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禹生
【摘 要】目的:探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運用特布他林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3月-2019年8月我院62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兩組,對照組布地奈德,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特布他林,對比兩組情況。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6.77%)高于對照組(80.65%),治療后,兩組FEV1、FVC及FEV1/FVC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比較意義(P<0.05)。結論:慢阻肺急性加重期運用特布他林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應用。
【關鍵詞】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特布他林;布地奈德;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5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3-09--01
慢阻肺為常見疾病,該疾病病程長,病情發展不完全可逆,常見癥狀為濕羅音、喘息、哮鳴音及咳嗽等,一旦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病情持續惡化,會形成肺心病,嚴重者,會產生呼吸衰竭現象,當患者處在急性加重期,病情多數較嚴重,發展較快,會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命健康形成威脅,應重點關注[1]。本文為探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運用特布他林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8月我院62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兩組,每組31例,其中,對照組17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40-65)歲,均值(50.22±1.15)歲;觀察組18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38-67)歲,均值(50.26±1.13)歲;兩組年齡及性別資料方面無統計學比較意義(P>0.05)。
1.2 方法 做好兩組患者各項診斷工作,依據診斷結果,為患者提供低流量吸氧、電解質紊亂調節、支氣管擴張及糾正酸堿平衡等;對照組布地奈德,在常規操作的基礎上,為患者選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AstraZenecaPtyLtd生產,批準文號:H20140475),吸入用藥,每天兩次,每次400μg,連續治療一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特布他林,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的使用方案與對照組保持一致性,藥物選用硫酸特布他林霧化液(AstraZenecaAB生產,批準文號:H20140108),吸入用藥,每天兩次,每次5mg,連續治療一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情況、治療前后一秒用力呼吸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一秒用力呼吸量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情況。治療情況判定標準[2]:經治療后,濕羅音、喘息、哮鳴音及咳嗽等完全恢復或明顯恢復,為顯效;經治療后,濕羅音、喘息、哮鳴音及咳嗽等有所恢復,為有效;經治療后,濕羅音、喘息、哮鳴音及咳嗽等未見好轉,甚至惡化,為無效;有效率與顯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將數值輸入SPSS21.0中,均值用()表示,檢驗用t、值表示,百分比用%表示,P值低于0.05時,比較存在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情況
觀察組總有效率(96.77%)高于對照組(80.65%),有統計學比較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FEV1、FVC及FEV1/FVC情況
治療后,兩組FEV1、FVC及FEV1/FVC高于治療前,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比較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改革開放,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慢阻肺患病率逐年升高,目前,針對慢阻肺的研究尚未明確致病原因,多數患者肺部存在炎癥現象,存在呼吸困難者,存在相對較少肺部毛細血管面積,這會提高肺動脈壓概率,還會減少肺部血液流量,造成通氣功能和血液循環障礙,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應重視[3]。
臨床上,針對慢阻肺的治療,主要選用藥物方案,形成慢阻肺的主要因素為病毒性氣管支氣管感染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多選用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對對癥治療,能改善肺部功能,擁有良好治療效果,還能降低復發率;糖皮質激素屬于氣道抗炎類藥物,能有效抑制炎性遞質的釋放,抗炎因子增多,炎性遞質活性減少,對患者體內細胞因子形成有效誘導;抑制細胞免疫功能,氣道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抑制上皮細胞分泌粘液,存在較好治療效果;特布他林屬腎上腺素能激動劑,能抑制內源性介質所致水腫反應,舒張平滑肌,氣道痙攣產生概率降低,使用安全性高,因此,特布他林值得選用[4]。
綜上所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運用特布他林治療效果顯著,與常規治療方案比較,肺部功能改善更佳,療效更高,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值得運用特布他林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吳麗燕.糖皮質激素聯合特布他林治療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6):64-64.
陳西容.糖皮質激素聯合特布他林治療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16):19-20.
高彩艷.糖皮質激素聯合特布他林治療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9,31(12):53-55.
李鴻年.布地奈德、特布他林聯合氨茶堿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療效觀察[J].甘肅醫藥,2018,37(4):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