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黎燕 王蓉蓉 劉志果 劉紅坤
摘要:文章以河北省保定市氣象局為例,分析了氣象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介紹了保定生態氣象綜合觀測站網布局現狀,為進一步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和水平,積極開展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生態文明;綜合觀測;站網布局;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S1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215042
收稿日期:2019-12-30
作者簡介:顧黎燕(1973-),女,本科,副高。研究方向:綜合氣象探測。
引言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1-6]。為更好地支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在氣象部門落實,中國氣象局先后出臺了《“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規劃》、《中國氣象局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工作的意見》等文件,指出氣象部門在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將進一步利用氣象科技、業務、服務優勢,發展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氣象業務,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功能,提升氣候資源開發的保障服務能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充分發揮氣象工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前瞻性、保障性作用[7-9]。加強氣象綜合觀測、監測和人工影響天氣等能力的建設,發展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氣象業務是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是支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在氣象部門落實、落地的重要抓手。為了進一步理順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的發展思路與工作目標,更好地推進此項工作開展,本文以河北省保定氣象局為例,分析了氣象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介紹了保定生態氣象綜合觀測站網布局,列舉了保定氣象保障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方案措施,為氣象部門服務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更好地履職盡責提供參考借鑒。
1 氣象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而提出的,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宗旨,是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的必然選擇,也是對資源環境生態約束的必然選擇[10]。氣候是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的活躍因素,是自然生態系統狀況的綜合反映,科學認識氣候,主動適應氣候,合理利用氣候,努力保護氣候,不斷提升對氣候規律的認知水平和把握能力,科學有效防御氣象災害,趨利避害、適應和順應氣候規律,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氣象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公共氣象服務融入生態文明建設,氣象防災減災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環境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文化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氣象機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基礎性科技保障作用。
2 氣象綜合觀測站網布局
2.1 氣象監測網絡日趨完善,實現自動化
自動化氣象監測網是氣象工作的“根基”。近年來,保定市調整優化氣象觀測站網布局,升級改造區域氣象觀測網,基本實現了氣象監測網全覆蓋和監測系統數字化,綜合氣象探測能力顯著提升。
2.1.1 國家站自動化水平顯著提升
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自動站19個,其中1個國家基本氣象站、18個國家氣象觀測站,全部為新型自動站。全市共有稱重式降水19套,能見度儀19套,自動日照計19套,降水現象儀19套,全市實現了常規氣象要素、固態降水、能見度自動觀測、自動日照計自動觀測全覆蓋。
2.1.2 區域氣象觀測站鄉鎮全覆蓋
各級區域氣象觀測站347套,實現了鄉鎮全覆蓋。其中國家地面天氣站35套,國家局考核區域氣象觀測站124套,非國家局考核區域氣象觀測站188套。
2.1.3 其他觀測設備
省農田小氣候站10套,土壤水分自動觀測站23套,實現了全市土壤水分自動觀測的全覆蓋。酸雨觀測站1個,GNSS/MET水汽站14個,風廓線雷達1部,氣溶膠質量濃度觀測系統1套,反應性氣體觀測儀1套,超聲波風脈動儀1套,微波輻射計1部。
氣象監測點涵蓋了常規氣象要素,以及環境、現代農業、生態等領域,既有對相關要素的水平監測,也有垂直監測。
2.2 氣象網絡技術支撐能力大大提高,實現信息化
信息化是現在各行各業的基礎,也是氣象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近幾年,保定市、縣兩級對局域網進行優化升級,氣象信息傳輸與處理能力顯著增強。
2.2.1 升級改造市級網絡
2016年,保定市氣象局完成了局域網絡優化升級改造,建成3層結構的市級局域網絡1個、2層結構的縣級局域網絡18個,網絡主干達到千兆能力。保定市氣象局全面升級網絡系統,對市級局域網絡進行拓撲結構調整、功能區重新規劃、規范網絡布線、增加安全設備,提高了網絡訪問速度,增強了數據安全。建成了基于核心節點的星型分層拓撲架構,易于擴展和維護;各功能區劃分清晰,實現了模塊化,易于故障定位和排查;在IP地址規劃上既滿足需求又適當超前;機房內部走線規范,機柜功能劃分合理。
2.2.2 優化縣級網絡
在升級改造市級網絡基礎上,對縣局網絡進行優化。各縣局重做了綜合布線,增加配置了網絡防火墻、網絡行為管理器、核心交換機、接入交換機,并對網絡參數進行了調整;實現了業務網與Internet網的隔離,提升了網絡安全性,市、縣兩級氣象局域網內均實現了千兆傳輸,氣象信息傳輸與處理能力顯著增強。
2.2.3 市、縣廣域網改造
2017年進行了廣域網網絡改造,對省—市—縣的線路性質進行了升級,增加了寬帶,在原有聯通專線和3G傳輸的基礎上,新增了移動專線,目前縣—市、縣—省、市—省各有2條線路,一條有故障可實時切換到另一線路上,確保氣象監測數據傳輸更加穩定,氣象預報服務產品傳輸更加及時,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更加快捷。此外,保定市氣象局還整合統一了數據環境支撐,完成了《保定市氣象災害應急指揮平臺》等5個自行研發平臺接入省級集約化數據環境的工作。
3 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途徑[11-13]
3.1 做好農業氣象服務,保障夏收夏種順利進行
針對冬春季節的大風、降溫、雨雪等天氣過程,盡量提前制作服務材料,盡早通過傳真、郵件、短信、市局外網、信息共享平臺等多種渠道開展決策服務和公眾服務,得到服務對象的肯定和好評。密切關注“三夏”生產氣象服務,針對大風、短時強降水和干熱風等天氣,提前進行短信、微信等快捷有效的預報預警服務。根據“三夏”生產進度滾動制作《“三夏”氣象服務專報》多渠道發布相關部門和部分農戶,截至目前共制作農業氣象決策服務和公眾服務材料50余期,發布為農服務短信8000余條次,田間考察和實地調研4次。
3.2 有序推進林果氣象服務
針對大風、降溫、寒潮、蘋果花期預報、高溫等天氣及時開展預報預警服務18次,制作蘋果氣象服務專題3期。開展橫向協作機制,加強與省內其它特色農業分中心的合作,協同開展基礎信息調查。繼續開展蘋果物候觀測,依據產業種植分布及觀測質量微調觀測點,在全省范圍內選定承德、秦皇島、保定、邢臺等市9個有代表性的果園做物候觀測點,為建立完善特色農業氣象指標體系和技術研究奠定基礎。編輯完成《林果氣象服務用戶實用手冊》,以期對種植戶有效利用天氣預報預警信息指導生產及公眾防范氣象災害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林果生產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3.3 扎實推進旅游氣象服務
修訂完善旅游氣象服務周年方案,調整旅游氣象服務關鍵期,完善服務要點,補充不利氣象條件及應對措施。著力開展旅游氣象指數預報技術方法研究,在觀測資料擴充的基礎上,及時訂正包括雄安新區荷花大觀園在內的旅游景區預報指標及旅游類氣象指數預報指標。提升旅游氣象服務能力,力爭深度融入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有效提升旅游公共信息發布能力,提高旅游氣象服務的實效性。推進旅游氣象服務示范區建設,嘗試性開展旅游延伸氣象服務、景區旅游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安全應急氣象服務等。衡量氣候資源綜合稟賦,依托全市區域特色氣象服務工作的開展,做好氣候品牌宣傳。
3.4 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和防雹工程
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是氣象防災減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科學的火箭人工增雨作業有力地開發了空中水資源,增加了有效降水,在農業生產、緩解局地水資源短缺、補充地下水、改善生態環境和重大活動保障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年來,保定市氣象局和中部戰區空軍參謀部、易縣機場飛行管制室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全市有高炮作業點28個,火箭作業點28個,遙控碘化銀地基煙爐17個,其中全自動式高炮18門、火箭5部、煙爐17個,作業裝備的自動化率處于全省前列。自2010年以來,全市作業1200點次,發射各類增雨高炮炮彈13000發,火箭彈近1800枚,燃放煙條2300根。特別是最近5a在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空域條件下實現了作業量的最大化,累計開展人工增雨防雹作業900余次,估算增加降水量6.5億,在防災減災、糧食增產、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保定市氣象局在人影工作中不斷加強科學管理,出臺了多項措施及各項規章制度,全方位保障作業安全。人影指揮中心在不斷改善硬件環境的同時,科研工作在全省也處于領先地位,科研力量比較雄厚,先后開發了市縣級人影指揮系統、空域申請系統、人影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在市、縣兩級投入業務應用,大大提高了人影作業的科學性和空域申請批復的效率。
4 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的重大任務,因地制宜地打造布局科學、技術先進、功能完善、質量穩定、效益顯著、管理高效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結合河北保定實際,通過介紹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站網布局以及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途徑,進一步表明加強氣象綜合觀測能力建設,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自動化的立體綜合監測體系,是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前提,發展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氣象業務,充分發揮氣象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保障作用,為生態保護和修復提供科學依據,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氣象智慧。
參考文獻
[1] 俞可平.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4):4-5.
[2] 王治河.中國和諧主義與后現代生態文明的建構[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6):46-50.
[3] 陳壽朋.淺析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N].人民日報,2008-01-08.
[4] 陳學明.生態文明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5] 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35(1):2-13.
[6] 陳懷亮.國內外生態氣象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氣象與環境科學,2008,31(1):75-79.
[7] 陳鵬飛,朱玉潔,周勇,等.淺析新形勢下我國生態氣象發展[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8(3):145-148.
[8] 馬凱.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J].求是,2013(9):3-9.
[9] 陳小雷,趙鐵松.氣象災害風險轉移模式探討[J].時代金融,2015(29):282-283.
[10] 王云.氣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6(4):88-92.
[11] 陳健,胡正華,丁枝秀.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與實現途徑探討[J].江蘇科技信息,2018(2):33-35.
[12] 薛根元.建立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氣象與減災研究,2014,37(4):1-6.
[13] 周玉蘭,龍曉證,張曉輝.氣象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措施研究[J].農業氣象,2018(22):42-43.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