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惠
摘 要:現在我國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時代,社會對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變得越來越高。對于高校教育模式來說,通識教育以及專業教育的實際目的都是對人才進行更有效、更優質的培養,如果高校可以把兩個教育模式進行有效的融合,那么高校就可以向社會提供更全面更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融合困境
隨著現在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高校愈發重視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融合。通識教育其實質是重在對于“育”字的闡釋,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其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專業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比較具有專業性、系統化的專門學科教育。專業教育相對來說更具有目的性,但是如果兩者之間可以進行有效的結合,那么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個高校的教育發展水平與教學質量,在這一教育環境中高校所培養的人才將更能滿足現在社會的高標準與高要求。
1 高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安排不科學合理?,F在大部分高校在對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方面的課程進行安排時,所采用的教學模式仍然是分離式的教學狀態。比如有些高校在對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會對專業教育方面更加注重,開設門類全面的專業課程;而在通識教育管理方面則相對比較寬松,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上會存在欠缺。雖然現在部分高校已經有了融合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兩者的概念與意識,但是在實際的融合過程中并沒有對課程進行比較科學的安排,這就會對教師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還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阻礙。如果高校中的通識教育以及專業教育的教學長期是處于一種分離性的狀態,那么學生的綜合能力、自我素養以及個人價值、信仰追求方面根本無法得到有效的培養與教育,那么學生便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走出校園后將無法迅速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2)對選修課不重視,課堂質量欠缺。現在很多教師以及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欠缺,學生在通識教育教學中所表現出的態度也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應付性,甚至之所以選通識選修課只是單純的增加學分,聽課效果自然不言而喻。除此之外,學生在對通識教育課程門類內容進行選擇的時候也會表現出比較隨意的狀態,這就會對通識教育課程內容的針對性造成很大影響,不能得出學生真實的選課意愿將無法逐步科學合理的完善通識課程種類的設置。除此之外,有些高校在制定通識教育課程的分類標準與框架時并不合理,像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不能做到統籌兼顧。同時在通識課程考核方式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而這可能會愈發使學生對通識教育課程產生一定程度的厭倦感,學生積極性不高致使整個課堂的授課質量相應下降,嚴重情況下還會對整個通識教育的開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礙。
3)教育核心理念不明確?,F在大部分高校中專業教育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比較固定的教學模式,但是反觀在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進程則缺乏規范指導,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部分教師在對相應的通識課程理念以及教學內容進行規劃時沒有比較明確的教育目標,而這直接關系到課程講授質量的高低從而影響到學生對通識教育的認知能力。當下學生普遍存在這種片面思想,認為學習專業課程主要目的是就業為了將來個人的職業發展,所以這些學生只有在面對與自己發展休戚相關的專業課程時才會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反而如果學生認為所面對的課程內容與自己以后就業發展沒有關聯,那么學生就不會對這一課程有所重視,對自己所選修的通知課程內容、核心理念一知半解,更加劇了學生對通識類課程的隨意性。而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明確核心理念,而后清楚地給學生講述通識課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使學生真正明確通知課程的核心理念、真正意義與價值所在。
2 高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在實際融合教學中采取的應對措施
1)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通識教育也稱為普通教育,是對高校內大學生進行的一種普遍、全面的教育。在當前教學環境與學術氛圍下,若想要保證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衍生出一種比較科學合理的融合路徑從而形成特有的教學合力,那么就要對通識教育的內涵有正確的理解并引起學生相應的重視,同時教師還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整個通識教育的課程學習中。高校在對通識選修課與必修課進行設置分配的過程中注重保證其合理性,同時還要組建出與之相應的教學隊伍,保證教學隊伍師資水平,教學隊伍中的人員選擇要有全面性兼顧代表性。同時在課后評價環節可以建立相應的教學反饋機制,及時掌握課程融合進程中出現的問題,聽取學生代表的意見,以保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更加合理高效。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對學生展開精神層面的隱形滲透式教育,把自然科學以及人文精神作為培養重點,讓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充分塑造更加完備的價值觀,學生在這塑造“社會的人”的環境下學習專業知識,更有利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
2)對教學課程與內容進行優化。對相對固定的課程教學模式與時俱進的開展完善工作的過程就是對教學課程的優化。整個優化工作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的人文精神、個人觀念以及專業技能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培育,同時有利于學生做出更加理性的課程選擇,真正讓技能與觀念緊跟時代進步的步伐。對于課程內容的完善方面,高校應制定出各類課程學分占比分布合理的培養方案,以保證學生在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以及今后就業發展方向的需要去決定選修課程科目的同時,能夠保證整個選課內容的結構不會存在過度偏差,例如存在通識課程的選擇全部偏向人文科學的傳統史學類,而缺少相應的自然科學類通識課程的問題,造成我們所說的文理“分家”現象,甚至導致文理“瘸腿”。學校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案則能起到一種兜底作用,學生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課程選擇,既保證了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需要進行課程選擇,也保證了學生在進行選擇時能夠各類兼收,選課進程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安排,盡可能地降低學生選課過程中出現嚴重失衡的混亂現象,這樣也能保證整個教學工作可以更加順利地開展。最后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創建出綜合性的理論體系,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多角度多渠道傳授教學思想與技能,在針對專業課程的內容進行講解時注重聯系其精神內涵,賦予專業教學以靈魂,以便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相分離教學的現象可以得到有效的解決,使兩者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以推進高校整個教學水平與教育能力的提高。
3)開展滲透式教學方法。如果高校教師在對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進行融合的過程中注重運用滲透式教學方法,那么整個教學質量就可以得到明顯提升。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滲透式教學可以把通識教育精神內涵隱性的滲透在整個專業教育的教學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同時通識教育的感召力、輻射力、影響力也會大大增強。當今通識課程的教學課堂不容樂觀,缺勤率高,課程互動參與率低,究其原因在于這種硬性的傳授教學方法,學生存在一種逆反心理,排斥這種硬性教育。相比之下,運用潛移默化的方法來進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則顯得尤為必要。比如說管理學、法學等這類專業性較強的學科,教師要學會運用這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在專業素養提高的同時感受深層次的精神內涵,領略管理內核的神秘所在感悟法理的精神本質。
4)跟蹤反饋與評價。想要保證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融合的有效性,那么就要及時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反饋與評價。比如可以定期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通過學生對調查問卷的填寫去了解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在融合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學生的適應和接受程度,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調查問卷所填寫的信息搜集學生對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如何進行有效融合的想法與建議。除此之外,可定期開展交流探討會,并選出相應的學生代表參與其中,以期保證整個融合工作可以做的更加貼合實際符合需求更加完美,促進高校整個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總之,高校教師在對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進行融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適時的創新教學模式,同時還要把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結合社會發展現狀不斷充實課程內容在融合過程中與時俱進,接收反饋信息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以期最終可以形成一套富有特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讓兩者之間迸發1+1大于2的強大合力由此發揮出更有效的教育教學功能。
參考文獻
[1]張錦文.創新創業教育與高校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機制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05):16-18.
[2]閆健,劉玉威,武海濱.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機制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3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