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張園
摘??要:小學是學生開啟階段性學習的起點,小學的學習主要以各科目的基礎知識為中心,旨在傳授小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與求知心高漲的時期,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吸引學生目光,從而使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失去奠定基礎的黃金時期。在新課改的要求下,生本理念走進了教學中,它要求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為學生好學而開展教育活動,呼應生本理念最好的教學模式就是高效課堂。本文將從當前開展高效課堂遇到的問題出發,提出基于生本理念開展高效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生本理念;高效課堂;開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01-0077-01
不同于傳統的教學理念,生本理念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教育要從學生出發,教育的過程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同時尊重學生、依靠學生。生本理念從教育的理念出發,與傳統的教育模式劃分界限,使教育者在生本教學理念下充分感受教育的真諦,使學生感受到教學過程中的樂趣,使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奮斗目標。
1.高效課堂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高效課堂是能穩定快速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創新型教育模式,它的開展更加符合國家對于學生的培養,使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思考。高效課堂以三個部分展開:學習效率、學習時間和學習的任務量。當前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還處于起步階段,開展方法、開展過程等都不成熟,教師在面臨問題時沒有好的解決措施。下文將聯系高效課堂的三部分談論高效課堂開展的問題。
(1)形式大于內容
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課堂開展方式,有的對學生的學習能產生積極地促進作用,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高效課堂的建設中去,但有的開展方式只注重表面功夫,比如,過分強調課堂氛圍和學生展示的形式,這種錯誤的關注點會使教學本該著重強調的部分受到忽視,使教學達不到預期效果,使學生沒有吸收課本所提供的知識。此外,在開展課堂時,部分教師缺乏經驗,沒有對課堂的有限時間做出合理規劃,從而浪費大量時間在簡單的知識上,而對課堂的重點只進行簡單的口頭敘述,出現頭重腳輕的錯誤。
(2)教師的專業度不適應
在小學的教育者中,大部分是年級較大的教師,他們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很難在短時間內接受并掌握高效課堂的開展要領,從而很難樹立正確的生本理念,不敢將任務完全交給學生。傳統的教師很難產生一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辦法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導致高效課堂活躍度不高,不能達到絕對的高效課堂。
(3)導學案的不成功
導學案是教師對于本節課堂的濃縮,它應該包含課堂目標、課堂開展過程、課堂內容等多部分,一個好的導學案是開展有效的高效課堂的前提。學生對于課程的初步理解來源于導學案,導學案的脈絡給予學生思路,使學生創造思維面對課堂。但就目前導學案的制作來看,有幾點非常重要的問題:被動編寫質量低下,導學案的制作存在馬虎、不仔細的現象;多班用同份導學案,教師在制作導學案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會出現一份導學案被同年級多個班共用的情況,由于每個班的差異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的不同,可能會導致導學案的難易程度不能符合學生的發展,導致高效課堂的目的無法達到。
2.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1)明確課堂規劃
想要開展一個有效果的高效課堂,教師就必須科學合理的對課堂時間進行規劃,給予每個部分規定的時間,使課堂有條理的開展。在高效課堂模式下,教學的目標、導學案的完成、問題的討論、小組展示、教師歸納、評價反饋等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堂的開展之前,教師就應該完成各部分的時間規劃。以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絕句》為例,教師可以將作者簡介和創作背景放在課堂的前面,將絕句的每一句劃分給小組,在課堂的中間部分進行小組展示,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2)建立教師集體備課制度
在制作導學案時,應集中全體教師的智慧,對導學案的各部分進行集中的討論,確定導學案的最高效性,使高效課堂的開展呈現高水準的狀態。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組《鯨》為例,教師應集中討論導學案的組成,對課本進行整體和部分的劃分,將課本的重點知識進行知識上的濃縮,使導學案緊湊有條理。
(3)加強小組建設
教師應將小組間的建設落實,發揮每位學生的優點,使小組分工明確,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團隊效果。以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組《泊船瓜洲》為例,在進行小組分配任務時,組長應結合成員水平與實力,將字的翻譯交給古詩文閱讀量大的同學,將情感的把握交給語文閱讀水平高的同學,這樣有目的的劃分能使組內合作流暢,達到學習效果。
3.總結
小學是學生打好基礎的關鍵性教育時期,生本理念下的高效課堂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作為教師,要采取多種措施,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紹亭.生本理念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6):144
[2]王浩.生本理念下課堂練習設計“三性”[J].小學教學參考,2013(0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