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
摘? ?要:小學美術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符合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滲透人文意識對于小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滲透人文意識,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內學習美術知識。
關鍵詞:小學美術;人文意識;教學策略;素質教育
新的藝術課程標準強調,人文意識是藝術課程的典型特征,學校是進行人文意識教學的重要場所。小學美術教學在小學生的素質教育和人文意識素質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小學教育體系中,藝術可以充分體現人文精神,滲透人文意識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學生人文意識精神的有效發展,不斷提高小學生的人文意識素質。在小學美術教育方面,教師不僅努力灌輸和整合人文意識,而且以人文含義、生活理想和生活目標為核心內容,促進學生的健康人格。師要加深對小學生藝術領域和心理特征的理解,加強美學、道德和人文精神等各個方面的拓展和拓展,實現學生個性和學生獨立思想的覺醒。
一、加強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激發興趣的有效方法,代表一個人對目標的經歷和態度,情感教育的是重點是思想、觀念、對象、思想、智慧的綜合。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需要加強對藝術教科書中情感因素的研究,在課堂中營造積極的情感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培養學生對學習美術的興趣。
比如,在小學美術《蔬菜》教學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生活中見過的蔬菜進行聯想,制作新穎的課件,在課件中可以添加圖片、文字、音樂、背景等。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觀察蔬菜實物,培養學生對色彩、物體形狀的敏感度,引導學生畫出好看的圖畫。教師還可以通過展示由五顏六色的泥制成的蔬菜,演示如何用橡皮泥制作蔬菜,增強小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體驗美好的生活,感受到創造的樂趣。教師還可以與學生的父母進行合作,組織學生使用油泥制作各種蔬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個人意識,讓他們感受到與父母一起合作的快樂,使學生能夠更愛父母和熱愛實踐所帶來的幸福和快樂。
二、加強實踐教學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體驗是人們在特定的實踐活動過程中親自操縱或體驗的心理活動的體現,主要是情感活動和體驗活動。在教育中,教師需要幫助和教導學生積極地將他們的歡樂、悲傷和生活經歷融入他們的藝術品中,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場景和平臺。使小學生知道如何尊重、關心和理解他人,學習如何理解,使小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例如在《家鄉的橋》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自由地聚在一起組成協作小組,決定彼此的工作,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來收集他們的家鄉的照片,回到教室分享信息,進行彼此之間的交流。教師要求學生展示學生心目中的《家鄉的橋》,加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繪畫能力、溝通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人文意識。學習美術可以加強小學生對身邊實物的觀察和理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文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也學生生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價值為導向和道德培訓為目標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生活中身邊的美好事物。
三、教師要多重視課堂的輔導
小學美術教師要重視課堂的輔導,小學生的思想具有極強的發散性,不能對小學生的思想進行過多的顯示,但是必須加強對小學美術教育中人文意識的滲透,在不影響小學生創新思維的前提下,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文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了課程的教學內容,使小學生能夠更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將學生學習的樂趣融入藝術教育中,并迅速提出常見的作業問題。對于基礎較差的個別學生,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及時給予學生針對性的幫助。當小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困惑的時候,小學美術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享受成功帶來的樂趣。小學美術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對作業、創意方法等進行評論。通過上述的方法,動員學生發現美、熱愛美、追求美,激發學生對繪畫的興趣和快樂。
小學美術老師不僅要注意美術教學,還要評估學生的功課。需要明確的是,美術課不是純粹的美術教育,不是要培訓每個學生作為藝術家,而是要培養他們的審美思想、動手能力、對生活的熱愛。學習環境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們的創新實踐能力,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多樣性的發展。
四、結語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充分融合和灌輸人文意識意識的發展和形成是極其寶貴和有意義的。教師要認真把握學生的特點和藝術領域的特點,從情感層面入手,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開放空間,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小學美術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改變教學方法,在美術教學中真正融入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小學生能夠在良好的人文氛圍下學習美術知識,促進小學生人格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李玉.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滲透人文意識探析[J].教學論壇,2020,11(02):188-189.
[2]宋建國.淺析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滲透人文意識[J].教育論壇,2019,9(16):154.
[3]王才.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滲透人文意識創新[J].教學研究,2019,10(1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