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淦 陳元生 程定
摘 要:合肥市林業資源豐富,林下畜禽養殖作為一種生態立體復合型經濟發展模式,已成為該市拓寬林業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新興產業。為掌握當前合肥市林下畜禽養殖現狀及問題,該文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進行了論證,以期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關鍵詞:合肥;林下;畜禽養殖;探討
中圖分類號 S8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4-0069-02
1 林下畜禽養殖現狀
合肥市是典型的丘陵地區,現有林業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再生能力強,可循環利用資源多。近年來,通過山林綠化、退耕還林、果茶園經濟、經濟苗木、沿路綠化等,林業面積不斷擴大,區域內農林交錯,溫度適宜、雨量豐沛,土壤肥沃,林下可利用飼料飼草資源豐富,非常適合發展畜禽養殖業。
林下畜禽養殖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實現林牧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一種生態立體復合型經濟發展模式。為充分利用林下資源,合肥市諸多地方通過林牧有機結合,既提高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又拓寬林業經濟,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發展一體化,培育了促進農民增收一類新興產業。據統計,目前合肥市現有各類林地總面積約16.13萬hm2,其中適合發展林下畜禽養殖6.29萬hm2,已利用發展0.88萬hm2,占總面積5.4%。全市開展林下畜禽養殖經營主體共2808個,其中企業151個、專業合作社172個、農戶(家庭農場)2485個,共林下養豬4.3萬頭,年出欄8.9萬頭;養禽740.9萬只,年出欄2480.7萬只;養羊1.78萬只,年出欄2.24萬只,年林下畜禽養殖總產值達7.2億元。在全市涌現出了一批林下畜禽養殖大戶和典型,為當地經濟發展起到示范帶動作用,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總體上,合肥市林下畜禽養殖具有5個特點:一是經濟效益明顯。林下養殖畜禽產品的優勢在于綠色、無污染,比同類畜禽產品在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且市場需求量大,受消費者青睞。以養雞為例,由于肉質純正、鮮美,活雞市場售價比棚養雞高出2元/kg,比規模化舍飼經濟效益能提高30%以上。二是主要由實體帶動。盡管目前從事林下畜禽養殖的回報豐厚,但多數只有點上的發展,而缺少面上的規模,全市還沒有形成一體化格局。比較有特色的林下養殖典型,大多數由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支撐,或有一定的項目支撐。三是呈多樣化發展。生產方式靈活多樣,主要模式有:“林-禽”、“林-豬”、“林-羊”等,飼養方式為放養和舍飼相結合,屬林牧統籌兼顧,多樣化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四是現有畜禽養殖模式的延伸。從畜禽養殖面臨的環境看,由于各地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畜禽養殖場作為污染源,紛紛被關閉、拆遷,有的地方將原有的養殖場轉移到林下,轉變為生態化、專業化經營,突破了圈舍規模化、集約化養殖的局限。五是與林木生長相互促進。林下具有防風、防高溫、防雪災等自然屬性,且空氣清新,飼料來源豐富,為畜禽營造了適宜的生長環境,可降低飼養成本。同時林下畜禽養殖可以對林木產生以耕代撫、改善土壤、增加肥力、防蟲治害等附帶效應,加快林木生長,形成生態循環的立體種養優勢。
2 林下畜禽養殖主要形式
2.1 以龍頭企業為依托發展林下規模養殖場(戶) 如長豐縣立華畜禽公司按照產業化發展模式,培植雪山草雞生產基地,采取“公司+農戶”模式,帶動1100余農戶發展家庭式飼養,年出欄草雞2300萬只,其中90%以上沿鄉村公路退耕還林的林帶內養殖,每個棚與林地比約為1∶3,共利用林地約0.03萬hm2。
2.2 以專業合作社為依托建設林下規模養殖基地 如廬江縣神農土雞專業合作社通過吸收周邊林下土雞養殖戶入社,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實現合作共贏,抱團發展,現有成員208個,土雞養殖規模10萬只,年銷售收入800萬元。
2.3 以農戶或家庭農場自主經營建設林下規模養殖場 如下塘鎮林青家庭農場,租用林地3.33hm2,建養雞棚8個,常年存欄1.5萬只,年出欄約5萬只。
2.4 以企業自主經營建設林下養殖基地 如巢湖市恒生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山林面積約53.3hm2,主要從事林下家禽養殖,共飼養雞、鴨、鵝約2萬只,采用山林放養模式,立足于名、優、特農產品開發,推出“滴能呱叫”家禽產品。
3 存在的主要制約因素
3.1 缺少統一規劃和整體推進 從調研情況看,不少農戶有發展林下養殖的意愿,當地政府也已認識到其發展潛力,但缺少統一規劃和有效的推進手段。相對于林下畜禽養殖,農戶更愿意接受現代規模化、集約化舍內飼養,因為其條件和技術相對成熟,社會化程度高,即使收益少,但承擔的風險較小。同時各地發展總量和多樣化不平衡,從事林下養雞偏多,雖然有林下養豬、養蛋鴨、養羊的實例,但零星分散、數量較少。
3.2 缺少啟動資金 多數農戶對發展林下畜禽養殖有興趣,認為這是一條致富增收的好路子,看到別人掙錢也想發展,但真正決定要干的時候,因無奈啟動資金不足,有心無力,同時無自身發展的林地,被迫放棄發展機會。
3.3 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風險 林牧混作對技術和信息服務的依賴性強,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風險。由于存在技術制約和經營風險,尤其是在畜禽養殖方面,很多農戶沿用傳統的養殖方式,對林下科學養殖技術掌握不夠,造成病害發生率高,損失較大。為此,有的農戶選擇觀望,不愿意貿然承擔風險。
3.4 優質難以優價 除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組織的一體化經營外,目前林下畜禽養殖多以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為主,對市場信息掌握不足,決定了其生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生產經營中,多數坐等外地經銷者上門收購或市場零售,往往優質不能獲得優價。
3.5 基礎設施條件較差 目前適宜發展林下養殖的地方普遍存在路、電、水等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的問題,致使一些先進的生產方式無法推廣應用,制約了其規模化發展和集約化經營,同時也制約了林下畜禽養殖不能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上實現大的發展。
4 對策建議
實踐證明,發展林下畜禽養殖已成為進一步拓寬林業經濟領域、促進農民增收的生態型新興產業。各地對其發展的認識正在逐步提升,但要進一步做大做強該產業,尚需形成上下共識和具體政策的落實。針對合肥市林下畜禽養殖的現狀,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4.1 制定具體的發展規劃和政策 據了解,目前國家層面尚未形成相關的具有指導性的政策和規劃,省內外僅個別地方制定了發展林下畜禽養殖的指導意見。各地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發揮地域優勢、產業優勢和特色產品優勢為前提,研究制定指導發展林下畜禽養殖的規劃和相關扶持政策,本著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政策引導、示范帶動、整體推進的原則,為其發展提供支持,使其成為綠色生態林牧業發展的亮點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熱點。
4.2 加大對典型示范的扶持 要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能夠帶動產業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重點扶持林下畜禽養殖、流通和加工一體化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使之成為發展的中堅力量和典型示范。各地要林下畜禽養殖發展給予資金扶持,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選擇區域內有潛力、有影響力的新型經營主體給予支持,采取獎勵和銀行貸款貼息的方式,鼓勵有優勢的地區優先發展林下畜禽養殖,形成完善的保障體系,緩解存在的風險。
4.3 進一步營造發展的良好氛圍 提高社會各界對發展林下畜禽養殖的認識,積極營造良好的氛圍,調動農民發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通過抓好典型示范等建設,總結推廣經驗,使典型示范在經營項目規模、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上有新進展、新突破,以推動林下畜禽養殖業的快速發展。
4.4 加大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 目前技術缺乏是林下畜禽養殖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也是農民抵抗風險能力弱的重要原因。各地要加大對林下畜禽養殖的技術投入,加強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攻關,提升和完善熟化關鍵技術,提高養殖的科技含量,提升產品附加值和收益。要支持畜牧部門和相關企業做好技術推廣及服務工作,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重點推廣和扶持市場前景好、產業化程度高的項目。
4.5 完善市場和服務機制 市場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環境,也是影響林下畜禽養殖發展的關鍵因素,是農戶難以克服的風險所在,因此要增強產業市場競爭力建設。首先,要注重規模效益。只有規模上去了,才能抵御市場不確定性風險。其次,要重視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確保相關信息能夠共享,及時有效,以降低市場不確定性風險。各地要從培育典型經營主體入手,以帶動周邊發展,逐步形成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的發展新格局;要組織和推進標準化生產,切實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特別是要抓好典型大戶和龍頭企業的標準化生產;要組建信息服務平臺,加強信息交流,及時發布相關新技術和產品市場需求等信息。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