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曉莉
摘要:
本文主要論述筆者再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分析問題原因之后,筆者結合實際教學經驗,進行教學策略上的改進。
關鍵詞:學生;中心;實施;教學;策略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課堂教學,其采用最佳教學手段,推進課堂教學由教向學的徹底轉變,使教學真正建立在學生自己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之上,為學生思考、合作、探索、發現與解決問題以及進一步創新提供最大空間。
筆者去年參加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培訓,其實在以往教學設計與實踐中或多或少都有考慮“以學生為中心”,但并不徹底,培訓完后,想進行徹底的教改,但在實施過程中,筆者卻遇到了一些問題:
1.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氣氛不夠熱烈。也許是因為筆者所帶課程為《大學語文》,不是專業課,學生普遍重視不夠,所以雖然筆者在教學設計中,很多知識點與內容想讓學生以自己收集資料、小組討論等自主學習方式,理解并掌握該,但實際上學生不夠用心,即便通過網絡等渠道獲得相關資料,也不過照搬,不會去理解個中緣由,更別說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了。
2.學習過程中,不善于表達意見。課堂之外,大部分學生表現很活躍,聊一些現象,他們都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和見解,可一到課堂讓他們進行自我展示就變得拘束,甚至逃避。
3.小組協作中,容易推卸責任。原本設計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實際上有小組長反映,組員并不是積極參與進來,甚至即便將任務分配到個人,他們也不會去完成,到最后,小組任務每次總是那么一兩個人完成的,完成得好,沒參與的同組學生仍舊有考核分加,久而久之,不但沒利于合作精神的培養,反爾讓小組成員之間生了罅隙。
正因為這些問題,無法順利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更有甚之,部分課堂活動又回到了教師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針對上述問題,結合本人實際教學經驗,從以下幾點進行教學策略上的改進:
1.引起學生重視。學生觀念中,公共課只不過掙學分罷了,學了不解決實際問題,沒用。為了改變學生這種觀念,讓每個小組開學初進行調研,而后小組商討確定本學期模擬舉辦的一次全校性質大型活動,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細化任務,仔細考察哪些是與《大學語文》課程緊密相關的,最后,學生意識到原來語文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所謂的生命價值,它還提供技術價值、生存價值,能解決一系列實際問題。
2.增強課堂趣味。學生重視起來了,老師就要想方設法增添課堂的趣味,采取新穎靈活的方式方法,激發并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筆者根據當代大學生的興趣點,一面組織競賽式的過關學習游戲,通過搶答、過關等方式,引發學生好學動力,激發他們內在潛能。每此積分或過關越多,不但有利于提升平時成績,筆者還有小獎品鼓勵。學生都渴望在競賽中獲得勝利,而要想獲得勝利,必須課前與課后都要做充足準備。另一方面,把模擬實際生活與工作場景應用于教學。學生能將課堂所學應用于模擬的實際工作過程中,讓課堂延申。
3.進行有效教學設計。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對學情的了解,基本是憑借個人經驗判斷,比較容易忽視學生實際,這樣都教師設置學生參與的活動,要么難度超出學生認知水平,造成他們即便課前做了準備但仍舊懵懂;要么是比較簡單,引發不了學生真正求知欲,這樣都會導致他們再課堂行不能很好開展小組討論,從而進行主動學習。因此筆者在教學進行教學設計前,常常先與學生進行溝通,摸清他們實際學習水平及學習動機,使教學設計更貼近學生實際情況,激發其內心的學習欲望,促使他們成為課堂上的主體。同時注重課后反思,聽取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意見,不斷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做到每堂課都是有效設計。
4.容許學生犯錯誤。學生模擬實際工作,方案制定與實施或多或少都會出一些紕漏。最初,筆者每每發現學生工作出現偏差,就急于指出,做出正確指引,這樣貌似可以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和工作任務。據后來觀察統計,學生還是容易重復犯類似錯誤,并沒有真正掌握技能,因為他們按照教師的指引完成后續工作實際上只是一種模仿,他們自己沒有經過思考,所以并沒有真正理解進而懂得應用。后來,筆者就容許學生犯錯誤,先只在一旁把他們操作過程記錄下來。前面操作上有紕漏或錯誤,就收不到理效果,這樣就會激發學生主動去思考探究問題所在,反思是否正確理解知識點,從而達到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效果。實在解決不了了,老師最后在點評環節再給予正確指引。
[參考文獻]
[1]王國軍,鄭志浩.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學學習與研究,2015年9月.
[2]黃文憲,曾曉泉.“互動參與式”教學法在設計課堂中的應用解析——以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設計方法論》課堂教學為例[J].高教學刊,2015(16).
[3]張廣兵.參與式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新趨向[J].教學與管理,2010(25).
[4]《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很難?做到這4點就不難》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616655718622901&wfr=spider&for=pc
(作者單位:廣東科技學院 基礎部,廣東 東莞 52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