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構展示空間,可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近年來,六盤水市為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文化旅游主管部門逐步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陳館的建設步伐,構建集收藏、研究、展示、科普、培訓、交流、傳播非遺等功能的的重要平臺和公共文化服務陣地。本文將從六盤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陳館的發展背景及功能定位等方面進行回顧和展望。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陳館;功能定位
一、六盤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陳館的建設背景
我國各級政府在法律法規層面鼓勵構地方建設非遺展示空間體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明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的公共文化設施”等稱謂。
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各地已掀起一股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或展陳館的熱潮,并多以“非遺館”命名。主要以相應地域內,一個或多個非遺門類,一種或多種非遺項目資源以及孕育這些傳統文化形態的地域人文歷史與風土人情背景為展示內容。其中,地區綜合性非遺館通常會全面展示本區域內非遺資源主要門類和代表性項目,有的還兼顧組織非遺傳承與保護的相關活動。
六盤水市非遺保護工作自啟動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體系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體系。積極推進分類保護的標準規范,著手于綜合運用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等多種方式,全面、系統、科學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推動非遺保護工作邁上新的臺階,貫徹國家法律法規,打造能體現獨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非遺展示空間。進而健全六盤水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的基本文化權益,讓六盤水人民享有更多更好的文化發展成果。六盤水市自2018年開始籌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陳館建設工作,打造非遺保護全民普及、全民體驗、全民參與的文化陣地,文化旅游主管部門有計劃地開展展陳大綱編撰、展品征集、陳列布展等工作。于2020年10月建成六盤水市非遺展陳館,并面向公眾開放。該館位于涼都大劇院內,展陳面積406平方米,承擔著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收藏、研究、展示和陳列等功能。
展陳大綱劃分為“遺風遺俗”、“笙歌鼓舞”、“匠心獨韻”三個板塊。通過圖文、實物展示的方式呈現非遺文化生活場景,將六盤水非遺直觀、生動的展現在觀眾面前,以重要非遺代表性項目表現為核心,通過形象連貫的“實物”演繹講述技藝表現的過程展示傳承人的魅力;利用開放式的迂回空間;延長展線的同時營造出觀展的節奏感;讓觀眾參觀時可以以小見大、以微見全。內容充分囊括了:傳統口頭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音樂、舞蹈;傳統戲曲;傳統技藝、醫藥;傳統民俗;傳統體育等主要類別。
二、六盤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陳館的功能定位
六盤水市非遺展陳館立足點包括:有效保護非遺珍貴資料和實物,并實現生動展示、活態傳承、全民共享及非遺衍生品研發的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陳館。為保證場館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其定位應涵蓋以下內容:
(一)非遺的普及性教育
非遺不僅包括文化與藝術,還包含了科學與技術,特別是傳統工藝技藝、傳統醫藥、傳統體育等項目之中包含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先人智慧和實踐經驗,往往只有通過探索和體驗,才能體會其間的奧妙。因此,非遺館有義務和責任承擔起非遺普及性教育的任務。
六盤水市非遺展陳館應當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圍繞“能體驗,可參與”做文章,通過對傳統手工技藝體驗、數字虛擬體驗等項目進行探索,讓受眾不只是參觀者,還要能感受到傳統手工藝人的現場制作過程,在參與傳承的過程中,沉浸到文化流淌的歷史長河中。例如:六盤水市境內的各苗族支系的蠟染、蠟畫等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就深刻蘊含著苗族對生命的詮釋、自然的理解、歷史的追憶,承載著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
(二)非遺的綜合傳習基地
當前,六盤水市非遺保護工作已經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起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2個、市級非遺傳習所11座,初步建構了非遺保護實體空間體系。但仍然缺乏一個兼具展示與實踐功能的綜合傳習基地。這就要求六盤水市非遺展陳館不只是展覽的環境空間,更是一個“文化空間”,不僅僅是將文物擺進空間內被動地等候觀眾,更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賦予新的活力,呈現活態傳承模式。
“非遺館”的功能探索上應更傾向于營造實踐活動,打造能更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具有文化藝術教育、地方特色文化體驗功能的傳習基地。
(三)重要的市級公共文化設施
作為文化領域的瑰寶,非遺繼承了先民們在生產生活中摸索、積累、創造的一代又一代人類的偉大智慧,代表著文化在人類發展不同階段發展水平,被人類文化學者們贊譽為“民族記憶的活化石”。承載著一個城市和地區的文化符號,是地區軟實力的重要標志。
六盤水市非遺展陳館正是借助六盤水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契機,構建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陣地,作為全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大劇院的“五館一院”體系中的重要一環。發揮著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引領作用,承擔著非遺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的保護、傳承、研究和展演工作;配備非遺相關實物及文獻資料的收藏、保管等設施,起到保存、展示非遺實物資料;參與非遺公益宣傳,傳統戲曲表演、傳統技藝工坊,甚至是傳統節日儀式活動空間及實現多樣的社會實踐功能等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四)創造文旅融合的綜合價值
通過六盤水市非遺展陳館的展示空間,積極承擔起旅游導覽中心的角色,起到立體索引本地文化資源的作用。也就是將地域內的非遺集中展示,告訴游客這塊土地上傳承著的特色文化、民族風情,生活在這里的人的獨特生活智慧和特殊審美。通過這種形式向游客直觀的投射地域形象,感興趣的游客就會按圖索驥,找到與自己趣味相投的文化旅游內容,為游客更為深入的探索做向導。
另外,從六盤水市非遺展陳館選址來看,其位于六盤水市中心城區的涼都大劇院,就是希望將非遺作為“旅游吸引物”主動加入全域旅游發展的綜合體系,促進其社會價值的實現。
三、結語
六盤水市非遺展陳館的建設對于推動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應該是:通過其發揮非遺普及性教育,鞏固好保護基礎,兼顧發揮非遺展示與實踐性質的傳習基地職責,從而推動展陳館在市級公共文化設施體系中的引領作用,最終創造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綜合價值,回應人民群眾對人民美好生活的期待。
未來,六盤水市非遺展陳館將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素養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體現了六盤水市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按照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以保護承傳的能力建設為著力點。逐步建立常態化、時效性的文化遺產知識普及及傳播機制,努力形成人人保護文化遺產的局面,并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
作者(高昌烈)為實地檢查驗收六盤水非遺展陳館參與六盤水市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的專家組提供解說服務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2] 莊孔韶.《人類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 市非遺中心.六盤水市非遺保護制度建設情況調研.六盤水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2016,04:28-31
[4] 張子康.《文化造城:當代博物館與文化創意產業及城市發展》[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 宋俊華主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2018)》[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高昌烈,1989出生,男,六盤水市文物局(隸屬于六盤水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群眾文化系列館員,自2015年從事非遺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