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握課堂學習的方向,積極揚長避短,巧用情境教學手段,把學生的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引導學生通過切身的體會來完成知識的積累與思維能力的形成,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目的。巧用生活情境,啟發學生思考習慣。模擬生活場景,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引導合作探究,培養主動學習精神。注重課堂延伸,建構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手段;效率;提高
情境教學是小學階段特別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新型高效教學方法。因為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使得課堂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以一種可親可感可樂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們能夠充分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在模擬甚至是真實的情境中體驗知識與能力的轉換生成,學習的體驗前所未有的真切豐富,學習過程輕松、學習效果良好而受到小學生的歡迎。也正是因為這種課堂教學方式使得教者輕松、學者愉快且效果甚佳的原因得以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大行其道,在小學階段的課堂教學中屢見不鮮。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方法的效果往往會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看來,小學數學會顯得相對抽象、枯燥。這當然和小學生受到思維發展程度的限制,形象思維相對較強而抽象思維較弱的特性有關系。正因為如此,我們小學數學老師更是要注意把握課堂學習的方向,積極揚長避短,通過巧用情境教學手段,把學生的抽象思維巧妙地轉化為形象思維,引導學生通過切身的體會來完成知識的積累與思維能力的形成,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目的。
那么,小學數學課堂如何才能做到巧用情境教學手段,既活躍課堂氣氛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 巧用生活情境,啟發學生思考習慣
從現在使用的小學數學教材來看,我們可以看出教材編排者的良苦用心。為了更好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編者費了不少心思,盡可能地使學習內容情景化、生活化。小學數學教材再也不是之前的平淡乏味,拒人于千里之外。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因為教材面向的是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學生,苛求編者做到面面俱到,兼顧不同群體,很好地體現地方鄉土特色是不現實的。所以說,為了使學習內容能夠更加地親近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加熱愛學習,小學數學老師應該多花時間,考慮教學內容本地化、鄉土化的問題,使得學習內容能夠更具生活化、更加貼近學生,這樣的話,小學生才能真正愛上數學學習,才能更好地在學習中去思考感悟。
對教材內容本地化、鄉土化的過程很能見出一位數學老師教學素養。善于化用教材內容,增加生活氣息、鄉土氣息是最容易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這樣的老師當然也是最受歡迎的。比如說在課前導入的時候,數學老師先拋出一個本地熱點話題,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來解決問題,想必學生會一下子激發起學習探究的興趣來;再比如說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數學老師善于從學生的探究過程延伸開來,拓展到本鄉本土標志事物的數學問題思考中,學生的學習印象會進一步深刻,他們利用學到的數學知識探究身邊數學問題的激情就會得到激發;再比如說在日常的練習與考查時,題目的設置情景具有生活化、鄉土化的特點,學生就會對練習與考查充滿興趣,練習與考查的效果就會更好……總而言之,善于對數學教材進行巧用,使之更具生活化、鄉土化的課堂教學肯定是效果很好的,這樣的數學老師也肯定是很受歡迎的。
二、 模擬生活場景,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有經驗的數學老師都知道,要想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思維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中訓練他們的習得能力。而這些習得能力的獲得,是僅僅依靠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濃厚興趣所不夠的。所以說,小學數學老師要在調動學生參與熱情的基礎上,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組織引導他們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作更高層次的合作探究,不斷訓練提高他們的數學習得能力。而要想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熱情,訓練提高學生的數學習得能力,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在課堂上更多地模擬生活場景,積極創造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做到心眼合一、心手合一、手眼結合,在具體可感的操練中主動獲得知識的理解與體會。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截然不同的兩種課堂:一種是學生安靜地坐在課堂里聽教師講解,看教師演練,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進行鞏固訓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顯得有序高效;另外一種是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看客”,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真正的“主人”。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采用的是合作探究的方式,課堂氣氛顯得雜亂、熱烈。兩種課堂學習模式呈現的是截然不同的學習氛圍,教學效果又會有什么不同呢?以《人民幣的認識》教學為例:如果學生僅僅是聽教師的講解分析,在筆記本上做加減運算的話,學習效果會好到哪里去呢?反過來,如果數學教師是設置了商店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進行人民幣使用的反復操練的話,教學的效果肯定會好得多。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出現這樣的教學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只要是真正領會了課程改革理念的教師都會明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學生是不是積極主動地求知,他們又是不是調動了多種感官的參與。
三、 引導合作探究,培養主動學習精神
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其實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學生才容易對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并由此激發出積極的學習情感。正因為如此,我們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創設相宜教學情境,巧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適好他們的心理,使他們的學習情感能夠始終保持積極昂揚的態勢,為他們的高效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合作探究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如何保證學生在這個環節的學習情感積極向上,使得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克服困難,順利地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難,獲得他們原有學習基礎上的長進是很重要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使是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環節,數學教師也是很有必要設計學生合作探究的情境的。以教學幾何圖形為例。我們都知道,對于小學生來說,幾何圖形是比較抽象的。如果我們數學老師僅僅通過對黑板上的平面圖形的分析講解就想完成學生對圖形形狀、特征理解的教學目標是不現實的。較好的辦法應該是在學生課堂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交給他們相應平面圖形的實物,組織引導他們通過合作探究去觀察、體會圖形的形狀、特征。尤其是在設置相應的情境任務的時候,學生才更會覺得合作探究的必要性。這樣的話,學生就會在內驅力的推動之下,努力地通過動手操作、相互質疑、相互啟發的方式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以教學《圓的面積》章節知識為例。如果由我們數學老師先給出圓的面積公式,然后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下公式,通過大量的練習來強化學生對公式的理解運用的話,相信學生是不會對這樣的教學過程產生興趣,學習效果也是不會好到哪里去的。而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巧妙設置學習情境,通過情境給學生一些有趣的任務壓力的話,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具體的做法可以是這樣的:我們假設一頭牛一天要吃10斤的草,如果我們用一條長7米的繩子把牛拴在草地中央,而一平方草地可產草5斤,那么幾天后牛的主人就要給牛換位置,以免牛因為吃不到草而餓死?因為情境的設置關乎牛的生死,小學生的探究興趣就會被很好地調動起來,因此也就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合作探究中來了。而因為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他們的學習效果自然也就會不錯了。
四、 注重課堂延伸,建構數學思維能力
有經驗的數學老師都知道,一堂課40分鐘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們寄希望于課堂的有限時間使學生具備高超的數學思維能力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樣的有限教學時間能夠教給學生的只能是學習的基本方法與思路,我們還需要學生運用這樣的方法與思路去解決更多的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培養起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以擴大他們數學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所以說,數學老師要建立起以數學課堂為起點,引導他們通過課堂內外的延伸,做好數學學習的拓展,以建構他們的數學能力,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
當然了,有的數學老師也會這樣認為:我們也積極做到課堂延伸了呀,你沒看見我們布置了那么多的課外作業嗎?我們這樣認為:單純的課外練習與有效的課堂延伸還是有區別的。其二者最本質的差別就在于大量的課外練習不過是對課堂學習內容的簡單重復,還不能算是有效的課堂學習的延伸。而真正的課堂學習延伸就不一樣了,有效的延伸是建立在課堂學習基礎上的鞏固與提高,那是需要從課堂學習起點上的提升,是要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全新問題的能力,甚至是總結發現更簡便、更有效思路方法的。
可能有的老師會這樣認為,學生能夠完成課堂學習的目標就很不錯了,要求他們立足課堂學習,去做到對課堂的有效延伸是很難的,因為這畢竟要學生付出很多的時間精力,學生們愿意去吃這樣的“苦頭”嗎?所以說,正是因為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數學老師更要注意學生課后延伸學習情境的創設,盡可能保持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有效進行課堂延伸。具體的教學操作上,我們數學老師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后,就可以根據學生課堂學習中的生成問題或是課堂中還來不及完成的疑難問題,據此創設相應教學情境,通過誘導他們的好奇心或是好勝心理來引導他們去探究,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樣的話,學生就會對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耿耿于懷,激發起他們攻堅克難的氣概,最終很好地完成課外延伸學習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黃旗云.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意義與策略[J].數學教育,2015.
[2]應姍姍.數學思維能力培養下有效教學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3]吳蓉.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教學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讀天下,2018.
[4]佘福全.探析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設與運用[J].新課程導學,2018.
作者簡介:黃志信,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第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