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張秀娟,趙凌波,張義喜,米 嵐,蔣雯音,孔 紅
(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104)
在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使健康產業猶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基于互聯網的健康服務鼓勵發展健康體檢、咨詢等,促進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探索推進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電子產品和健康醫療移動應用服務等的發展[1]。健康服務新業態促使健康服務業出現了許多新的崗位,這不僅僅需要大量健康管理人才,也對人才能力和人才特色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各院校針對自身學科優勢和專業建設定位,設置了不同的課程體系,缺乏統一的標準。考慮到近幾年健康管理行業發展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出現,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較早開辦健康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之一,同時也是執筆全國高職高專健康管理專業教學標準的院校之一,在2019年最新發布的全國高職高專健康管理專業教學標準基礎上,再次通過對行業企業的深入調研。分析目前健康管理行業的基本模式,了解健康管理專業對應的健康管理產業鏈或服務業中典型崗位和崗位能力要求,分析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并依此歸納專業核心學習領域,構建基于職業崗位的高職健康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為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提供參考。
為使高職健康管理專業基于職業崗位的課程體系更加體現職業性和實踐性特色,課程體系設計思路為:行企調研—典型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分析—專業核心學習領域分析—課程體系構建。
2.1.1 調研目的 全面了解健康中國背景下健康管理服務業人才需求現狀,深入了解健康管理專業對應的健康管理產業鏈或服務業中典型崗位和崗位能力要求,分析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優化課程體系。
2.1.2 調查對象 共調查了68家健康管理行業組織機構,包括三甲醫院干部保健中心和體檢中心、民辦體檢中心、健康管理公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服務機構等。從財產所有權來看,民辦機構占到6成以上;從開展業務內容來看,由多到少依次為體檢機構、健康管理公司、縣級以上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述情況與我國健康管理行業發展現狀相符。考慮到電子問卷調查對象中保險機構和“互聯網+”健康企業數量較少,我們專門對行業專家進行訪談,涉及健康管理公司、體檢機構、保險公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互聯網+”健康醫療機構等10家單位。
2.1.3 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主要為行(企)業基本情況,行(企)業對健康管理人才需求情況,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就業崗位和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行(企)業對人才知識、素質和能力的要求。
2.2.1 健康管理職業崗位分析 通過文獻分析和現場訪談發現,目前我國健康管理行業的基本模式有4種:一是附屬于醫療機構的健康管理模式。主要是大型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設立的健康管理中心或體檢中心,由專科醫生進行體檢和健康管理,依托自身醫療技術和服務平臺,提供健康咨詢、健康指導等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務[2-3]。二是依托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本轄區針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病醫保參保人群,對飲食起居和運動進行合理干預,參保人員可以享受體格檢查、建立健康檔案、健康咨詢等服務[4]。例如廈門各社區配備了由三級醫院的專科醫師、基層醫療機構的全科醫師、健康管理師組成的“三師”團隊,對每位簽約入網管理的慢病患者提供全程診療照護和健康管理。三是專業體檢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專業體檢中心主要設立于民營企業創辦的醫院、療養院或門診部,以健康體檢為主導,檢后咨詢指導與健康教育為輔助,并開展健康風險評估與專項健康管理服務。四是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務公司模式。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務公司基本屬于非專業型健康管理機構,缺乏醫學背景,如健康技術軟件開發公司、“互聯網+”健康信息技術平臺服務公司、健康咨詢公司、健康保險公司、保健品公司、健身康體中心、健康管理俱樂部等。此類公司與健康管理相關的服務業務主要有“互聯網+”健康平臺的運營和維護,健康軟件的開發,健康保險、保健品等健康服務產品的銷售,健身指導和銷售等。
通過分析健康管理行業基本模式以及現場訪談和調研發現,適合高職類學生的主要崗位如下:健康管理公司、體檢機構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機構的健康管理、醫生助理、營銷崗位,互聯網醫療機構和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務公司的“互聯網+”健康平臺的運營和維護、產品銷售崗位。
2.2.2 典型工作任務、職業能力和專業核心學習領域分析 調查顯示,行業機構對健康管理從業人員工作任務的選擇前10位分別是體檢報告解讀,健康信息采集與管理,體檢顧客接待,健康跟蹤和隨訪,健康指導和咨詢,體檢報告接收和發放,體檢套餐設計,健康管理、干預、預防保健等方案的制定,健康教育、培訓,健康風險評估(見表1)。這幾項正是健康管理師的核心技能。另外,因為調查對象中“互聯網+”健康企業相對較少,但對于健康信息系統平臺運營、管理,健康信息系統的維護,微信公眾號的運營,App和網站建設及維護,健康信息系統的安裝、測試和培訓這幾個選項,選擇人數占了10%以上。可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健康管理新模式對健康管理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表1 健康管理從業人員工作任務選擇排序(n=68)
根據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對高職健康管理專業對應的工作領域、工作任務和相應的職業能力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根據職業能力目標,遵循職業教育規律,歸納了專業核心學習領域,形成專業核心課程(見表2)。

表2 高職健康管理專業工作任務、職業能力和專業核心學習領域分析表
基于職業崗位的健康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采取了“平臺+模塊”結構進行設計,依據職業崗位任務、能力要求和專業核心學習領域分析結果來優化課程體系結構。該課程體系在結構上由思政與公共素質課程平臺、職業能力素質課程平臺、專業崗位方向課程模塊、職業素質拓展課程模塊和公共選修課程模塊組成(見圖1)。
2.3.1 思政與公共素質課程平臺 除常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英語等公共素質課程外,為使健康管理專業學生具備基本的健康管理知識、較高的健康人文素養和一定的創新創業精神,在該課程平臺中加入了大學生健康管理、健康人文和創新創業基礎課程。
2.3.2 職業能力素質課程平臺 該平臺主要是專業基礎課程,根據崗位工作任務歸納為以下幾門課程:人體結構與功能、社會心理學、人際溝通與職場禮儀、病案管理技術、健康管理學概論、文秘實務與應用文寫作、中醫藥基礎、健康管理政策與倫理、臨床醫學概論、預防醫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營養保健概論、高級辦公應用、健康服務營銷。

圖1 健康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圖
2.3.3 專業崗位方向課程模塊 根據調研結果,東部沿海地區互聯網、物聯網行業發展相對成熟,信息產業的發展為健康管理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云醫院、“互聯網+”健康企業的興起對既懂健康管理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專業崗位方向課程模塊分為健康服務和智慧健康兩個方向。健康服務方向主要培養健康管理師、醫生助理、營銷員,課程包括健康評價技術、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健康監測技術等;智慧健康方向主要培養“互聯網+”健康平臺實施員、“互聯網+”健康項目運營和維護人員、智慧健康產品營銷員,課程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數據庫管理、互聯網運營與管理以及智慧健康系統應用等。同時,在第五、六學期安排學生到對應崗位方向的單位實習,提高實踐能力。
2.3.4 職業素質拓展課程模塊 該模塊的課程主要注重職業成長能力培養,因此開設了“互聯網+”健康創新應用、養生保健知識、健康數據調查技術等多門課程供學生選擇,一方面拓寬學生就業面,另一方面為職業發展打下基礎。
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背景下,健康管理行業迅速發展,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健康管理專業急需符合專業特色且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的課程體系。針對院校醫學特色和東部沿海地區健康管理行業發展實際情況,我院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基礎,以學生能力發展為核心,通過細化健康管理行業各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明確典型崗位的共性和不同。基于職業崗位工作任務進行針對性的課程設置,優化課程結構,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進一步提高高職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體現健康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