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莉
摘 要:本文分析了生態旅游的功能和現階段我國生態旅游的現狀以及我國發展生態旅游的優越性,闡述了生態旅游發展的對策思路,并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思路。
關鍵詞:生態旅游;優越性;現狀;對策
一、我國生態旅游現狀
我國具有發展生態旅游的先天條件,擁有巨大的客源市場,而且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覺醒,對生態旅游的需求將不斷增長,同時我國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對全國100個省然而由于我國的旅游業開發史比較短,所以目前尚沒有發展中國旅游的成功模式。人們對旅游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 “旅游業是無煙工業” 的觀念還較流行,生態旅游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綠色旅游,是既為現代人所利用,又能為我們的子孫后代所用的旅游,是一種不會破壞自然環境,又能在保護的基礎上獲得旅游收益。
1.生態環境沒有得到保護,人們為了生計過度放牧,亂砍亂伐,過度狩獵,引進重污染企業,人類的經濟活動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沒有重視環境保護,嚴重影響了人類的身心健康,人們破切地希望能回歸大自然,使自己身心愉悅和輕松,人們希望在促進了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不被破壞,因此生態旅游成了人們目前首要的需求,人們需要這種新型旅游方式,它既能為旅游業所用,又不破壞環境,它被稱作是二十一世紀旅游業發展新趨勢,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生態旅游供給方面研究不足,光開發,沒有同時考慮保護,應該按照生態系統的不同類別,如草原,濕地,山地,自然保護區分別來進行開發利用,發展綠色生態旅游和別的旅游方式的有機結合,如和紅色旅游,文化旅游等等,我國開始重視生態旅游,但是還不充分。
2.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
近10多年來,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使我國風景名勝區,包括已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的一些自然風景區,已越來越受到建設性的破壞。例如,以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聞名于世的桂林漓江是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游覽型河流,由于長期以來對漓江上游森林尤其是天然森林的利用和破壞,使上游地區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下降,水土流失和河水量暴漲現象加劇。20世紀90年代初,最枯流量時游船的游程由原來的83公里縮短到20公里,極大地影響了桂林生態旅游業的健康發展。由于在景區內開山炸石,砍樹毀林,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或因山洪暴發,塌方擋路,毀景傷人;或因久旱無雨,水源枯竭,飲用水短缺。
3.景名勝區環境污染嚴重
監測資料顯示,許多風景名勝區內的水土、大氣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煙塵都超過了規定的標準,大氣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及酸雨等情況比較普遍。如武陵風景區中二氧化硫含量高達0.62毫克/米,超過國家一級大氣標準3.68倍,森林大片枯黃,pH值達4.44,并出現了酸雨酸霧。
二、我國發展生態旅游的對策
1.對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進行預先測算
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在進行開發前要預先測量,通過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進行預先估算,根據承載力的大小,在環境能承載的基礎上,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既開發了旅游資源,促進了旅游業發展,又不破壞環境,使得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既為我們現代人類所利用,又能為我們的子孫后代所使用,這就需要開發前一定通過科學的論證,進行評估,怎樣開發,開發到什么程度,就既能有效地開發資源,為旅游業所用,又不破壞環境,使得兩者協調共助,互為補充,這也是發展生態旅游的基礎。
2.普及生態環境知識
處理好生態旅游資源的有限開發和客源迅速增長的矛盾,克服生態旅游無污染的思想,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良性協調,既要開發,又要保護。同時要搞好生態旅游區規劃,應建立機制,對相關人員進行資格認定和評審,從制度上進行規劃人員的責任和利益。
3.增強環保意識,強化法制觀念
我們在進行景區資源開發時,應該避免雷同,單一,大量地進行酒店,旅游設施的建設,而不考慮景區景觀的整體規劃,沒有環保意識,粗制濫造,破壞自然環境,格調低,使得景區的原有格調被破壞,比如有的景區原有的格調和新建的建筑極不協調,或者在原有的古建筑周圍建了一些新的高樓,極大的破壞景區的美,這方面還需要立法,統一規劃,嚴格限制違規建設,做好環境的保護工作。
4.缺少必要的管理措施,生態環境系統失調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景區旅游的人數越來越多,景區的生活污水、糞便、燃料的使用越來越多,對景區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在這方面缺少心力要措施,限制人流量,就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造成生態失衡,這樣旅游區的旅游吸引力也會隨之下降,更別說未來的旅游價值了,所以對旅游環境在環境容量,壓力等方面也要建立健金措施,保護生態環境,避免生態環境失調。
參考文獻
[1]徐軍.旅游環境保護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保證[J].江淮論壇,1998
[2]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 [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西安財經大學 離退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