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宏
摘要:精準扶貧是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重點問題,對貧困地區展開精準扶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前提。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技術得到快速的更新和發展。在“互聯網+”背景下,借助先進的網絡技術,創新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機制。現主要分析了陜西省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對社會安撫整合機制的創新;進一步完善扶貧人才的培養機制;加強對扶貧資金管理機制的創新等解決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貧困地區;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592.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2-0043-02
一、概述
現階段,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日益加快。根據對“互聯網+”背景下精準扶貧的分析,可明確其主要是將互聯網創新的成果,與精準扶貧相關內容有效結合。由此,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和價值,以提高扶貧的精準性。[1]從某種角度而言,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能夠幫助扶貧工作人員快速獲得被扶貧人員相關數據信息,且在短時間內實現對扶貧動態的監測。通過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扶貧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將從表面上看似毫無關系的互聯網和扶貧連接起來,促使各種扶貧資源得到有效的整合,提高扶貧的效率。在信息化時代下,將互聯網與扶貧加以整合,是精準扶貧的必然之路。[2]同時,也能夠及時發現精準扶貧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從合理的層面上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實現對精準扶貧機制的創新,提高精準扶貧水平。
二、問題分析
(一)貧困戶缺乏對精準扶貧的認識
研究過程中,主要以陜西省農村貧困地區為主,對其“互聯網+”背景下精準扶貧的問題展開分析。通過分析發現,陜西省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過程中,普遍存在陜西省農村貧困戶缺乏對精準扶貧的認識。精準扶貧的基礎,是精準識別問題。在精準識別時,重點是識別出貧困線以下的貧困戶,避免因未真正扶貧而造成扶貧資源的浪費。[3]針對識別出來的貧困戶,要由村里的扶貧工作人員建檔立卡。不過,在信息閉塞的影響下,陜西省農村部分貧困戶缺乏對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了解和掌握,未聽說過建檔立卡。也有部分貧困戶雖然聽說過精準扶貧政策,但對該政策的認識僅停留在國家政策上,認為自身與該政策的關聯性不大。在上述兩種情況的影響下,陜西省農村貧困戶對精準扶貧秉持消極性態度,并不愿意參與到精準扶貧中,致使精準扶貧效率不高。
(二)扶貧人員素質偏低
在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過程中,扶貧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互聯網+”背景下,為進一步提高精準扶貧水平,通常需要加強對各種互聯網手段的利用。精準扶貧期間,各級政府部門或是企業等,均要積極參與其中,且要具備一定的信息化手段運用能力。就現階段陜西省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現狀而言,該地區扶貧中的扶貧人員素質存在偏低的現象。[4]部分扶貧人員有自己的單位和工作,臨時被分配做精準扶貧工作,而所調派的人因各自為政,無法實現對資源的合理配置。此外,部分扶貧人員在下派前通常會承諾記功或是獎勵,但因考核標準不一致,未下發紙質條文,使扶貧人員在扶貧工作中無法全身心的投入。最終,導致陜西省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出現問題,精準扶貧效率低下。
(三)扶貧資金相對單一
根據對陜西省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現狀的分析,發現該地區扶貧資金相對單一。對于多數貧困地區而言,地方財政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均存在相對困難的現象。因而,精準扶貧的資金,多源于國家財政的專項扶貧資金。[5]雖然我國中央給出的扶貧資金數目較大,但因我國地大物博,貧困地區偏多,導致扶貧資金在層層下放、分散下放的方式下,到達貧困戶手中的貧困資金所剩無幾。以國家財政為主的專項扶貧資金,是陜西省農村貧困地區扶貧資金相對單一的重要原因。此種現象,致使較多扶貧項目均無法有效實施,成為擺設,流于形式,導致精準扶貧的目的無法完成,影響精準扶貧的開展。
三、解決措施
(一)加強對社會安撫整合機制的創新
針對當前“互聯網+”背景下,陜西省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問題,應充分加強對社會安撫整合機制的創新。一方面,完善貧困戶受益安撫機制。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構建山西省村鎮、鄉鎮專門扶貧網站,在網站中積極宣傳關于國家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及政府針對精準扶貧所開展的具體措施,使貧困戶充分相信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公正性。同時,陜西省貧困地區相關政府可以開通微博賬號、微信賬號,使人們能夠通過微博或是微信等方式,及時了解精準扶貧相關信息。及時咨詢對精準扶貧不理解、不明確的問題,使貧困戶能夠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得到安撫。另一方面,完善扶貧項目保險機制。[6]陜西省農村貧困地區相關政府,可以對扶貧項目配對相應的技術專業人員,在精準扶貧項目開展中,積極給予貧困戶相應的幫助。此外,幫助貧困戶適當的承擔精準扶貧項目運作的風險,比如為扶貧項目購買保險,降低貧困戶的生產風險。通過對扶貧項目保險機制的完善,充分消除陜西省農村貧困地區貧困戶的疑慮,從而激發廣大貧困戶對脫貧的熱情。
(二)進一步完善扶貧人才的培養機制
在精準扶貧機制創新過程中,扶貧人才培養機制的完善,尤為必要。其一,完善扶貧人才技術知識的共享機制。目前,精準扶貧政策下,對于互聯網應用的要求日益升高。[7]在新的形勢下,開展精準扶貧項目時要對扶貧人員、貧困戶等展開免費的教育培訓,提高其對互聯網的應用水平。同時,在互聯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中,可通過對互聯網網絡教育的開展,重點開發陜西省農村貧困戶教育應用平臺,培養扶貧開發人才。其二,構建專門的扶貧人才考核激勵機制。陜西省農村地區相關政府,可建立專門的統一扶貧機構,可將此種扶貧機構設置在縣級單位,有專門的公務員、事業編制崗位,從而吸引廣大扶貧人才就業。
(三)加強對扶貧資金管理機制的創新
扶貧資金對于精準扶貧的效率具有重要影響。在“互聯網+”背景下,山西省農村貧困地區在精準扶貧過程中,要加強對扶貧資金管理機制的創新。一方面是創新扶貧融資機制。利用互聯網的創新成果,吸引大量社會資金,通過將傳統金融方式與互聯網金融方式相融合,實現線上與線下的共同發展。在互聯網的應用下,能夠充分提高資金渠道的籌資水平,為陜西省農村貧困戶與線下金融機構的結合,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是創新扶貧資金管理系統機制。加強對精準扶貧軟件平臺的創新與完善,解決陜西省農村貧困地區扶貧資金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現象。
四、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中,對貧困地區實施精準扶貧,能夠為貧困地區貧困戶謀取福利,同時也能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在對貧困地區精準扶貧過程中,需要借助多種手段和措施,進一步完成對精準扶貧機制的創新,提高精準扶貧機制的科學性。針對當前陜西省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現狀,在“互聯網+”背景下,從貧困戶缺乏對精準扶貧的認識、扶貧人員素質偏低、扶貧資金相對單一等方面,對陜西省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問題加以分析。此外,從創新社會整合機制、完善扶貧人才培養機制、創新資金管理機制等方面,進一步研究陜西省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問題的解決措施,為日后提高精準扶貧機制在農村貧困地區的應用水平,提供建議。
參考文獻:
[1] 肖立新,馬愛芝,王學光.冀西北深度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問題研究[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8(12):84-85.
[2] 謝曾曾.“互聯網+”環境下鄉村旅游推動精準脫貧路徑研究[J].新疆農業科技,2019(1):47-49.
[3] 倫墨華,馬敬元,郭賀彬.“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精準扶貧模式創新[J].農村金融研究,2019(2):62-63.
[4] 朱海波,熊 雪,孔祥臣.“互聯網+電商”促進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探索、成效與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17(8):13-18.
[5] 杜懿璇,張 敏,肖紫云.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旅游推動精準脫貧問題研究[J].中國地市報人,2017(9):30-33.
[6] 周平尚,陳文芹.移動電商平臺促進永州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9):55-56.
[7] 任曉翠.“互聯網+精準扶貧”視角下的高校扶貧對策研究——以柞水縣為例[J].今日財富,2019(5):19-19.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