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琴
摘? 要:常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話都說明了讀的重要作用,據說我國古代教書,起初就是背書,先讓學生把書背熟,然后再開講,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當然這不是說我們現在也要去學習那時的教書方法,但它說明我國在語文教學方面很早就重視“讀”這個環節。翻開小學語文課本,你會發現每課的作業要求中都有這樣一項: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見,讀好書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多么重要。能夠熱愛讀書并能懂得怎樣讀書,對一個孩子真是最大的財富。
關鍵詞:朗讀;感情;運用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我曾進行了一些嘗試,積累了一點經驗。在實踐嘗試中,我認識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的同時教給一定的朗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前提,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為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朗讀注于目,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是一種復雜的心智過程,要使學生明白,它有助于掌握每個漢字的音、形、義;有助于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層次結構;對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課文都是編委們精心選取的,文質兼美,內容豐富,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還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賞力、想象力,豐富感情,陶冶人格;于今后的人生也有一定的影響:朗讀能力強,表達能力自然好,在以后的人際交往等生活中,自然能給人留下好的形象,做起事來容易得到人的認同而事半功倍。
二、以自己精彩的朗讀引起學生朗讀的欲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要范讀,因為出色的朗讀不僅要有抑揚頓挫,而且要能繪聲繪色,準確而清晰地傳達出作品的思想感情,使聽讀雙方都沉醉于作者所創設的情境中,領會、感知、欣賞、理解,激起豐富的想象,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并體會到文章深層的意蘊,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好的范讀不僅是為學生提供的朗讀示范,而且可以感染學生,引起他們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并且使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眾多的范讀方式中,最能吸引學生而又能使學生終生受用范讀是表情朗讀。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通過教師的表情朗讀,能起到強烈的藝術感染作用,很能激發學生躍躍欲試的興趣。小學生的模仿能力極強,只要教師在初始階段適當的點撥一些朗讀技巧,開展一些與朗讀有關的活動,學生在這方面的興趣是很容易持久的。抓好了朗讀教學,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了明顯提高,他們覺得有東西寫了,文章不再枯燥乏味,生動活潑多了。這是因為我們目前的課文所選的范文都是經過反復斟酌的,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語言錘煉、謀篇布局、過渡銜接、修辭表達等方面都有其閃光之處,平時朗讀時,反復揣摸,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這些技巧,到實際運用時自然得心應手了。
三、給學生充分的自信心。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創造。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在朗讀時表現出來的成功之處進行表揚,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我都給予肯定、鼓勵,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悅。因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好好學習的強烈愿望。
四、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創造。經過前兩個階段的訓練與指導,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這時要充分給學生自主權,激活參與,讓學生在自主朗讀中進一步掌握朗讀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 自讀自評,學生互評,教師點評,以此喚醒學生的靈感,激勵創造,關鍵的時候還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學生的疑處、難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最好的發展,最后實現不是讀會而是會讀的目標。 靈活運用各種訓練方式。針對很多學生晨讀課不喜歡讀課文的現象。我利用語文課前五分鐘開展朗讀比賽。每次兩人,每人兩分鐘,教師即時講評、記分,一輪下來,全班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大有提高,學語文的興趣也更濃了。
五、教給一定的方法。要讓學生掌握一些朗讀的技巧,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注重語文內容的教學,更要重視朗讀方法的傳授。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對朗讀方法的掌握,僅僅*理論上的闡述是不行的,它需要引導學生到具體的朗讀環境中去領悟、摸索、付諸實踐。
六、理解是表達的基礎,只有對朗讀的課文內容真正理解了,才談得上表達出它的思想感情;理解得越深刻,表達的才越準確。反之,哪里理解得不深甚至理解出錯了,朗讀時必然表達不出感情或表達的感情不對。這里所說的“理解”,不僅僅是讀懂了詞句的意思,而是要能深入到文章中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和作者一同喜怒哀樂。要防止有些孩子不下功夫理解課文的內容,便想讀出感情,于是讀得忽高忽低、矯揉造作,搖頭晃腦。這種沒有真情實感的朗讀不但無益,反而會養成壞毛病。
要讀好課文,首先要把課文讀正確,打好朗讀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復,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讀書也不例外,就這點來講,最好從小學一年級抓起,嚴格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學生能達到正確朗讀,也就初步形成了讀書能力,那么把課文讀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與指導,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這時要充分給學生自主權,激活參與,讓學生在自主朗讀中進一步掌握朗讀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讀自評,學生互評,教師點評,以此喚醒學生的靈感,激勵創造,關鍵的時候還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學生的疑處、難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最好的發展,最后實現不是讀會而是會讀的目標。 然而,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還是不難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