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彥杰
【摘 要】目的:觀察綜合護理干預在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8月-2019年4月收治的88例行氣管切開術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應用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效果理想,能夠有效地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關鍵詞】綜合護理;重癥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3-09--01
重癥顱腦損傷具有病情急危、并發癥多、病情變化快等特點,約占據全部顱腦損傷的 20%,是臨床救治的難點。大多數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會長期處于昏迷狀態,使得身體各項機能受到損害,甚至停滯,比如患者的吞咽和咳嗽功能喪失,呼吸道梗阻等并發癥,這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生命威脅,因此必須通過必要的外科手術方法對患者實施干預治療[1]。通常采用行氣管切開術改善患者的呼吸道情況,使患者能夠獲得足夠的通氣功能。在行管切開術后,患者的護理顯得極其重要。本研究選擇88例行氣管切開術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觀察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9年4月收治的88例行氣管切開術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4例。其中觀察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31-73歲,平均年齡(46.3±3.88)歲;受傷原因:17例墜落、20例交通事故、7例其它。對照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30-73歲,平均年齡(46.5±3.86)歲;受傷原因:16例墜落、20例交通事故、8例其它。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主要方法包括:嚴格遵守護理操作規范,給予補液、吸氧等治療措施;并注意監測患者生理指標的變化,同時保持病房的安靜、衛生,并行常規的健康、飲食護理。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內容為:①氣道濕化護理:術后,患者呼吸道黏膜容易出現干燥等情況而造成排痰困難,因此護理人員應積極做好氣道濕化護理工作,可根據醫囑霧化吸入相應藥物如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及氨溴索等,每次15min,每天兩次。②體位護理:定期更換床單,保持其干燥、衛生與舒適;定時協助患者改變體位以免出現褥瘡、肌肉痙攣等并發癥。在改變體位時,應避免動作幅度過大,用力適度,盡量選擇側臥位,這有利于患者進行咳嗽、咳痰等活動。③吸痰護理:吸痰措施對于確保呼吸道暢通,避免肺部感染具有重要的意義。護士應熟悉吸痰技巧,注意把握吸痰時機。吸痰前,護士應注意檢查患者是否存在肺部痰鳴音及嗆咳等吸痰指征,盡量按需吸痰,防止過度操作而使氣道受損。另外操作時應嚴格遵從無菌操作規程,及時更換吸痰管,并做好器械消毒工作。④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交流,使其意識到科學合理飲食的意義,囑咐患者切忌食用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禁煙酒;避免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若疼痛發作,則可選擇流質或半流質食物,但應注意確保營養的均衡。同時建議患者切忌暴飲暴食以及進食過快[2];另外護理人員還可根據患者體質、經濟水平等方面為患者制訂針對性的飲食方案,并囑咐患者家屬進行監督。⑤心理護理:因該類疾病病情程度較重,患者的身心健康都受到疾病的嚴重影響,因此極易出現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從而極大影響了臨床療效。此時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溝通,向其介紹成功治療案例,從而緩解其負面情緒;另外護士還應根據患者的經濟、教育等方面開展針對性心理干預,對患者的身心性格進行了解,增強其對抗疾病的信心。⑥病情護理:護理人員應提高巡視力度,注意觀察患者生理指標的變化。發病后,患者機體功能會明顯降低,尤其呼吸系統變化更為明顯,大部分患者因長時間臥床休息而導致痰液堵塞、肺炎等并發癥,此時護理人員應定期檢查并記錄患者的脈搏、呼吸頻次以及血壓等情況,協助患者進行翻身,并定期為其扣背,必要時利用吸引器排痰。⑦疼痛護理:術后,護理人員應仔細向患者介紹發生疼痛的可能性以避免其遇到該情況時出現緊張等情緒;另外護士應與患者積極溝通,并利用書籍、播放輕音樂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以緩解其疼痛,另外換藥時應注意避免動作幅度過大以免刺激傷口。
1.3 觀察指標 住院時間,術后恢復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并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住院時間、術后恢復時間及護理滿意度分別為(14.58±1.88)d、(40.75±3.49)d、95.45%(42/44);對照組分別為(28.96±3.20)d、(69.54±5.01)d、77.27%(34/44);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9.09%(4/44),低于對照組的20.45%(9/44),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近幾年,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成為治療重癥顱腦損傷的一線方案,在氣管切開后,手術刺激能夠引起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尤其是生理變化與心理變化,再加上呼吸道在空氣中長時間直接暴露,很容易出現并發癥與感染,對患者的預后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氣道開放時極有可能存在細菌入侵,而且氣管切開對呼吸道自然防護屏障有嚴重的破壞,上呼吸道的濾過功能、氣體濕化功能逐漸喪失,上呼吸道極易受到致病菌的影響,患者有很高的發生肺部感染的風險。在護理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ICU消毒隔離制度,將全部細菌傳播途徑有效切斷,避免交叉感染[3]。對抗生素的應用進行合理控制,在細菌培養的結果不明確時根據臨床經驗應用抗生素,同時在結果出來后對抗生素進行調整。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應用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效果理想,能夠有效地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李連芝. 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的護理方法及效果[J]. 醫療裝備,2017,30(10):160-161.
衛 鵬. 綜合護理模式運用于重癥顱腦損傷昏迷患者氣管切開術中的效果研究[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2018,3(14):84-85.
邱彥勤. 探討重癥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的護理管理[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2):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