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璐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當前高中生物教師重要教學任務之一。教師需摒棄以往枯燥呆板教學模式,依據高中學生學習能力特點,制定出多元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策略方法,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及生物核心素養。本文結合當前高中生物教學現狀,隨后闡述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策略探究。
關鍵詞:創新能力;高中生物;培養策略;教學
新時期形勢下,生物學科作為高中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不僅有助于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更有助于其生物綜合素養的顯著提高。因此,高中生物教師一定要積極轉換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接受能力,以開放式的眼光注重培養學生生物創新能力,制定開展一系列生動多元的教學局促,從而良好踐行生物教學引導效應。
一、現階段高中生物教學狀況
目前,一些高中生物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對于培養學生生物創新能力缺乏足夠重視。在實際教學中還應用著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導致個別學生對生物學習產生抵觸抗拒情緒。此外,部分教師在設定教學方案時也沒有將高中學生心性特點及學習接受能力等有效融合起來。課堂上未能和學生展開積極互動交流,體現不出學生生物教學主體地位。不能顯著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及生物綜合素養,直接影響到生物教學實效。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策略
1.為學生播放對應生動視頻影像
生物教師積極提升自身專業素養,依據學生學習能力特點及教材內容情況,實行正常教學與翻轉課堂交替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逐漸適應翻轉課堂下的自主學習狀態,另一方面也引導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取得良好的生物翻轉課堂教學實效,滿足素質教育需求。比如,教師在設定翻轉課堂教學計劃時,最初可以減少課堂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以正常教師授課+部分翻轉課堂結合教學形式來開展生物教學。并且,教師要不斷引導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學生獨立學習生物知識的能力愈發增強,教師則可以循序漸進的增加翻轉課堂自主學習時間。在這種人性化的教學形勢下,學生的學習感受是自信踏實的。當教師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解決問題能力已經足以適應沒有教師講授的翻轉課堂時,則將之后的生物教學模式全部轉化為完全的翻轉課堂自主學習模式。使學生在良好的適應課堂方式情況下,有效提升其學習成績及生物核心素養,踐行生物課堂教學實效。
2.將班級學生依照學習能力及性格特點科學分組
高中生物教材較初中生物更加復雜抽象性,學生理解掌握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導致學生個人能力、學習方法以及整體素養都存有一些差異。因此,生物教師在進行分組合作的教學活動里,要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對應的教學目標,將學生科學分組,盡可能均衡各小組的能力配比。生物學習小組的科學常規配比是6人左右,這個配比數量有利于組員之間更好的互動學習、保證分工明確到位,并定期輪換分工崗位,全方位的鍛煉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教師將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后,給與小組內學生一定交流溝通空間,可以增強彼此合作默契,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學實效。同時,教師在將分組學習應用到生物教學活動中時,要選擇適合學生并與其現實生活關聯的教學內容,規避脫離實際生活和學生理解接收能力范疇的教學問題。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主動積極性,最大程度發揮分組學習的應用實效。
3.引導學生錄制相關微課視頻
在生物課外拓展活動類型中,學生最喜歡的就是制作型課外拓展活動。因為制作型拓展活動可以讓學生們即時看到自己的制作成果,不需要等候很久時間。生物教師借助制作型課外拓展活動,并將其全過程錄制保存在多媒體教學資源。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生物知識認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夠增進師生、學生間互動交流,活躍教學氛圍,體現生物教學成效。例如,教師可以建議在學生在周末休息時間內,結伴或由家長陪同到戶外采集植物標本,用來制作花草、葉子書簽,之后上課后在學校生物實驗室進行書簽制作活動,教師還全程錄制了多媒體教學資源視頻,以備以后學生們可以查找翻閱、鞏固教學知識點等。學生依據自己準備的花、小草、各類樹葉,參照教師講解的制作方法,將其制成自然美觀的環保書簽。通過制作型課外拓展,不僅增進師生、親子間互動交流頻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物意識,更是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和生物教學實效。
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主要論述現階段高中生物教學中發現問題現象,以及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具體策略舉措。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之下,高中生物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創新教育思想,針對實際教學中產生不足及學生學習能力差異等因素,實行對應的創新辦法。進而喚醒學生生物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生物創新能力及實驗既能,滿足新時期高中生物教學需求。
參考文獻:
[1]王成勤.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對策[J].學周刊,2020,11(4):24.
[2]彭江燕.高中生物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2020,18(26):76.
[3]張勇.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6(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