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
摘? ?要:情感教育是現如今的一種教學手段之一,能夠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把情感教育作為教學的切入點,把教學內容進行情感化處理,使其能否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習熱情。教師應運用理論到實踐,并尊重個性幫助其樹立信心,設置懸念以此來吸引求知欲等方法來激發學習興趣,促使其全方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情感教育
初中時期學生正是發展身心的關鍵時期,應重視其道德的培養,該階段學生叛逆易沖動,容易被外界環境影響。情感教育是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情緒變化,要在潛移默化的情況下影響學生的情感,并以此培養其社會情感,加強其對于情感的掌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激發興趣,感受道德與法治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枯燥乏味的,對于初中生來說,內容抽象又難以理解。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是教授概念性知識,并不會引導其深入認識與思考,這樣會導致學生對這門學科無感,并喪失學習興趣。教師應充分運用情感教育的教學方式,以此來激發其興趣與學習熱情[1]。初中生的情感豐富,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用心去感受,給予其關愛、關懷,多于其進行交流溝通,走進其內心,以此方式加強對于學生的了解,以便引導其情感輸出,便于運用到教學當中,使其全身心進入到學習當中,以便獲得更好的體驗。同時也應掌握教學方向,引導其向主題靠攏,從而實現積極、有目的地教學。
二、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
在初中課堂上,教學以書本式教學為主,因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沒有在生活中得到驗證,致使其不能夠得到應用。因此,在教學時應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來加深其對于理論知識的記憶。又因授課地點具有局限性,學生無法身臨其境,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縮短課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運用多媒體觀看生活中的案例,使其感同身受,從而聯系生活,并加深知識印象[2]。
以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一小節《男生女生》一課為例,教師通過情境導入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注意,運用自主預習的教學方式,使其自主學習到男女生在青春期時,生理方面會存在差異,不必驚慌應平靜欣然的接受,并了解熟悉自身優勢,以便互相了解、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并共同進步。通過這節課程能夠幫助初中生了解自身身體狀況,又能激發初中生學習興趣,使其初步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魅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適當引用生活,建立與初中生之間的聯系,使其了解復雜的語言,能夠幫助其體驗綜合學習,這一點對于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應具備豐富的知識量,能夠善于觀察生活的能力,以此來影響學生的發展。
三、以身作則,正確引導學生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為學生樹立榜樣,使其能夠更快的熟悉環境,并健康成長,使其認識到初中是學習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學生在學習中犯錯誤,教師應及時指出要求其改正,讓其明白只有努力完成作業,才是獲得教師認可的唯一途徑。
以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一小節《師生交往》一課為例,教師運用講授法、小組合作與多媒體教學法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使其在教學中了解教學相長是要老師與學生共同進步,老師的批評與表揚都是有理由的,要互相理解,創建平等是師生關系,形成亦師亦友的狀態。老師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指路人,要想培養好學生,老師應嚴格要求自己,為其做好榜樣,從而正確引導學生發展.
四、尊重個性,樹立自信心
初中生的情感豐富,需要教師正確引導,然而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幫助其情感得到良好發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逐漸形成了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但也有些同學,想要凸顯自己的個性,而養成不良習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應只注重傳授知識,也應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人生觀與價值觀,從而促進其健康成長。也應尊重初中生個性,使其樹立自信息,充分發揮自身長處,鼓勵其超越自我[3]。自信對于初中生以后的發展有著很大影響,在授課時應培養其信心,從教學的方方面面中暗示學生,使其形成自信體系。可在課堂上適當組織才藝表演,以此來發現學生特長,每位同學的愛好不同,擅長的同樣也不同,教師可根據學生興趣愛好來進行表揚,使其充分發揮自己的愛好,使其在學習中樹立自信。
五、懸念激發求知欲
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不夠重視,在上課時無法集中注意,致使教師教學效率達不到教學目標。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方式錯誤,單一的方式不能夠激發其求知欲。因此,在教授道德與法治課程時,可適當設置懸念,以此來激發初中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以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四單元第九課第一小節《生活需要法律》一課為例,教師運用多媒體教材工具制作材料情景課件,使初中生領會法律與日常生活的關系,明確法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以此來培養其崇尚法律、敬畏法律的情感。老師應以身作則,使其明白法律就在我們身邊,了解法律產生的過程與本質,使其懂得法治是人們對生活方式,同時也是國家治理想象的重要標志。應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道德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老師可通過學生自述展開教學,根據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情節,使其受到感染,從而感受到身邊一切的情感,可通過這種輕松的方式完成教學目標,在加強溝通交流的同時,使其豐富情感體驗。
六、結語
初中道德與法治結合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于一身,其中看似沒有關聯,實則親密無間。老師應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應與其溝通交流,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能夠及時了解其心理狀態,避免其走向誤區,以便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促進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悅.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美育滲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8.
[2]孟慶楠.初中道德與法治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3]王霄.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