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鵬 李宏

【關鍵詞】競爭政策? 法律體系? 高質量發展? ? 【中圖分類號】F124? ?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三次會議提出要“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同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國發〔2016〕34號,為推行競爭政策奠定基礎。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創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這體現了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對當前經濟發展的迫切性、重要性,為踐行競爭政策基本原則及基本理念指明方向,并規范、指導相關經濟和社會政策科學實施,確保競爭政策是約束、引導、督促其他政策調整、改善市場競爭環境的基礎政策。
不同國家在發展一段時期后都意識到競爭政策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進而采取一系列措施明確競爭政策基礎地位。例如,美國在1940年將競爭視為經濟組織的核心原則;法國在1986年通過法令將競爭政策視為重要經濟政策之一;1995年澳大利亞頒布競爭中性原則及相關改革措施,確立國家競爭政策;新加坡在2004年通過競爭法,在2005年組建競爭監管機構;2016年我國頒布了《關于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當前約有130多個國家制定競爭政策,并將競爭政策視為經濟核心政策之一。
通過觀察新加坡、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的競爭政策可知,健全的法律體系是保障競爭政策發揮實際效用的前提與基礎。只有立法機制健全,才能為競爭政策發揮有效作用提供依據,保障職權機構富有權威性、引導性、監管性,同時緩解競爭政策推行過程中的矛盾,為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奠定基礎。為此,我國要在累積市場競爭管理經驗的基礎上,觀察發達經濟體競爭政策確立方法,根據本國市場經濟發展實況塑造競爭政策踐行框架,形成制度約束體系,針對各類限制競爭、排除競爭行為產生事前威懾、事中監督、事后規范效用,在競爭政策加持下優化配置經濟發展資源,在保持市場經濟活性的同時推動市場經濟良性發展。
大多數發達經濟體通過健全法律體系,賦予競爭法“上位性”,根據經濟發展實況不斷優化競爭法,使配套立法體系及法律法規更加科學且富有時效性,突出經濟領域競爭法的重要地位。我國作為法治大國,任何客觀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法律,競爭政策亦是如此,其雖具有科學性、時效性、引導性,但也不能任意發展,需在法律約束下予以優化,使其具備政策性和現實效用性。為此,我國需立足市場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在借鑒發達經濟體確立競爭政策經驗的基礎上優化法律保障體系,達到持續完善市場經濟立法的目的。
確立反壟斷法經濟核心地位。一是厘清經濟優勢地位邊界。經濟優勢地位即“壟斷”,雖然“壟斷”在各國反壟斷法律法規中的解讀不盡相同,但均指的是企業處于特定市場中具有某種控制及支配市場資源的力量,這種控制能力如何界定,需根據各國經濟發展情況予以分析。二是厘清濫用經濟優勢邊界。法律對濫用經濟優勢行為予以禁止,旨在保障市場公平競爭,市場競爭環境和諧穩定。為此需明確濫用經濟優勢行為,使企業明晰自身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需要強調的是具備某種經濟優勢并不違法,但一旦企業濫用相關經濟優勢則觸犯法律,這一點在《羅馬條約》《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等法律中均有說明。三是明確濫用經濟優勢地位制裁及抗辯方法。為保障立法體系公正、公平,營造穩定、高效的市場競爭氛圍,維護反壟斷法經濟核心地位,需明確規定濫用經濟優勢地位制裁及抗辯方法,踐行“自愿、公平、公正、自主”原則,通過刑事處罰、損害賠償、市場結構優化、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財產等方式予以處罰,保障競爭政策權威性。
維護反壟斷法及相關保障制度的權威。一是完善制度規則。我國需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實況,立足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不斷完善反壟斷法及相關保障制度,使相關制度更加具體、明確、全面且富有可操作性,為規范反壟斷執法體系提供依據。二是深入扎實抓執法。反壟斷執法機構需發揮自身能效,加強市場監管,確保監管全覆蓋,并滲透到各個行業,在執法過程中積累經驗,為逐步優化、強化、深化執法機制提供依據。三是拓展工作領域。自《關于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頒布以來,我國不斷強調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為維護市場公平、穩定進行政策性干預,逐步拓展反壟斷工作范圍。四是加大公平競爭宣傳力度。為引導人們積極踐行競爭政策,維護競爭政策權威,提高競爭政策影響力,我國需加大競爭政策宣傳力度,彰顯反壟斷法律權威,培養公眾競爭意識,引導人們良性競爭,削減競爭政策推行阻力。
打造系統、協調的競爭法律體系。一是樹立以競爭政策為核心的立法意識。我國需明晰建立競爭政策必要性,在探究發達經濟體確立競爭政策法律保障建設方略的基礎上,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加大競爭政策研究力度,為優化相關立法體系奠定基礎。二是優化相關法律法規。如修改《價格法》中與價格欺詐相關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法律條文,將其納入《反不正當競爭法》內,調整《反壟斷法》范圍,為優化競爭法律體系奠定基礎。三是組織機構優化。將執法機構從多重職能部門中脫離出來,提升競爭政策透明度,解決執法責權不清問題,規避協調執法矛盾,提高執法效率,助力競爭政策落到實處。四是優化操作體系。發達經濟體側重從政策協調、執法范圍、經濟發展趨勢、競爭政策工作角度出發保障競爭政策權威性、優先性,如在競爭政策執法范圍約束國有企業,用競爭政策約束產業政策等。為此,我國需優化操作體系,確保各項經濟監管政策協調統一,拓展競爭政策執法范圍,根據經濟發展趨勢不斷優化、完善法律保障體系,使其保持科學性、時效性。五是完善配套體系。首先,打造文化軟約束體系,營造競爭發展氛圍,打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其次,加大監督管理力度,組建監管機構,對違背競爭政策行為“零容忍”,維護競爭政策的權威性。最后,梳理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明確過程,結合經濟發展實況不斷優化配套機制,為提升法律體系保障水平奠定基礎。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發揮競爭政策的積極作用,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借鑒成功競爭政策的推行經驗,確立反壟斷法經濟核心地位,維護反壟斷法及相關保障制度的權威,打造系統、協調的競爭法律體系,根據本國經濟實況確立競爭政策法律保障體系,不斷優化相關法律法規,確保競爭政策始終處于基礎地位。
【參考文獻】
① 張梅:《發達經濟體農地保育政策運作機制及啟示》,《經濟縱橫》,2017年第1期。
②張琳、東艷:《主要發達經濟體推進“競爭中立”原則的實踐與比較》,《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
③王先林:《國家戰略視角的反壟斷問題初探——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實施十周年之際》,《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④許佳佳:《競爭中立原則對我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的影響及應對》,《河北經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⑤郭瀟璇:《競爭機制與國際政策的擴散——以美國稅收改革在德國的擴散為例》,《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責編/銀冰瑤? ? 美編/王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