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鵬
摘 要:工匠精神既是當下實現產業升級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中職院校必須明確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意義,廓清認識誤區,在此基礎上多舉措提升中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及傳承。
關鍵詞:中職院校;工匠精神;途徑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由此進入大眾視野。所謂“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當下大力培育和踐行工匠精神既是我國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各行各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題中之義,而由此對以培養技術人才為核心的職業教育則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
一、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意義
筆者認為職業院校在開展工匠精神的具體培養和踐行工作之前,首先要厘清職業精神塑造與職業專業技能培育的關系,這有助于我們從更深層次把握工匠精神,進而推動職業教育向縱深發展。工匠精神隸屬于社會意識范疇,與專業技能相比具有標準的相對模糊性、素質提高的不明顯性以及作用發揮的隱藏性等特性。這些性質的存在導致部分教師及學生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往往忽視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培育,認為是華而不實的東西,因此注意力很多放在了能夠立竿見影的專業技能的傳授與提高上。對于此種認識誤區首先必須從認識上加以整改,無論國家制造強國戰略的實現、職業學校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還是學生謀得一技之長以求立足于社會,都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注入。
第一,發揚工匠精神能夠滿足經濟轉型升級對職業教育提出的現實需要。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補”。經濟轉型升級對人才的要求從過去的“數量優先”轉變成現在的“質量優先”,這就導致了一邊是企業的用工荒,另一邊是大量職業院校的技能人才找不到工作。解決這一現實問題,就需要職業院校找準市場需求,以工匠精神為指引,培養大量具有優秀職業態度、職業奉獻精神以及具備較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引導學生干一行、愛一行、轉一行、精一行,肩負起工匠精神培養的責任,唯如此才能徹底解決當下這種供需不對稱的現象。
第二,弘揚工匠精神能夠促進職業院校改進教學理念。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弘揚工匠精神,目的之一就在于打造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百年老店、民族品牌,這既需要企業持之以恒的努力,同時也需要職業院校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將工匠精神融入辦學理念、課程設計乃至學生的精神面貌、價值理念中。值得注意的是,受到滿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影響,這些年職業教育在辦學理念上有所偏離,中職向高職轉、高職向本科轉,沒有把工匠精神作為辦學的根本宗旨,背離了職業院校設立的初衷。而在當下工匠精神的提出,就是要求企業的經營理念和學校的辦學理念統一到國家經濟發展的層面上來,緊跟經濟發展的要求,這對于扭轉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發揮其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經濟發展的使命和責任,具有指向性的作用。
因此,中職院校只有首先正確把握好工匠精神和技能提升的關系,深刻認識這一精神對國家發展、學校育人以及學生于社會中安身立命的重要意義,才能進一步從實踐上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促使學生教育過程中的工匠精神得以鞏固、提升。
二、中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徑分析
中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既需要學校探索科學合理的舉措持續發力,也需要社會環境給予支持協助。
社會層面:第一,提高中職院校的社會地位。中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既需要自主探索,但同時也離不開社會的關心與扶持。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輕視職業教育的傾向,很多家長和學生之所以選擇職業院校純屬無奈之舉。因此,首先必須加強宣傳力度,扭轉認識誤區,使中職院校教育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重,在此基礎上重點發力,促進各項教學目標的實現。
第二,進行制度設計,為堅守和傳承工匠精神的匠人和企業提供保障。離開制度保障,僅從精神文化層面鼓勵和提倡工匠精神,這一過程注定難以持續,只有進行制度設計,用制度加以規范和引導,工匠精神的傳承才能得以保障。具體來講,一是提高工資收入。匠人持之以恒的鉆研與付出,既耗費個人精力和時間,也不利于家庭整體收入的提升,只有當研究成果公之于世,才能獲得名利與聲望,過程的漫長往往會導致有志于鉆研的技術人才望而卻步。因此,應該改變現行工資制度設計,科學合理地提高項目申報者的福利待遇,工資收入的提高通常能夠帶動社會地位的提升,這有利于吸引科技人才投身于技術研究,進而推動大批匠人的涌現。二是進行榮譽設置。合理的榮譽頒發對于撬動技術團隊的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榮譽設置方面可以分割成若干小項目,比如以研究進程為參考坐標,進行階段性的獎勵,又或者以某一領域的突破與進步為考量標準,進行專業領域內的獎勵。
學校層面:第一,加強校企合作。中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目的之一是為企業提供大量所需人才,因此加強校企合作是提升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參考國外成功的職業教育模式,無論是新加坡的“教學工廠”,還是德國的“雙元制”,亦或是奧地利有特色的“模擬公司”,他們成功的經驗之一就是加強了企業與職業院校間的交流與互動。企業對高精尖技術人才的需求為職業院校培養學生指明了方向,而職業學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工匠精神的注入又為學生提高了在求職過程中的吸引力與競爭力。
第二,對在校學生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目前對在校學生的評價標準主要有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但是在實際的考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學生的專業課成績和專業技能,而對于學生的品德、誠信、責任心、敬業精神等缺少考核標準。應該認識到,考核欠缺的部分恰恰是打造大國工匠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中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徑之一就是要重建科學合理的考評體系,既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專業技能,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做事能力和工作態度,只有硬標準和軟要求結合起來才能讓工匠精神所包含的精神實質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王琳,《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作用初探》[J],《中國職協2016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學校二等獎)》,2016年.
(作者單位:威海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