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類大學生個性鮮明,屬于高校的特殊群體,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應該重視藝術教育的深化改革,在突出新媒體技術優勢的同時重視與藝術創新的有效融合,才能發揮大學生藝術創新能力,促進大學生藝術水平的綜合提升。高校應積極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教學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并能夠結合多媒體改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藝術教育;創新
隨著新媒體科技迅速發展,并順利融入到人們的生活、工作中,對于高校大學生也產生較大影響,引導者大學生學習、生活及藝術審美。高校需要重視新媒體時代下藝術教育的創新改革,將新媒與藝術教學有效結合,激發大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教積極探索藝術教育的創新之路,對于學生自身發展及教學質量的提升均有重要意義。
1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面臨的問題
1.1 新媒體教學認識片面,無法及時跟進學科建設
雖然新媒體已經成為高校教學的一種手段,但是目前高校藝術教育指導教師對于新媒體教學相關認知不夠深入,在課堂教學中很難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作用。高校整體教育結構對于新媒體的認知比較片面,使得教學模式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阻礙了藝術教育的創新發展。在藝術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通常更重視學科建設,卻忽視了新媒體技術的有效結合,影響了藝術教學的創新發展,不利于藝術學科教育的全面建設[1]。
1.2 同質化和平面化藝術創作現象嚴重
藝術創作是一個重視創新的過程,但是目前大多數高校在進行藝術教育指導時更重視技術運用,卻忽視了藝術創作方面的教育培養。我國高校對于藝術教育指導的目標不夠清晰,使得藝術創作變成單一的“符號”,這種同質化的現象不利于學生藝術能力的提高和發展。高校在藝術教育與新媒體技術融合教學中,常通過設置大量軟件進行課堂教學,雖然能夠讓學生觀賞到特效技術,但是忽視了學生的藝術創作表現能力的發揮,學生常受信息化的影響,間藝術創作變成技術的改編或拼接。
1.3 缺乏熟練運用媒體技術的教師隊伍
媒體技術與教育的融合一直是需要探索的重要課題,目前藝術教育中教師雖然具有一定的新媒體教學知識,但是由于教學模式比較傳統,使得現代化技術手段的應用也比較缺乏,限制了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發揮優勢作用。我國目前雖然已經培養了很多新媒體技術專業人才,但具備藝術專業文化素養的綜合型人才卻十分缺乏,使得人才配置不合理,高校藝術教育新媒體教師隊伍的綜合實力也非常低。
2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的思考
2.1 創新是藝術教育的關鍵
藝術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作能力,藝術作品來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藝術教育教學需要引導學生重視對生命的感發,創新藝術的生命和情感思想。目前高校藝術教育中,藝術作品風格的流派的削減,使得藝術作品對生命的闡述比較單一,為了豐富作品的內涵韻味,需要引導學生提升自己的創造力,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創造出更加具有創造性的作品。藝術教學指導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創新,幫助學生解放思想,突破傳統的思維限制,創造出新的題材和藝術表現手法。在藝術創新指導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的獲得藝術靈感,發現藝術與科學技術相結合能夠創造出新的藝術作品,豐富藝術作品的內涵和科技含量。學生還應該與地域進行有效結合,重視藝術與地域文化的碰撞,將特色文化內涵與藝術作品有效融合,凸顯出民族特色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并能促進藝術市場順利發展。
2.2 具有開放性的課程設計
藝術和科技是相輔相成的,都是人們智慧的結晶,雖然二者的側重點不同,但兩者相互并進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一件驚人的藝術品問世,也就象征著一項偉大科學的發現,所以說藝術和科技的融合能夠創造出新的成果,對于二者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新媒體背景下,藝術的發展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校藝術教育課程與時俱進地進行,也具備交互性特點,使得藝術課程能不斷豐富和富有深層意義,體現了藝術課程教學的多樣性[2]。
2.3 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使得藝術不再是單一的課程,它將藝術學、傳播學、哲學及計算機技術等都融為一體,組成了交互式的融合產物。在藝術教育課程中,教師只是針對基礎知識進行指導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方面的拓展,學生缺少對藝術方面真理和深層次的理解。而隨著新媒體的出現,能夠將素昧平生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可以共同學習和成長,實現了有效的資源利用,可豐富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創新理解,促進教學知識科學性和綜合性的統一。
3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藝術教育的創新策略
3.1 創新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制度
在新媒體背景下,為了提高高校藝術教育創新發展,需要實現教學與思政工作的完美結合,及時對教學和學生管理制度進行創新改革,是當下高校教育創新的主要內容。基于新媒技術發展,對教師評價進行有效調整,包括教學、師德、科研等方面內容的改進,豐富教學評價內容,能夠從根本上改善教師教學質量[3]。學生評價制度改革,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進,以培養學生創新和自主學習能力為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施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制度改革,為學生和教師的創新發展提供條件,有助于教學工作與思政工作的互助發展。
3.2 以學生為主體
高校應該以自身發展情況為根本,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教育改革,重視思政教育和藝術課程教學的結合,尤其是在新媒體背景下,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能夠改善傳統教學理念,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和發展。高校藝術教育中需要以育人為重要核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保證教學內容和思政教育的共同融合,才能發揮教學“協同效應”,促進藝術教育水平綜合提高。
3.3 構建教學與思政一體化平臺
新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豐富學生學習內容,同時還存在一些負面信息的干擾,這就需要高校在進行藝術教育指導中,重視教學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高校要建立起良好的校園風氣和環境,強調治學態度、精神和方法的重要性,才能實現高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應該重視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規范,讓思政教育思想與教學能夠融合統一,充分提升學生對新媒體的認知能力,讓學生明白做人和知識同樣重要,才會合理利用新媒體并有效提高自身的藝術創作能力。藝術課程教學教師需要言傳身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實自己,積累更多有用的實踐創作經驗,提高了治學效果。
綜上所述,新媒體在當今時代已經成為社會的主流,高校藝術教育在這一大背景下,需要及時改善傳統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促進藝術教育的創新改革。通過借助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實現藝術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緊跟時代步伐激發學生的更多優勢潛力,有助于學生未來的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瑞乾.新媒體時代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改革途徑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3(28):185-186.
[2]蔡園園.新媒體時代藝術教育的創新策略研究[J].才智,2017(36):102.
[3]吳佳佳.用新媒體創新高校藝術教育[J].青年記者,2017(14):127-128.
作者簡介
郭曉紅(1988-),女,漢族,河南新鄉人,碩士,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老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