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貴州
摘? 要:積極開展“自主體驗”下的“合作探究”教與學活動,不僅切實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還會在良性互動中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非常有利于攫取令人期待的事半功倍效益,不斷放大合作雙贏的善教樂學效應。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開展積極有效地“合作探究”學科活動呢?本文立足于“小組合作”模式的構建與應用角度,試對此簡述一些拋磚引玉之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探究指導;德智互動發展;教與學相長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眾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边@一流傳甚遠的信條式論斷,飽含質樸淺顯而又極其辯證的內涵、價值和意義,重在強調“團結互助、合作雙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學校教育又何嘗不是這種客觀現象和實際道理呢?就小學數學課程而言,教師本著“個性化發展、整體性進步”指導思想,善于在“小組合作”下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能夠把他們引向善教樂學的良性循環發展道路。
一、善于在“情境創設”中引導兒童合作探究
“教從表象入手,學于直觀感知。”就小學數學活動而言,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情境教學”活動,不僅契合兒童心智發育和實際認知規律,有效地激發學習情趣,而且有利于變相降低學習難度,更好地構建良好和諧的教學關系,同時也是促進他們自主學習、培養合作探究意識和能力的優質平臺。比如,在“統計”內容教學后,教師讓小學生按照“自愿+制定”原則搭建小組,并且以多人小組為單元,就“零用錢使用”情況,在校園內對不同性別、不同學段的小學生開展調研;在此基礎上制成相應的統計表。最后,根據“快、精、準、實”等標準,開展各小組之間的展示和評比活動。在“以賽激趣”活動原則引領下,全班不用揚鞭自奮蹄,各小組成員積極參與、緊密配合,小組之間爭先恐后、斗志昂揚。合作探究效果自然是顯而易見的。
二、善于在“生活涵養”中引導兒童合作探究
如果把數學說成“池水”,社會生活就是它的“源頭”;如果把數學說成“樹木”,社會生活就是它的“根本”。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各類途徑、平臺和方法,善于把豐富多元的生活元素積極有效地引入學科活動,自覺主動地接受它的“滋潤和涵養”,不僅有利于在“激發學趣、優化結構、增加厚度”上贏得實質性效益,而且有利于為促進學用結合和合作探究注入活水源頭現象。以“車程與相遇”問題為例。為了加強理解和深化體驗,教師激勵小學生在課后時間內,通過小組合作形式,到校園操場上以人為“車”,分別模擬“同時相向、同時同地反向、實際相遇、同地同向、兩車追齊”下情況。通過如此生活化的“模擬演示”,不僅幫助小學生更加清晰地感知上述術語,而且在學用結合中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善于在“拓展延伸”中引導兒童合作探究
基礎教材雖然具有指導性和指令性,同時還具有無可規避的“例子”特質——“典型性、優質性和局限性”;與此同時,課堂教學雖然是學科活動的主要陣地,同樣也絕不是“唯一”的。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發展需要,適時適量地開展與之相應地“拓展與延伸”活動,有目標性有針對性地增加教學活動的寬廣度和深厚度,努力從各個方面把學生逐步地引向更遠、推向更高的發展境地。以“主題拓展”為例。在“百分數”教學后,教師引導小學生或通過“情境”形式開展小組合作下的學用結合,或組團到相關單元開展實地觀察與調查研究活動,從而通過現實生活下的“存款、取款、繳稅”等活動,通過在“利稅、利息、利率”上的運用,更好地進行學習與理解、體驗與深化。再如,積極開展“數學閱讀”主題下的知識搶答與小組比賽等活動,不斷地放大“以賽促學、合作探究”效應。
四、善于在“深化體驗”中引導兒童合作探究
“抓藥三年會看病,出水才看兩腿泥。”其意強調“實踐出真知”的內涵、價值和意義。學校教育何嘗不是如此呢?就小學數學課程來說,教學的最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務,并不是“傳授知識、培養技能”,而是通過不斷地“激勵、喚醒和鼓舞”,更好地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與綜合實踐”上的=能力與素養。而建立在“親身實踐”下的“情感體驗”,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以“圓柱體的體積”為例。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沒有直接地進入講解程序,而是首先提出如下問題:“圓的面積”是如何推導出來的?給出一個圓柱體模型,讓學生自主推導體積求解方法。在整個活動中,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形式在表演“大合唱”;除了必要性啟發外,教師善于坐在旁邊“觀看與鼓掌”。在自主性探究贏得成功之時,全班一片群情激奮起來。
總之,“自主體驗+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教學的理念所向、目標所在,培養這種意識和能力正在形成無可逆轉的強烈發展態勢。我們應以上述幾點為實質性抓手,從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合作共贏”現象。
參考文獻:
[1]顏若冰,胡曉光.小學數學課堂合作探究性學習有效性研究[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0年第01期.
[2]董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