事理論教學就是要教軍事,思想政治教育與己無關;二是認為在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會淡化軍事主題,影響軍事課效果,是畫蛇添足;三是認為軍事理論教學內容多、課時少,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出力不討好;四是擔心融入過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會令大學生反感,對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心存顧慮;五是個別軍事課教師因教學能力尤其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功力欠缺,不能將二者有機整合,教育生硬,言不載道,影響教育效果。
一、發揮軍事理論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
1.是實現軍事理論課程目標的應有之義
《大綱》規定,軍事課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按照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我國人才培養戰略目標和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需要,為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保衛者服務。由此可見,軍事理論教學為國家、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人才的教學目標有著明確的指向性,本身即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思想政治教育對于軍事理論教學而言,并不是從課外硬加進來的東西,而是這一課程體系天然的構成要素。對于學生而言,一些軍事理論知識可能會隨著發展而更新,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淡忘,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卻是管長遠、管根本的。因此,在軍事理論教學中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完成軍事理論教學的任務之需,也是實現育人目標的根本所在。只有在教學中貫徹軍政并舉的方針,把教授軍事知識與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保證軍事理論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
2. 是實踐教師教書育人使命的職責所系
教書和育人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遵守的教學原則。江澤民曾說過;“教書教得好,育人育得好,才是一個合格、優秀的人民教師,才是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盵1]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在教學中育人??鬃咏逃龑W生時不但要使其“博學于文”,而且要“約之以禮”;韓愈提出教師不但要“授業”,而且要“傳道”;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理是明確出教師不但要“教學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則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盵2]可見,教書不育人的純“教書匠”是根本不存在的,教書和育人是教師這一職業與生俱來的神圣職責,這已成為全世界的共識。任何一門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必然帶有一定的政治觀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這些觀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學生的政治思想觀念。軍事理論教師因課程性質及自身職責的特殊要求,更應在傳授軍事知識的同時,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二、發揮軍事理論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
1.軍事理論教學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凝聚功能
凝聚功能是指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群體成員在認識上趨向一致,情感產生共鳴,形成內在凝聚力的功能。增強凝聚力,最重要的是靠共同的信念。鄧小平指出:“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人的團結,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斗,就是靠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3]大學生國防觀念的培養是軍事理論教學的根本目的之一,它直接來源于對祖國的深深熱愛,對國家利益的關心重視。這種情感是當代大學生思想上最樸素、最真摯又最一致的共鳴點,只要加以適當的教育引導,就能凝聚起他們思想上的共識。
2.軍事理論教學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導向功能
所謂導向功能,就是運用啟發、教育、誘導、批評等方式,把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到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正確方向上來。當前,我國正處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轉型的時期,這勢必會使大學生在思想上產生種種迷茫、彷徨乃至認識上的偏差。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保證其健康成長就顯得尤為重要。軍事理論教學中的許多教學內容,對學生都有明確的思想政治導向功能。如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的軍事思想和論述,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軍隊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中國革命和軍隊建設的偉大成績,成為這些理論的最好注解,因此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進而對這些軍事思想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產生認同,具有明確的理論導向功能。再如軍事高技術一章,通過介紹世界新軍事變革的飛速發展,客觀分析我軍與發達國家軍隊之間的差距,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積極投身國家和軍隊建設的偉大事業,其行為導向功能也是顯而易見的。
3.軍事理論教學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激勵功能
激勵就是通過某種內部或外部刺激,促使人們奮發向上,努力去實現目標。人的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每個人的進步都離不開思想的啟蒙、思想的升華。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極大地激發人的積極性,為人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與保證。在軍事理論教學目的中,要求學生成為“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保衛者”,培養目標明確具體,這在高校各門課程中是獨一無二的,對青年學生有著明確的目標激勵作用。在教學中,近代中國仁人志士不屈抗爭、抵御外侮,鄧稼先等兩彈元勛不畏困苦、為國爭光,南沙守礁官兵戰天斗地、守護國土等鮮活事例的榜樣激勵;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慘痛經歷,我國周邊安全環境面臨的現實挑戰,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緊迫需要,期望學生肩負起國家強盛、民族復興責任的理想激勵等教育內容,都會滌蕩學生的心靈,激勵他們奮發進取。
4.軍事理論教學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審美功能
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法國的盧梭曾說:“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盵4]在軍事理論教學中,大量鮮活生動的歷史事實和現實事例,使革命軍人的陽剛之美、舍己為人的行為之美、,無私奉獻的心靈之美、忠誠報國的靈魂之美能夠不斷地撞擊青年學生的心靈,使其受到感染和熏陶,進而引導他們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矯正大學生的審美趣味,摒棄低級、庸俗的審美觀,促進審美素質的健康發展,讓其能在今后的人生中去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報》,2013.08.21, 01 版
[2]曾孚.外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77.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90.
[4][法]盧梭.愛彌爾:下卷[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557.
作者簡介:
付強(1977—),男,遼寧岫巖人,武漢理工大學碩士,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防教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防教育、思想教育。
(黑龍江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