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良
摘 要:在脫貧攻堅期間,由于部分地區傳統舊思想的客觀存在,農業產業化基礎環境弱,龍頭企業發展水平低,農業產業化支持體系的不健全等等不利因素,嚴重影響其農業產業化進程。因此,本文著重探討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問題,對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以促進貧困地區實現農業產業良性發展。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問題分析;探索研究
隨著經濟持續增長,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績,貧困人口的數量顯著減少,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中國減緩貧困的邊際難度也在逐步上升,傳統的扶貧方式已經難以應對當前的貧困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及時調整了扶貧思路,確定新時期的扶貧戰略,農業產業化被作為新時期扶貧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較大,顯現出各種的問題。
一、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1.總體投入不足。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廣闊的土地上推進農業產業化需要資金投入的地方很多,各級地方政府都出臺了一系列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政策,但由于各地稅收不均衡造成各地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支持力度各不相同,加之社會資金對農業企業投入不足,導致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較慢。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產業化項目缺乏資金的支持,僅靠國家財政撥款無力支撐產業化發展的需要;第二方面是對產品認證、產品的監管、產品的優質評選等方面投入明顯不足。
2.發展觀念陳舊,生產模式傳統。部分貧困地區小農經濟思想根深蒂固,農業生產多半局限于對土地的耕種和索取食物,對農業生產并沒有進行橫向和縱向以及深度的擴展。例如觀光農業、綠色農業等發展滯后?,F代科技要素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的含量不高,農產品以原料型消耗或銷售的粗加工多,精加工少,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
3.產業化鏈條扣得不緊。在我國許多地方農業產業化模式往往都是照搬其他地方成功的經驗和模式,并沒有真正的做到因地制宜的發展當地的農業產業化項目,造成農業產業化項目水土不服。許多種植產業鏈上就基本只有傳統的農業種植,卻很難看到有第二產業的食品加工業進行多樣化的加工,也沒有完善的第三產業進品牌打造和市場營銷等。農業產業化的鏈接環節過少,沒有對農產品進行精加工,只是簡單的粗加工而且缺乏監管,在進入市場后價格可想而知低廉。
4.政府管理水平落后。一是職能部門界定不清,政出多門。從農產品的生產到加工到銷售都有眾多政府部門插手,農業受到多個部門監管,極大影響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二是政府政策錯位。部分地區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預經常是帶有強制性的,這有悖于農業產業化的實質導致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三是行政干預依然存在。政府出于完成考核目標、指令性計劃等目的,在沒有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通過行政干預的手段干預利益機制的形成,取代了農民的主體地位。四是服務體系建設缺位。關于農業產業的信貸支持體系建設、科學技術引導體系建設、農民組織化引導建設、產業規劃指導建設、市場環境引導建設等各種農業產業化所需的政府導向都嚴重缺乏。對貧困地區而言,農業產業化建設是一個長期地、系統地過程,要抓住脫貧攻堅這個大機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5.科技水平仍不高。由于受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制約,很多偏遠山區的土地無法展開機械化作業,集約經營難以實現,還依靠著傳統的種植技術來發展農業。另外由于在科技上的差距,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落后,產出的農業產品科技附加值較低,進入市場后沒有競爭力只能靠低廉的售價來打開市場。
二、我國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建議
1.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按既定目標系統化推進。農業是一個投入產出期較長的產業,產業化發展培育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發展成熟,在做產業謀劃時,應做到做好產業謀劃,明確既定方向和目標,做精、做細、做深,不能因為主政人員的調整而造成農業產業發展出現“換人換產業”,對之前既定的產業化發展方向和目標,放之任之、甚至改之。
2.加強資金的投入量,建立資金合理配置。自從上世紀80年代農業產業化提出以后,對農業產業化項目的資金扶助力度持續加大,但金融部門對農業產業化發展信貸審批程序不夠簡化,建議金融部門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大支持力度,把借貸資金向涉農領域傾斜,幫助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政府要做好監管,時刻接受來自農民的監督和舉報,在資金的使用上進行合理的配置,做好項目的規劃,協調好各方的利益,實現各方共贏。另外要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重點培育工作,對農業龍頭企業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使其能夠在融資上較為容易。
3.完善部門協作機制,形成產業發展合力。農業產業化涉及到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這就要求一二三產各部門間要緊密合作,協調順利才能使整個農業產業化的項目不斷向錢推進。政府應轉變職能、轉換觀念,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政策上的便利,另外政府應當建立農業產業化的專門機構,來對整個農業產業化發展進行研究,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術指導,加強龍頭企業監管,幫助龍頭企業更好的運行。
4.延伸產業發展鏈條,良性推進產業化。以農業生產中的龍頭企業作為引擎,以合作社不主體,發揮合作社科技示范帶動作用,增強市場競爭力。一是選擇農業優質良種,提高科技種植與養殖水平,推進農業機械化,提升產品質量和產量,做到集約經營,做大做強產業。二是根據市場和消費者消費需求,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5.出臺農業激勵制度,加快人才的培育。出臺農業人才的引進制度,建立優秀人才的檔案,并以此作為職業晉升的主要參考。提高農業專業人才的待遇,充分調動農業人才不斷在管理和技術上的創新。鼓勵農業技術交流,定期派出人員向經驗先進的地方學習,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適合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道路。積極開展區域內人才短期培訓,為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定向培養技術和管理人才。
6.強化利益聯接,做新時代農民。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廣大農民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即得利益者,產業紅利的分配就是最好的杠桿,只有通過合理的分配機制,才能調動起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推動農業產業向好發展。在脫貧攻堅的在環境下,產業紅利的分配方式至關重要,特別是貧困戶的利益聯接方式,可直接影響到脫貧攻堅工作的最終能否勝利。成立村級合作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集中經濟力量發展產業,有效提高抵抗各類風險的能力,確保最終利益分配的實現。
三、結語
農村是貧困面發生最廣的地區,而農業產業的發展與否,直接影響著脫貧攻堅的進程。在脫貧攻堅期間,農業、農村的發展被時代賦予了更新和更高的時代要求,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大力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進程中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原動力,必將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性超越和戰略性提升,展現出新時代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光明前景。
參考文獻:
[1]李紅曉.宜陽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農民致富之友,2017(15):194.
[2]吳金水.松陽縣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促進鄉村振興探討[J].南方農業,2018,12(20):111-112.
[3]孫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對浦城農業產業化影響的分析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