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紅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納洛酮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方式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 各28例。對照組采取常規基礎治療加無創正壓通氣療法,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納洛酮。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及肺功能指標水平。結果 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89.3%高于對照組的64.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患者PaO2(73.4±4.2)mm Hg(1mm Hg=0.133 kPa)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1.5±5.1)mm Hg, PaCO2(42.5±2.6)mm Hg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3.0±4.4)mm Hg,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呼氣峰流量(PEF)、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患者PEF(3.91±0.12)L/s、FEV1(2.71±0.23)L均高于對照組的(2.81±0.11)L/s、(2.05±0.12)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性采取納洛酮聯合無創正壓通氣療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施以治療, 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 在臨床診療中值得推廣借鑒。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納洛酮;無創正壓通氣;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6.05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為一種臨床較常見的多發性呼吸系統性疾病, 是以氣流受限、氣道不完全可逆性阻塞為主要特征的慢性異常氣道炎癥性反應, 屬于全球健康問題之一。其作為一類預防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肺結構的破壞以及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導致。與此同時該疾病又是一種慢性的氣道炎癥性疾病, 中年人群多發。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不斷增加, 國內病發率呈不斷大幅上升態勢, 嚴重損害了患者的工作能力及生活質量, 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 不僅對人類的生命健康具有影響, 還增加了社會的經濟負擔。其病情若進一步發展會導致慢性病如心肺病、呼吸衰竭, 甚至可能發生呼吸功能障礙、低氧血癥、肝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因此, 醫院內此病病情嚴重、治療周期較長、康復階段周期長、并發癥多等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相關直接負面的影響[1, 2]。有相關研究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成為現如今必須著重對待的疾病。患者一旦治療不及時將直接造成死亡。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疾病引發研究者的極大關注。隨著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近年來臨床上搶救時常使用通氣設備對危重患者進行急救, 如無創正壓通氣使用率不斷增多, 尤其在危重病房內收治的多數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患者本身已無法自主性呼吸, 亟需安裝輔助設備與肺部通氣, 搶救過程中無創正壓通氣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3]。因此, 通氣在患者呼吸困難時為一種較為有效的搶救方式, 大幅提高了危重患者的存活率, 在臨床重癥醫學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但其在臨床中的應用也存在局限性。因此, 本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中應用納洛酮聯合無創正壓通氣, 對其臨床效果進行分析觀察, 為臨床有效治療該病提供有效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9月本院收治的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相關資料、病理特征予以確診, 符合該病臨床診斷標準;依從性好;無其他嚴重并發癥。排除標準:精神障礙;無法順暢交流;合并肝腎功能衰竭等嚴重病等。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 各28例。對照組中男20例, 女8例;年齡39~74歲, 平均年齡(57.3±6.1)歲。治療組男18例, 女10例, 年齡36~73歲, 平均年齡(56.5±6.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納入者均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在書面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基礎治療加無創正壓通氣療法。待患者入院后給予對癥治療, 如糖皮質激素抗感染、止咳、化痰治療等, 同時給予適當強心、利尿、解痙平喘藥等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加用無創正壓通氣, 使患者半臥于病床, 采取口鼻面罩方式, 對其行正壓通氣時將初始吸氣末壓力參數設為8 cm H2O(1 cm H2O=0.098 kPa), 通氣過程中再逐步向上調整, 而20 cm H2O為其最大范圍, 呼氣壓力調整為4~6 cm H2O, 備用通氣頻率調整為12次/min, 再將其吸入氧流量調整為3~8 L/min, 治療時間為12 h/d。若存在不良反應需遵醫囑。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納洛酮(浙江金華康恩貝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治療, 首劑負荷量為0.8 mg, 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0 ml中, 靜脈推注;15 min后, 將納洛酮2 mg與50 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稀釋混合后通過微量泵在24 h內持續靜脈泵入, 治療時間48 h。兩組均治療1周。治療過程均對其臨床指標進行觀察, 一旦出現任何異常情況及時進行處理[4-6]。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指標(PaO2、PaCO2)及肺功能指標(PEF、FEV1)水平。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病情改善明顯, 且肺功能恢復良好;有效:治療后患者部分病情被控制且肺功能有所恢復;無效:治療后患者病情均未出現好轉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9.3%,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4.3%, 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PaO2、PaCO2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患者PaO2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PaCO2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PEF、FEV1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治療組患者PEF、FEV1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較復雜的臨床綜合征, 臨床發病率高, 是呼吸科常見類重癥。相關人員已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行深入的研究, 但目前為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機制仍不明確。相關文獻統計表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經成為全球影響前十位的疾病, 而且有明顯的逐年增加的趨勢。有關報道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核心病因為多種共同因素參與所致。該病發病兇險, 因呼吸道或肺部受到一定程度損傷致機體正常生理功能有障礙。呼吸衰竭為較為棘手的一類病, 病情發展給治療帶來巨大挑戰, 同時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會出現氣促、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疲勞、耐力差等臨床癥狀。目前在我國該病患者發病率呈不斷增高態勢, 該病嚴重損害患者的工作能力及生活質量, 甚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7]。因此, 在醫院治療該病周期長、康復期長及并發癥多對其身心健康造成較大負面影響。該病病機為肺毛細血管內血液間氧氣和二氧化碳交換障礙、降低PaO2, 造成嚴重低氧血癥或伴高碳酸血癥等綜合征;以春、秋兩季較為高發。若不及時治療該病可能因呼吸功能障礙、低氧血癥等癥易致呼吸障礙, 甚至發生肝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 輕者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以及各類并病, 嚴重狀態直接會造成死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早期階段可表現為Ⅰ型呼吸衰竭, 隨著病情逐漸加重, 肺功能越來越差, 表現為Ⅱ型呼吸衰竭。一旦因呼吸道感染加重或其他原因可被稱為慢性呼吸衰竭的急性發作, 是我國最常見的慢性呼吸衰竭類型。因此, 對于呼吸衰竭不僅要重視臨床治療, 更需強調干預實施。通氣設備是在病房中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時為最有效的一種搶救方式, 大幅度提高嚴重患者的存活率, 應用在臨床重癥醫學領域廣泛, 搶救危重患者過程中通氣發揮重要作用。另外, 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阿片類受體拮抗劑納洛酮可收縮血管, 有效避免了肺小動脈形成血栓, 提高患者呼吸頻率等, 對其呼吸衰竭等癥有著較高的緩解作用[8]。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PaO2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PaCO2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PEF、FEV1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納洛酮聯合無創正壓通氣療法臨床療效確切, 可以更好地控制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 應積極采取措施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進行及時治療, 納洛酮聯合無創正壓通氣療法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更有助于有效控制并發癥的發生, 使得患者最大程度獲益或降低危害事件的發生, 在臨床中具有一定指導性, 值得臨床進一步的推行。
參考文獻
[1] 潘淼, 劉白絮. 納洛酮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療效.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4(20):5728-5729.
[2] 吳伯華, 曹永勝, 陳搏智. 納洛酮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 海峽藥學, 2018, 30(3):73-74.
[3] 鄧桂勝, 羅勇. 無創正壓通氣聯合納洛酮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發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研究. 海軍醫學雜志, 2016, 37(1):30-31, 46.
[4] 張遂甫, 陳曉平, 陳永生, 等. 無創正壓通氣聯合納洛酮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發呼吸衰竭的耐受性及安全性分析. 醫學研究雜志, 2015, 44(6):151-154.
[5] 張治. 無創正壓通氣聯合鹽酸納洛酮注射液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及其對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6, 24(7):47-50.
[6] 楊新建. 無創正壓通氣、鹽酸納洛酮注射液對于COPD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的影響.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 19(37):196, 201.
[7] 柴玉生. 無創正壓通氣聯合納洛酮治療COPD伴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 醫藥論壇雜志, 2018, 39(9):146-148.
[8] 龐創生. 納洛酮聯合無創正壓通氣法治療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6, 9(1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