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社會經濟的穩固增長也推動了信息技術的發展,并被廣泛應用在課堂教育活動中,不僅獲得了最佳教學效果,也實現了提高學生綜合成績的目的,而以往單一文本式教學方式并不能起到調動學習積極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還會削弱他們原有的學習興趣,這十分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所以本文對多媒體教學與小學語文融合策略展開分析,希望筆者論述的這些觀點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幫助。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小學語文;融合策略
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一旦他們對所講解內容產生抵觸心理,就更加不能配合教師完成課堂任務。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展開教學,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實效性,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 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樣的興趣也是驅使學生展開一切學習活動的唯一驅動力,一旦他們對事物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就會在不受教師的督促下主動參與其中,相比一味督促自主參與所獲得的教學效果更佳顯著。所以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應善于利用多媒體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設備本身就具備非常強大的功能,比如,圖像、動畫、視頻影音以及文本,豐富的信息類型能夠滿足大多數學習學習需求。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本身就比較好動且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教學中并不能始終如一地緊跟教師授課思路,再加上語文知識點的枯燥乏味特點,更加不能激發他們學習本節知識點的興趣,所以將多媒體引入課堂活動中顯得十分重要。例如,在講解“四季”一文章時,教師可以將課前收集的圖片利用多媒體以動畫的形式展示在學生面前,色彩斑斕的四季影像資料相比教材中的圖片更加富有生動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掌握四季特點,隨后還可以出示幾組水果的圖片,讓學生去辨別他們分別屬于什么季節下的水果,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更能夠激發學習興趣,進而通過多媒體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推動小學語文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
二、 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
任何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都需要良好開端,因為一個良好的開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以往教學效率之所以不高往往取決于課前準備工作,很多教師在開課前并沒有為學生做好鋪墊,直接奔入主題會使他們不能較好的理解,甚至有些學生處在一個迷茫狀態,并沒有弄懂所講內容的含義,這十分不利于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最重要的是難以體現教育的價值。為此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日常授課中應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并將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多種形式的情景展示出來,讓學生對空洞的文字內容有一個更加直觀的了解。同時多媒體設備的增添還可以提升教學感染力,有助于拉近師生彼此關系和距離。如今教學活動的目的不僅在于豐富學生理論知識,更加重視他們情感上的體驗。比如,在開展“小小竹排畫中游”一文時,通過多媒體創設出一個具體的教學情境,并播放一段與本節內容相匹配的背景音樂,旋律優美的音樂加上特定的情景學生能夠快速融入此場景中,仿佛置身文中場景一般,此時在提出幾個問題引導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這種有聲有色的情景中可以輕松掌握文中主旨,進而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作用。
三、 利用多媒體攻破重難點
語文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水平的高與低將直接影響學生文學素養,同時知識點相對也比較復雜多樣性,學生在學習時難免會遇到諸多疑問和困難,而以往教師在遇到這類問題時往往會對其進行反復講解,但是最終所獲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并沒有突破重難點知識且仍舊存在疑惑,鑒于此就會影響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對于小學教育階段學生來講更是難上加難。為此教師要想獲得理想化教學效果應利用多媒體,對于學生較難消化的知識可以以圖片、動畫等形式展示出來,進一步使抽象化的教材內容變得簡單化、形象化,使學生在學習時不會覺得吃力反而容易記憶,進而更好地進行后續相關知識點學習。例如,在講解《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文章涉及的動物一一羅列出來,讓學生先了解不同動物的肢體形態,在熟練掌握之后在引導學生通讀文章并畫出重難點,這種圖文并茂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簡化知識點,還可以幫助學生攻破重難點內容,如此一來既發揮了多媒體作用又提升了教學質量。
四、 利用多媒體發展學生思維
隨著教育改革體系的不斷發展,對教師也提出了更為嚴厲的要求,日常教學中除了要傳輸學生理論基礎知識外,還應加強對其思維能力的培養,這也是體系改革提出的具體要求。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思維的橫向發展,這對其未來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特別是在現如今行業競爭日益加劇的時代背景下,要想在社會中站穩腳步必須要擁有靈活頭腦,否則在畢業走出校園后是很難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的。所以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思維的培養,要有意識地去發散他們思維,這就需要借助現代化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該技術應用的最大價值就在于能夠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刺激他們不斷去獲取信息量,進一步實現啟發學生思維聯和想象的目標。比如,在講解《小松鼠找花生》一文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來豐富教學內容,借助豐富的視頻資源、圖片等信息載體,引導學生認真觀看并思考以下問題,小松鼠為什么要找花生?花生又躲藏在哪里?它又能采取怎樣的辦法才能夠順利找到花生?這些問題本身就具備較強的啟發性,能夠促使學生運用現有知識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而加深學生對此節知識點的記憶,最重要的是可以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
五、 利用多媒體梳理知識框架
學生要想提高自身綜合成績,除了要掌握最基礎的理論知識點外,還應具備獨立歸納、總結知識構架的能力,這也是教師需要加強和擔任的教學重擔之一。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并沒有過多地關注學生的知識總結能力,認為只要能將課堂中的知識點牢記于心就可以了,而這是一種錯誤的意識,容易造成學生知識框架松散不成形,同時在進行相關文章學習時也不能羅列出重難點,因為在他們腦中這些知識點沒有形成網絡化構造,仍舊處于游離的狀態,這十分不利于學生綜合成績的提升。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應利用多媒體來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框架,讓其能夠具備一定的歸納、總結能力,進而可以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有效進行學習。比如,在學習《月亮的心愿》一節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自帶的文字、動畫功能,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結構、寫作手法等方面展開梳理,并適當給予指導和幫助,通過梳理與歸納后學生腦中能夠形成知識網絡圖,進而提高歸納、總結知識構架的能力。
六、 利用多媒體升華教學效果
傳統教學水平和質量之所以不理想,原因往往來自諸多方面,比如,學生自身、教師教學能力、教學環境等等,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都是需要教師去思考和解決的。倘若不去采取對策解決只會阻礙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使其進度停滯不前,同樣地對學生來講也是十分不利的。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收獲知識和提高技能,而在這種形式下是很難實現提高技能目的的,更別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了。所以作為一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改變以往單一文本式教學模式,要善于借助現代化高新技術來輔助教學,其中多媒體技術是當前應用較多的設備之一,它的增添可以豐富教學活動的作用,使原本枯燥無趣的語文教學活動變得富有趣味性,同時也比較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最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升華教學效果的目的。比如,在講解《柳樹醒了》一文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自帶的功能充實教學內容,讓學生在一個充滿趣味性的氛圍中去閱讀文章,通過閱讀可以掌握小樹從冬眠狀態到蘇醒狀態的形態變化,這樣一來不僅滿足了學生發展需求,也實現了提高語文教學實效性的目標。
七、 利用多媒體拓寬知識寬度
教師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人物,其肩負著培養職業道德水平的重要責任,而要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除了要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外,還應有意識地去拓寬他們的知識寬度,使其不僅要靈活掌握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還要知曉教材之外其他有價值的知識點,這也是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具體要求,是需要重視以及采取對策去完成的任務。所以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打破常規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本身多媒體的功能就比較強大,正好借助這些優勢將所要講解文章內容呈現出來,并結合實際教材適當地向課外知識延伸,讓學生在學習本教材中知識點的同時,也能夠收獲教材中沒有涉及的知識點,進而全方位拓寬學生的學習寬度和深度。比如,在學習《快樂的節日》一節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參考資料,并引導他們對這些資料內容展開深入探究,同時也要引導他們在探討時與實際生活相關聯,這對加深學生文字感悟和提高語文素養具有促進作用。經過一系列的探討后學生可以了解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節日習俗,我們要充分尊重不同地域國家的人與文化,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以及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水準。
八、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不是一個簡單的內容,是需要教師用心并付出精力去完成的教學活動。而以往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現代化教學,并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所以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應引入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以此來提升教學水平和質量,最為重要的夠提高學生語文成績,以及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穩固發展。
參考文獻:
[1]袁玉玲.多媒體教學與小學語文融合的策略[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9,36(Z1):100-101.
[2]王金英.小學語文教學如何融合多媒體技術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9(16):119-120.
[3]王金香.多媒體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融合探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16):40-41.
[4]陶永會.淺議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的融合[J].甘肅教育,2018(12):104.
[5]吳澤辰.多媒體技術與語文學習相融合[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9):35+112.
作者簡介:
俞盛民,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臨潭縣流順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