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文靜
摘? 要:本文從陸游創作當中的“雨”意象詩作入手,從具體內容來分析詩人在少年、中年、晚年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體味詩人如何用雨意象來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欣賞詩人在營造意象時運用的不同的藝術手法,從而理解詩作的豐富意蘊。通過分析陸游詩作中雨意象所透露出的深層次內涵,有助于我們更加了解、貼近詩人創作時的心境,幫助我們更加深刻的對陸游的詩歌進行認識,領略陸游詩歌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雨意象;創作風格;情感表達;藝術手法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5-0-02
一、通過雨意象分析陸游在不同時期的風格特點
(一)“我初學詩曰,但欲工藻繪”
“我初學詩曰,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1]。”“工藻繪”指的是早期階段詩人的創作風格,詩人自己說在入蜀之前,詩作的風格屬于“工藻繪”。詩人早期的創作,著重修飾,強調個人情緒并且刻意渲染,頗為注重形式技巧,如:“茆葉翻翻帶宿雨”等。他在前期作品的情感表達上缺乏強烈的情感,多重在雕繪,缺乏生氣,矯揉嘆衰,表現出了一種纖弱的風格。
(二)“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
陸游在調去成都以后,又在蜀州、嘉州、榮州等地先后任職。作者在途中經過瀘州,登南定樓,急雨突來,即景寫下了《南定樓遇急雨》。詩中“江山重復爭供眼,風雨縱橫亂入樓”一聯寫江河綿延,青山疊嶂,都映入眼簾。突然之間狂風驟雨相互夾雜著卷入樓中。“爭”“亂”二字寫出了風和雨來得突然,氣勢兇猛,十分傳神。這一時期,陸游的詩作多為這種雄渾豪放的風格。
(三)“老來似少進,遇興頗傾瀉”
在野的生活難免會對詩人造成一定的影響,使其思想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雖然說愛國之心始終未變,但已經沒有以前的慷慨激昂了。詩人罷歸故里,決心過躬耕自給的生活。《村居初夏》一詩以“暮境難禁”開篇,以“白首為農”收尾,但其中不無自我排解愁緒的意味。“壓車麥穗黃云卷,食葉蠶聲白雨來”寫麥穗壓車,黃云翻滾,暴雨突來,表現田園生活的悠閑。“薄飯蕨薇端可飽,短衫紵葛亦新裁”一句極寫隱居生活的簫散閑適,但抑郁不平之氣卻撲面而來。結尾悵然失意。由此可見,表面上看來在優美的環境中生活的舒服自由,其實內心深處充滿悲愁。
二、陸游詩歌中雨意象表達的不同情感
(一)“萬里冰河入夢來,五更風雨四山秋”——愛國情懷
愛國情懷貫穿于陸游一生的詩作當中。他具有堅決反抗侵略的愛國意志,卻無奈壯志難酬。“枕上三更雨,天涯萬里游。蟲聲憎好夢,燈影伴孤愁。報國記安出?滅胡心未休。明年起飛將,更試北平秋。”詩以“枕上”為題,借著午夜的所思所想,表達內心復雜矛盾的心情:其一是入蜀都七年了卻還無功于國;其二是即將身離前線,有心想要滅胡,如何有計策。但在無奈之中詩人不失信心,故尾聯意謂希望明年朝廷啟用像李廣那樣的人才大顯身手,以李廣自期,亦以之期人。
他在落寞困頓中仍然不忘愛國深情:《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夜闌臥聽風吹雨”寫夜深之際聽著窗外的風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表現腦海中幻化出千軍萬馬馳騁的北征情形,自己就是催馬奮戰的老將。詩人欲揚先抑,避實就虛,以虛擬寫感想,從“不自哀”到“思”國,再從“思”國而呈現“鐵馬冰河”的奇妙場境。在深夜風雨的孤村中,不哀嘆自己的境遇,卻想著在這樣的風雨中為國效力,困頓之中依然心系收復失地的愛國之情。
(二)“北風吹雨亂疏鐘,蔌蔌燈花破碎紅”——苦悶嗟嘆
陸游生平仕途坎坷,多遭貶黜,郁郁之氣需要發泄,所以常有頹放嗟嘆之語。這種情緒伴隨著詩人的一生,但它只是詩人排遣苦悶煩惱的一種方式,稍縱即逝。詩人憂國憂民,積極入世,并未真正的消沉下去。“慷慨心猶壯,蹉跎鬢已秋。百年殊鼎鼎,萬事祗悠悠。不悟魚千里,終歸貉一丘。夜闌聞急雨,起坐涕交流。”(《聞雨》)這首詩是陸游四十四歲在三陰山別業時所作,當時是1168年秋天。詩人自1166年被罷后回到故鄉已有兩年,雖然經常自我排解,但是在他想報效祖國的壯志和積極進取的思想的影響下,詩人仍舊不能忘懷于社會現實。于是在夜聞急雨時,便涕淚縱橫,感到時光極為短促,自己虛度光陰,壯志逐漸消磨。
(三)“臥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鋤瓜”——閑雅安逸
閑適詩,“閑適”二字說的既是內容又是風格,指表現詩人悠閑安逸的生活情趣、風格平淡的詩。描寫暫時免官閑居的鄉景:《觀村童戲溪上》這首詩是1167年春在山陰所作,寫詩人閑居時的生活。詩中生動形象的勾勒出了村中孩童們在雨后剛剛放晴的傍晚,各種各樣嬉戲的情景,寫出了農村生活的情趣和農民的樸實知足。首聯“雨余溪水掠堤平,閑看村童謝晚晴”寫“童戲”和“靜觀”,是點題之句。頷聯詳細寫了孩童嘻戲的場景。這兩聯極具鄉居生活的氣息。頸聯從寫近到寫遠,從寫實轉為寫虛,為讀者呈現出農忙時村童跟隨父兄耕田,在春種秋收中體會農種的艱辛、冬日閑暇時入塾學習的畫面。這正是剛經歷炎涼官場的自己所傾羨的生活。尾聯中“不須辛苦慕公卿”則表達自己的感悟,何必為了做官而辛苦的拼搏。這是陸游閑居的人生體驗,是他追求澄明的心境,享受鄉村悠閑生活的寫照。
三、陸游營造雨意象的藝術手法
(一)疊加
“稻垅牛行泥滑滑,野塘橋壞雨昏昏。”(《出縣》)“滑滑”、“昏昏”使所描繪的場景更加的生動形象,為我們展現出一幅稻垅旁牛在行走時腳下的泥格外的滑,野塘邊的小橋久失修已經壞了,雨還不住地下著,天色昏沉的畫面,烘托出詩人蒼涼凄慘的心情。詩中的疊字恰到好處,使詩的意境更加的深邃而富于藝術魅力。
(二)用典
以典入詩,多見于詩歌中,是詩人經常運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可以使所表達的內容豐富,思含蓄。其分為兩種:
其一是用事。借用歷史故事展現詩人的情感。
《劍門道中遇微雨》中“細雨騎驢入劍門”一句中用典。(騎驢:《唐詩記事》引《古今詩話》:“相圍鄭棨善,或曰:‘相國近為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此和所得之[2]。”)其實當時詩人是騎馬的,詩人用唐代詩人鄭棨的故事,結合自身處境表現出內心苦澀,卻強作曠達的神情姿態。詩人因而聯想自之,表面是自得之樂,實是自嘲。
其二是引用或者化用前人的詩句。使詩詞的意境愈加深邃。
陸游的作品中經常化用,這正體現了先前提到的江西詩派的詩風。在《醉書》當中的“我亦輕余子,君當恕醉人”,即是借用陶淵明所作的《飲酒》一詩當中的“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一句,表現對世俗庸碌人物的鄙視。還有《馬上作》當中“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一句則是借用唐吳融《途中見杏花》中的“一枝紅杏出墻頭,墻外行人正獨愁”,詩人意在表現春色喜人,故將春景的描寫逐次展開,注重色彩,在營造意境的同時給讀者以哲理的啟示,詩行間令人回味。
(三)融情于景
融情于景,是指詩人在描寫客觀的景物時,將自己由于經歷或處境所產生的主觀情感融入到當中,以客觀景物來寄托內心情感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
以雨景寄托自己壯志難酬的失意:陸游在東歸的途中寫下《登賞心亭》,當時五十四歲。前四句筆意雄健,境界開闊,后四句卻風光慘淡,蒼涼沉郁。前后對比,轉折很大,以雨景寄托愛國深情,極為深沉。以雨景寄托己心之樂:云門是陸游早年時候讀書的地方。詩人告別蜀地東歸,即將任職福建常平茶事。赴任前到了這個地方,剛好趕上了雨后豐收的年景,心情自然大樂,于是作下《歸云門》。全詩的風格質樸平和,感情十分深沉。頷聯“甑炊飽雨湖菱紫,篾絡迎霜野柿紅”寫雨后的甑、紫湖菱、篾絡和紅色的野柿子,以雨后的風景來表現云門的豐收之樂,進而從中展現自己熱愛鄉居的情感。
四、結語
通過分析陸游的雨意象詩作,可以看出詩人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少年工巧,中年宏肆,晚年平淡;雨意象所表達的不同情感,愛國之情貫穿他的一生,或喜或悲,或憤懣,或嗟嘆;所運用的藝術技巧,或疊字,或用典,或寄情于景。可見他的生活經歷豐富了他的創作素材。
注釋:
[1]陳必勝《“工夫在詩外”——談陸游的詩歌創作主張》[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1985(1):37-44.
[2]霍松林《說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3(2):57-60.
參考文獻:
[1]朱東潤.《陸游選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游國恩、李易.《陸游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3]霍松林.說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3(2):57-60.
[4]陳必勝.“工夫在詩外”——談陸游的詩歌創作主張[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1985(1):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