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如何更好地貫徹落實《意見》文件精神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一體化全面育人的角度探討新時代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的著力點,分別就體育課質與量、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學方式、體育教學評價四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在新時代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提出了要確保體育課質與量、優化體育教學內容、創新體育教學方式、完善體育教學評價的思路和具體做法,旨為更好地推動體育教學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和方法借鑒。
關鍵詞:一體化;體育課;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學方式;體育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8?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12-00-0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頒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在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方面,《意見》明確提出了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加強體育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強化學校體育教學訓練、健全體育競賽和人才培養體系等諸方面的改革舉措,明確要求“學校體育課程注重大中小幼相銜接,聚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如何貫徹落實好《意見》精神,助力新時代體育教學改革穩步推進,需要系統把握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的著力點,更好地發揮體育學科“以體育人”的功能和價值,有效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確保體育課質與量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保障力量
體育課是體育課程實施的主渠道,體育課的質與量既能反映體育課程改革的進程與實效,又能詮釋體育教學改革的質量與水平。確保體育課能夠開齊開足,甚至有條件的學校可適當增加體育課時,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在體育課上學習應知應會的知識、技能與方法,提高體育課的質量,真正滿足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
(一)體育課量的把握需要觀念轉變以及條件改善
在《意見》中對體育課開足開齊提出了明確要求,不僅要求“嚴格落實學校體育課程開設剛性要求”,而且還提出“不斷拓寬課程領域,逐步增加課時,豐富課程內容”,還首次提出“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這些明確的要求,足以看出對體育課的量有了更加明確的規定性和指向性,也反映出體育教學改革首先要從開足開齊上下功夫,會使過去的開不足、開足了被擠占上不齊等問題逐步得以解決。然而,要確保體育課時充足,關鍵是要在轉變觀念上下功夫,尤其是學校校長和主管領導對體育的認識和重視直接決定著能否開齊開足。學校體育場地器材條件保障、師資條件保障也對能否開齊開足起著關鍵性作用。因此,轉變觀念、改善條件需要重點強化。
(二)體育課質的保障需要全面提升體育教師素養
體育課能否上好、如何上好,都與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尤其是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全面提升體育教師素養對推動體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意見》中明確提出“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體育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可以看出,對體育教師的師德師風要求首要而嚴格。從體育教師的能力方面來看,體育教師的真本事不是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識和技能,而是能否把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教會學生,也就是說,讓學生學會才是體育教師的真本事。這就要求教師樹立“以學定教”的觀念,充分吃透教材,全面把握學情,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的基礎上科學施教。隨著新時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體育教師還要能夠與時俱進,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在體育學科領域中的應用,提升體育課堂教學質量。
二、優化體育教學內容是教學改革的重點支撐力量
體育教學內容是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主要載體,是體育教學改革能夠取得多大成效的關鍵要素。長期以來,體育教學內容存在蜻蜓點水且難以牢固掌握、邏輯不清違背發展規律、低級重復缺乏系統連貫等突出問題,優化教學內容,把握教育發展方向,能有效推進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化程度與強化力度。
(一)建立結構化內容體系促進體育教學改革的有效實施
體育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上不僅要消除繁雜、重復、脫節以及隨意性大等問題,更要充分利用內容資源,有針對性地實施體育課堂教學工作。《意見》中明確提出:“逐步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教會學生科學鍛煉和健康知識,指導學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和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體操、武術、冰雪運動等專項運動技能。” [1]明確的內容使得體育教學更具指向性和針對性,還需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置必修必學和必修選學的內容區分。將健康知識和基本運動技能設定為必修必學內容,并明確各學段應該掌握和鍛煉的具體內容,將專項運動技能設定為必修選學內容,且不與學段對應,而是將專項運動的內容劃分為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再劃分為若干個單元,設定模塊化單元式選學內容,更加符合國情、校情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等。
(二)注重跨學科融合全面把握綜合育人改革思路與方向
體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在全面育人,《意見》中明確指出:“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體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體育教學工作要注重多學科滲透,跨學科融合教育,單獨就體育而體育的教育難以達到最完美的體育教育,體育學科本身具有多學科融合的特征,諸如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力學、生物化學等都與體育有著必然的聯系,體育教育也集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于一身,因此,體育教育本身需要更好地體現多學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才能充分地凸顯體育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重要價值。《意見》中強調:“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奮發向上、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實現以體育智、以體育心具有獨特功能。”體育具有綜合育人的功能,注重和強化跨學科融合教育是體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三、創新體育教學方式是教學改革的主要推動力量
在教學改革的進程中,體育教學方式的創新發展能對體育教學改革發揮重要的推動力量,過去的問題常糾結于如何將被動轉向主動,而新時代背景下體育教學方式的改革更加聚焦于如何將“教會、勤練、常賽”落到實處,打破以往只重視學與練而忽略比賽的體育教學組織方式的局限性,系統組織學、練、賽一體化系統性教學活動。
(一)全面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過程與方式
教育部體衛藝司王登峰司長多年倡導體育教學改革要立足于“教會、勤練、常賽”的系統化組織和有效實施,《意見》中也明確提出:“圍繞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完善體育教師績效工資和考核評價機制。”從整體上來看,“教會、勤練、常賽”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既是系統連貫的過程,也是相輔相成的環節,更呈現出一定的依存關系,不能將三者絕對地割裂開來。教會是能夠練與賽的基礎、是前提,通過勤練、常賽后,“教會”也將進一步升華,三者既有序列性,又能構成一個個遞進銜接的閉環,因此,“教會、勤練、常賽”要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要“教會”既要注重內容問題,教什么,哪些是必須要教的,是需要哪個學段教的,還要注重方法問題,如何教才能更有效,更要注重興趣的激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勤練”,既要注重練什么、練多久、練多少,還要把握如何練更適宜、更有效、更安全,養成鍛煉習慣并能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才能取得良好的練的效果。要“常賽”,既要注重賽什么、何時賽、賽多少,還要明確賽的對象、賽的方式、賽的結果對教學改革發展的促進。通過“常賽”才能真正實現培養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目標。
(二)分層分類把握不同學段體育教學組織方式改革
對體育教學組織方式的改革,一定需要結合學段特征,因為不同學段的學生其身體發育、認知發展、動作發展等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征,組織方式要根據發展規律隨之發生改變。體育課程一體化研究已經將各學段的體育學習做了較為明確的定位,即幼兒啟蒙期游戲化、小學基礎期趣味化、初中發展期多樣化、高中提高期專項化、大學應用期自主化[2]。要分層分類把握,其中的分層就是按照學段遞進,層層把握最適宜的體育教學組織方式,如幼兒的體育活動組織形式是要用游戲貫穿始終,小學提倡趣味化,而非絕對的游戲化組織,一方面要注重小學低學段與幼兒階段的銜接,另一方面還要充分考慮隨著學段的升級,增加專項運動學習的同時,增加有趣的練習或比賽方式提高參與度和自覺性。所謂分類是要結合內容類型采取不同的組織方式,因為各類內容都有其最適宜的教學組織方式和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完善體育教學評價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引導力量
體育教學評價如同一個指揮棒,往往是評在哪里,結果就導向哪里,體育教育教學工作的著力點就引向哪里,因此,完善體育教學評價尤為關鍵。《意見》中明確提出:將評價導向從教師教了多少轉向教會了多少,從完成課時數量轉向教育教學質量。這看似對教師的評價,其實是更加體現出從“體育課堂教學”評價轉向了對“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及時準確地把握體育教學質量才是教學評價改革的重要著力點。
(一)體育教學質量評價的完善程度決定著教學改革的方向與速度
體育教學評價與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有著一定的區別,但也密切關聯,體育教學評價側重于教學過程的評價,尤其是對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各要素在課堂上呈現情況的評價,體育教學質量的評價重點關注的是體育教學結果,但也不忽略體育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往往是產生教學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意見》中強調的評價是要求“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要進一步完善體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指標、評價標準、評價方式、評價時機等都需要全面而系統地給予充分的把握。因為,體育教學質量評價的完善程度不僅決定著教學改革的方向,還直接影響著改革推進的速度。然而,要避免為評價而評價的形式化現象,創新評價機制,是要能夠發揮評價的激勵和發展促進作用,在促進深化教學改革的同時,更要能夠激勵體育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共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二)體育教學質量評價聚焦“知、能、行、健”諸多方面的發展
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既注重過程性又強調教學結果,具體可以從“知、能、行、健”四個維度評價體育教學質量,也體現出了一種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評價。體育教學質量評價并不局限于對課堂教學本身的評價,是一個大教學觀的概念,包含課內,也包含課外,受課堂教學質量的影響,在課外呈現著鍛煉行為與習慣。從“知、能、行、健”四個方面對體育教學質量進行評價:“知”,主要是評價學生掌握的體育與健康知識等;“能”,主要是評價學生達到的基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水平;“行”,主要是評價學生的健康行為和道德品行等;“健”,主要是評價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2]。其中,“知、能、健”是對結果的評價,而“行”既包含課堂體育學習表現,屬于表現性學習評價范疇,還包含鍛煉行為習慣和體育品德養成情況的評價。通過從多維度對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把握短板或缺口,更好地完善教學過程,使得學生的體育學習更加精準與有效。
結束語
新時代無論是確保體育課堂的質與量、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還是完善教學評價,都是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著力點。貫徹落實好《意見》精神,用一體化全面育人的整體思路,有效推進體育教學改革,是新時代對學校體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使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2020.10.15.
[2]于素梅.一體化體育課程的旨趣與建構[J].教育研究,2019(12):51-58.
【基金項目:2020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基于計算機視覺的中國學生運動能力等級標準與測評系統研究,課題編號:20ATY008。】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