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偉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所積淀的優秀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結晶。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大步走進大學校園,對于厘清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等問題,具有深遠的意義,對于塑造大學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傳統道德文化;高等教育;道德教育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理工大學前校長楊叔子曾說過:“沒有先進科學,沒有現代技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是落后,就是衰弱,一打就垮,永遠受制于人,痛苦受人宰割;然而,沒有優秀民族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會空虛,就會異化,就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自愿受人宰割。”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源遠流長,內涵深刻,意存高遠,是我們中華民族歷代生息繁衍積淀成的具有相對穩定的價值取向、共同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等精神成果的總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優秀傳統道德文化,是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回應大學“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問題的有效措施,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實踐性,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學的使命所在
《禮記·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首先彰明了人類與生具有靈明的德,使之自覺,然后幫助其他人祛除污染心靈的東西,使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進。但當前的實際情況卻是基本的“明德”反而成了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最大問題,遑論止于至善!大學的使命從未孤單,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知識經濟社會再到信息經濟社會,人們總是把期待的目光聚集于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大學的五大功能。每一個功能都對應著大學的一次“歷劫”。但是,培養人才始終是大學的根本問題,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始終是大學的使命所在。
伴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德育也始終離不開人們的視線。關于德育的理念、模式、方法、途徑更是見仁見智,但好像從來沒有一種能夠“好,就按這個來”的制式解決道德教育的問題。德育是真正關乎“人的教育”的教育,人是變化發展中的人,所以要求德育也要變化發展,那么德育所不能夠解決的問題和不能夠高瞻遠矚的問題就成為擺在教育面前最大的問題。從宏觀層面來看,德育并非只是教育的任務或者使命,既然關乎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那就是全社會和全人類普遍需要關注的問題;從微觀上說,德育更是一個從家庭教育、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社會教育的終身教育過程,并不能單一地落在大學這個階段。
從客觀角度來看,如果大學教育是一個倚重知識技術的傳授而相對忽視了人性、德行教育的左支右絀的教育,那么,后果就直接導致了人類的再一次荒蠻——德行的荒蠻——成為有知識無道德的野蠻人。德國現代大學之父洪堡認為:大學應兼有兩項任務,一個就是對純粹科學的追求,另一個是提倡個性與德行的修養。大學是客觀的學問和主觀的教養的結合體。在對人的認識上,洪堡認為人本能地要求發展自己的天性,追求和諧完善的人格,這就需要借助某種東西來發展自己的天性、理智,需要在與他人的交往和協作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修養是一種道德和人格上的境界,是個性全面發展的結果,它們與專門的能力和技能無關。唯有探求純科學才能使人達到修養,科學探求天然地適宜于修養的進行,大學在探索科學的過程中便可實現其“道德修養”的目標。但現實不容樂觀,大學傳授知識,進行科學研究,并沒有如洪堡設想的那樣讓學生“由科學達致修養”,大學科學研究并沒有認清自己的全部分量,沒有充分發掘自身的力量。由科學到科學,由知識到知識,大學好似成了知識訓練的場所;由大學走向社會的人,也大多只是機械式、工具式地重復著自己的工作,并不過多地思考這些背后的意義和人之為人的根本價值。有的甚至更糟糕,為了某種目的不擇手段,危害社會,有的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反而對社會的危害更大;學習技術的人也在工廠變為操控機器的工具,成了掌握科學知識、擁有技術的野蠻人。
傳統道德教育的一股清流
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教育,是德育界的一股清流。“清流”,漢語詞匯,在古代喻指德行高潔負有名望的士大夫;在清朝時,也指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的名稱。但現在的“清流”,是指當下復雜的網絡環境中,有的事物就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不與雷同的現象同流合污,指贊美某件事、某個人有種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
中華民族具有獨特的道德教育傳統,這是中華文化具有德行特征的具體表現。首先必須澄清,德育要解決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知與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問題;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人應該怎樣生活才有意義的問題。所以,勢必涉及“什么樣的德育內容、途徑和方法最有效”的問題。德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但據其發生發展的規律來看,實踐的德育最有效。“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實踐的德育分為直接的德育實踐和間接的德育實踐——前者是個體親身感知德育過程和參與德育活動獲得的德育認知;后者就是根據前人總結的德育經驗和德育理論或者德育傳統的指導進行德育活動,也就是德育文化育人樹人的德育實踐活動。因為我們所能感知的德育實踐活動,并不足以應對和處理當前的德育發生的環境,所以德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傳統的德育文化和教育傳統來進行。
尤其在我國,道德教育的傳統歷史悠久,自古關注的都是以倫理治天下。《學記》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當時的教學主要側重于教育,有所謂“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長期的優秀道德文化的積累,是大、中、小學包括家庭教育的寶庫,毫不夸張地說,這由來已久的傳統道德文化的德育傳統,已成為所有中國人共同的社會心理特征,有著高度的民族認同和民族認知。
傳統道德文化育人樹人有其深厚的民族心理特征,更有其他德育方式沒有的獨特優勢,技術性的、工具性的、灌輸性的大學道德教育方法可能在短時間內起到作用,但這種“快餐式”的道德教育方式遠不如傳統道德文化的“潤物細無聲”的熏陶來得實在,對人的影響也愈加扎實。
傳統道德文化走進大學
掄起膀子,邁開步子,讓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大步走進大學校園,實現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浸潤,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作用。發揮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必須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遵循道德教育的規律,以學生為中心,拓寬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打造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育人與主陣地化人相結合。
主渠道:加快大學“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課程建設進程 加強道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趨勢。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浸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優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思常新,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課程,推進人文素質教育和道德教育,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是課程改革的要求。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是古代道德文明的精華,也是現代學校德育課程建設的豐厚底蘊。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可以有效地增強現代德育的實效性。大學道德教育作為一種道德承遞現象,它本身的內容是繼承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由于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的影響,我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注重正面的、直接的、正規的教育。我國的學校主要通過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校園文化建設、校風影響、教師的影響、學校制度管理教育、開展心理咨詢指導、參加黨團和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等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華優秀道德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我國臺灣有學者說:“斬斷傳統的現代化是一條通往斷崖的絕路。”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重視人倫道德和做人的修養,重視理想信念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于大學德育目標和內容的確立具有深遠的借鑒和繼承意義。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應該推進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增強大學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主陣地:發揮“第二課堂”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有史以來,尤其注重歷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黨史教育等一系列的培養合格健全與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節,要圍繞學生、關注學生、服務學生,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遵循教書育人的規律,指出大學的根本目的在培養人。“立德樹人”關鍵在立什么樣的德,樹什么樣的人;重點在如何立,如何樹。2014年至2016年,武漢大學沈壯海教授連續3年對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顯示: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產生影響的因素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占比重低于包括社團活動、黨團活動、社會實踐等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重視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在內容和形式上開展能夠貼近豐富大學生日常生活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進而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進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是不是會有更好的效果呢?這些做法值得一試,因為文化的熏陶是基礎性的、長久性的熏陶,是生長在骨子里、刻印在靈魂里的教育,并非“畢其功于一役”和“水過地皮濕”的短期性教育。
結束語
當今的大學道德教育,不妨摒棄以往“蜻蜓點水”式的德育方法。改變觀念,認清大學德育的全部根本主旨,讓大學真正走內涵式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真正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以學生成長和發展為根本,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完人為目標,以培養個性完善、理想信念堅定的合格的健康的人為目標,將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引進大學校園,開展以“道德講堂”講學和傳播道德文化為主的周期講學活動,將中華傳統道德文化融入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以及教學的各個環節和領域,大力營造以弘揚主旋律為基調的氛圍,弘揚和學習中華傳統道德文化,讓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在大學教育中具體化,引導學生內化于心,外顯于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1).
[2]陳洪捷.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97-198.
[3]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M].王承緒,徐輝,等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