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開
關鍵詞:“放管服”改革? 存在的問題 對策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舉措,“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顯著體現了政府治理方式的現代化。但是“放管服”改革在實際工作中還有一些問題和困難急需要解決。
推進“放管服”改革,其實質就是在現有治理體系的基礎上不斷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1)簡政放權。簡政就是要減少現實中存在的過多的行政審批事項,嚴格依據法律法規規定設置行政許可事項,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辦理行政許可,對沒有法律規范依據的行政許可事項進行清理。同時,向市場和基層放權,市場能管的交給市場,基層能管的交給基層。規范行政許可辦理流程,減少行政相對人辦事成本,提高行政許可辦事效率,從而為市場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放管結合。權力放得下,還要管得住。推進政府職能改革,把需要下方的權力下放到基層,同時加強對基層的指導和監管。通過轉變傳統的事前審批為事中事后監管,進一步的規范黨政信息公開工作,讓政府的決策經得起陽光的檢驗。
(3)優化服務。優化服務就是要政府做好市場看門人的角色,減少對市場活動的過多干預,充分發揮政府服務功能,為市場創造良好的環境和便利的條件,“把該放的權放掉”,“把該管的事管好”,建立人民群眾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一)“放管服”改革的理論依據
1、“放管服”改革是市場決定理論的實踐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須要理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更好地發揮好政府的職能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經濟調節中的作用。作為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運行平臺與基本規則,是中國現實國情、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及中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內在邏輯共同作用的結果。
2、“放管服”改革以服務型政府理論為指導
黨的十八大、十九大明確了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是進一步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各級政府牢牢抓住簡政放權這個“牛鼻子”,以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為引領,加強監管創新,優化政府服務,提高辦事效率,加強各類公共服務供給,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推動了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3、“放管服”改革是整體治理理論的運用
整體性治理的核心就是公共政策要對公眾的需求及時的進行回應,整體性治理強調多中心、參與、協商、合作,著眼于公共部門橫向、縱向間的有機協調與整合,使管理和服務由部分轉為整體、由分散轉為集中、由破碎轉為整合,以公眾需求為導向提供整體性的公共服務,從根本上解決政府管理碎片化和公共服務空心化的問題。不斷提升機關服務能力和水平,實現“放管服”改革倡導的“一枚公章管審批”“最多跑一次”“一門一窗”等舉措。
(二)“放管服”改革的現實意義
一是“放管服”改革能切實有效的改善營商環境。推動經濟發展,改善營商環境已經成為政府治理的新內容、新手段。政府作為改善營商環境的主體, 通過推進“放管服”改革降低社會經濟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使市場主體實現資源配置最大化。
二是“放管服”改革為供給側結構改革創造了條件。通過簡政放權,有效的降低企業市場準入門檻,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減少政府對企業運營的過多干擾,為企業營造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從而激發企業的競爭活力和對市場的熱情,提升市場競爭,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機會,最終促進市場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三是“放管服”改革為“雙創”工作開展提供了切實可靠的保障?!胺殴芊备母餅椤按蟊妱摌I,萬眾創新”打開了便利之門、提供了精準之策,提高了政府職能與政府能力,通過減稅降費、清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欠款等政策措施,凈化了營商環境,通暢了發展渠道,優化了“雙創”工作開展平臺。
四是“放管服”改革有利于相關產業盡快從“低端困境”中實現突圍。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改善營商投資環境,繼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完善產業結構,推動“雙創”工作持續開展,實現產業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從而引領我國產業走出“低端困境”。
針對目前推進“放管服”改革政策落實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切實增強改革的緊迫感
在“放管服”改革的過程中,行政機關要積極樹立服務意識,主動的、設身處地的為辦事群眾考慮,堅持和貫徹群眾路線,為群眾排憂解難,辦好群眾的每一件事情,從而提升群眾的滿意度。通過統籌協調、上下聯動,解決系統性、協同性和整體性問題,防止公共服務的“破碎化”傾向,推動跨部門綜合執法、一體化執法。
(二)全面建立完整的權責清單
建立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將政府部門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以及辦事流程公之于眾,讓政府的權力接受群眾的監督,規范政府權力運行,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各部門要進一步清理部門權責數量,搞清楚底數,動態調整部門權責清單,逐步建立起涵蓋本部門行政職權的權責清單,真正實現“清單之外無職權”,提高行使職權的透明度,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辦事的便捷度。
(三)同步推進立法修法工作
為有效解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立法修法不同步,要立足本地實際,借鑒先進地區做法,嚴格依照法律法規規范政府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對行政審批中存在的行政中介性服務進行清理,完善行政審批事項辦理流程,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行政審批相關的法律制度規定,及時修改廢止與革不相適應的法律法規。
(四)嚴格加強監督管理
首先,認真落實放管結合,構建行政監管智能化網絡,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根據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建立符合實際需要的“一單、兩庫、一細則”,扎實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其次,應加快推進審批監管分離,解決自己監管自己審批的問題,探索構建政府部門內部行政審批事項與行政審批過程監管相分離的模式,強化事中監管與事后監管;最后,積極構建“互聯網+監管”的新型模式,實現便民服務平臺和政務網的有機連通,構建統一的信息共享和服務監管機制。
(五)努力提高服務效率
一是不斷提升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政府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著力構建統一的“一站式”服務系統,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減少重復填報、明確所需審批要件、縮短審批時間,推進審批提速,簡化服務條件,推動政府服務便利化。
二是構建統一高效的電子政務體系。以服務社會為導向,進一步規范電子政務標準化體系,加快推進建立不同政府部門間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的共享機制,從而更好地為社會大眾服務。充分發揮現代大數據分析技術在政務服務中的作用,挖掘政務服務數據中的潛在價值,創新工作開展方式、完善工作流程,切實做到為市場服務。
三是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推進建設一體化的政務服務平臺,構建“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為人民群眾辦事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實惠。
參考文獻
[1]王克穩.我國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及其法律規制[J].法學研究,2014(2).
[2]張定安.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的幾點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6(07).
[3楊晶.國務院關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工作情況的報告[J].中國機構改革與管理,2014(10).
[4]馬懷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成效、問題與建議[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03).
[5]高小平,陳新明.政府績效管理視角下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J].改革與理論,2019(02):51-60.
[6]高燕.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六最營商環境[J].學術論壇,2019(05):235-238.
[7]李云端.加強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9(03):22-25.
[8]秦長江.“放管服”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中州學刊,2019(03):1-7.
[9]謝曉虹.“放管服”改革的若干問題及實現精準改革的對策思考[J].改革創新,2019(05):61-64.
[10]孫欣欣.國家治理現代化下地方政府的“放管服”改革[J].公共管理: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