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
摘? ?要:音樂教學是實現審美教育目標的主要路徑,小學音樂課程指導水平關系著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想象力提升、人格完善等多個方面的成長狀態,節奏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融入,利于小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本研究重點分析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方法的應用路徑,希望研究內容可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訓練;方法分析
“節奏”是音樂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通過劃分時間與力度來體現節奏,通過與聲音的配合來體現音樂作品的美感,展示音樂藝術的強大感染力。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對節奏訓練方法的應用還不到位,傳統的節奏訓練方法并不合理,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激發學生參與音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新時期,我們應該嘗試扭轉傳統小學音樂課程的節奏訓練方法,大膽探索、總結經驗,提高小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1.在節奏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構建有效課堂要求我們首先認清學生的主體地位,新時期的音樂教師應該轉傳統的課程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組織教學活動,關注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提升,給學生接受審美教育熏陶的機會[1]。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則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形成新型的師生關系,學生對音樂學習不再產生抵觸心理,而是成為主動探究學習的主體,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勇于提問和表達訴求,以學生為主組織節奏訓練,可以彌補傳統節奏訓練教學方法的不足。例如,《茉莉花》這首歌曲的節奏訓練活動中,首先,我以鋼琴為學生演奏一遍作品,吸引學生注意力,為后續的教學過程做好鋪墊。接著,我把歌曲的節奏特點用鼓點形式展示出來,給學生自學空間,引導學生小組學唱并分析歌曲的節奏特點,然后分組檢查學生的學唱情況,小組為單位嘗試演唱歌曲。小組為單位參與到歌唱比賽中來,我參與評價過程,給出建議,針對性提高學生的節奏感。
2. 在節奏教學中引入肢體律動
人類在產生語言之前,肢體是傳遞信息的基本方法[2]。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始終占據重要地位,語言的節奏和動作的節奏要融合起來,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人體自然的律動,比如搖晃、點腳、拍手等方式都可以體現節奏感,給學生提供感知與表現音樂的機會。歌唱與身體律動相互結合能夠深化情感表達,語言、舞蹈、動作的統一形成原始音樂雛形。小學生肢體靈活,善于感知音樂節奏,如果在小學音樂課堂的節奏教學中引入聲勢律動,更利于活躍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和藝術創造力,讓學生更快地掌握節奏要點,提高其感知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的能力。那么在具體的音樂課程中到底如何組織肢體節奏訓練呢?教師可以借助通俗易懂的符號來輔助教學,發揮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優勢,引導學生迅速記憶與感知,如,用“T”表示伸展手臂、用“I”表示站立、用“⊥”表示腳尖分離等;訓練過程中,基于音樂作品節奏的變化,學生在展示動作和變化動作的過程中要體現相應的力度和速度。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健美操訓練的方式把動作和音樂節奏結合起來,隨著訓練時間延長可以適當增加健美操難度,或同一八拍下音樂節奏由慢到快,或同一個音樂作品學生的動作由簡單到復雜。
3. 在節奏教學融入想象力感知
小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在音樂課程指導中節奏訓練也需要一定的藝術形象力,學生對于抽象音樂知識理解應該以必要的想象力作支撐[3]。例如,在《大海啊,故鄉》一課的節奏教學中,課程開始之前,我引導學生配合背景音樂想象自己就在海邊,一望無際大海上翻滾著浪花,海浪翻滾的節奏帶給我們美的想象。然后播放音樂作品,讓學生閉著眼睛感知作品描繪的場景,進入音樂情景中來;最后結合音樂作品鼓勵學生展開舞蹈創編活動,結合自己對作品情感的理解,結合作品展示的節奏特點,小組合作創編舞蹈,然后給學生提供展示舞蹈的平臺,給學生發揮藝術想象力和創新力的廣闊空間,讓學生感受音樂節奏的同時感受到藝術的魅力,這也是音樂教學活動的核心目標所在。
結語:
綜上,小學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握音樂節奏是重要的課程教學目標之一,因此節奏訓練方法的研究與分析也成為音樂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當前階段,小學音樂課程指導中,部分教師對于節奏訓練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傳遞音樂知識之外,忽視了對學生的審美感知與創造能力的培養,這不符合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基于此,我們要結合新課程理念要求組織教學改革工作,創新學科教學方法,其中節奏訓練是重中之重,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本研究嘗試分析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方法的應用路徑,旨在推動小學音樂課程教學模式深化改革,促進小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安麗.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方法淺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22(07):190-191.
[2]李春俠.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方法[J].黃河之聲,2019,11(06):109-110.
[3]曾淑茹.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節奏訓練方法[J].亞太教育,2019,12(0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