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斯瑩
摘要: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已經從機構數量到產品類型均表現出了穩步增長態勢,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村地區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但是隨著農村普惠金融的不斷深入發展,農村經濟環境、金融機構和政府參與等制約因素也在限制著農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從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入手,分析了農村普惠金融在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進而結合國內外先進的發展經驗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2-0108-02
一、農村普惠金融概述
普惠,顧名思義就是包容的意思,也有匯集之意。從金融領域來說,這一概念實則是一種服務理念,無論服務對象處于社會哪個層次,均可以享有平等的權利。換言之,大型投資者不再是獲得普惠金融服務的專屬群體,普通大眾同樣可以適用。在金融領域中的高端服務也適用于普通大眾,無論富有還是貧窮都可以享受服務帶來的便捷。我國針對偏遠地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不斷出臺宏觀政策,給予特定區域傾斜性扶持,特別是對于這些地區的小微企業和農民。2017年,國務院制定出臺了農業農村范圍推動供給側改革的相關實施意見,其中在金融改革層面針對農村地區提出應當推出傾斜性政策,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可以在融資的過程中,支付較低的融資成本,便可獲得相應的金融服務。當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針對農村市場中的實體經濟發展提出了有關“三農”方面的服務政策。
二、農村普惠金融現狀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無論我國在哪個領域實施改革,通常是以試點方式積累經驗,之后再向全國領域推廣。在普惠金融這一服務理念推廣期間,我國也同樣采取了試點方式。2015年,寧波、宜君、青海三個地區開始推廣金融普惠政策,之后國家確定蘭考為首個實驗區。我國的經濟正在不斷發展,隨之而來的金融市場也呈現不斷攀升的發展態勢。在這樣的環境下,金融機構開始向農村拓展市場。此時,我國的農村市場中金融體系開始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農村合作社成為主力軍,而農村的民間的金融機構也是在這個時期出現。
需要關注的是,在金融領域的農村市場中,需求方和供給方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沖突。需求方在農村市場中包含著大量的貧困人口,這部分人群資金匱乏,如果通過傳統機構借款無法達到其放款要求,因此這部分人群信用等級較低。長此以往只會使農村貧困人口更加貧困,要想使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推廣開來,貧困人口的存在成為其無法快速拓展農村市場的瓶頸性問題。
三、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基礎建設不完善
科技進步帶來了互聯網的普及,我國的通訊手段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現快速發展,農村市場也開始出現線上支付手段。但是對于偏遠地區和相對貧困地區來說,他們尚未建立健全的互聯網終端,支付系統也無法在這部分地區得到推廣。出現這一局面的成因有很多,比如設備不足,后期維護差,利用支付系統的渠道較少等。這樣就極大地影響了資金的流動性,金融領域的需求在這部分地區也無法得到滿足,信用評價及信息系統也不能及時形成。在信用資料層面,部分地區農民和貧困人口尚未建立相關信息,如果出現違約行為,也未能建立完善的機制。一旦這些地區的農民在貸款的過程中出現違約,他們所需承擔的違約成本非常低。在農村的金融市場中,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農民面對金融市場所獲取的信息明顯不對稱,很多信息的獲取缺乏時效性。對于農村經濟市場發展來說,無形當中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二)農民金融知識缺乏
我國相當一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低,金融方面的知識更加匱乏。在農村市場很多貸款問題常常伴有逆向選擇的情況。特別是正規金融機構在推廣普惠金融等相關政策時,農民可以通過政策獲取一定的補貼。但這種補貼卻提高了道德風險,部分農民甚至選擇不還款,極個別農民甚至會采取多種不正當的方式騙取補貼。與此同時,作為金融機構而言,普惠金融具有收益不穩定的特性,很多農民通過金融機構獲取貸款后,大多會從事畜牧養殖或農業種植,這些領域會受到市場和天氣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收益的穩定性較差。此時通過貸款,從事這些領域的農民,其收入無法保證,特別是當收益虧損時,他們更無力償還貸款。與此同時,在針對特色農業方面尚未出臺扶持政策,金融機構也無法參照這些政策控制農民的風險。因此,當前面對農村市場,普惠金融擁有的產品稀少,種類有限。農村在儲蓄的過程中,存款與信貸是完全獨立的。上述問題,也成為農村市場無法快速發展普惠金融的主要因素。
(三)金融法律法規不完善
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農村市場中,尚未建立普惠金融方面健全的法律法規。對于較為大型的傳統金融機構而言,有專門針對這一群體制定的法律法規。但是專門針對農村市場的金融發展,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更無專門的法律法規用于規范該領域金融市場的發展。要想使農村市場得到快速健康的發展,勢必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規用于維持整個市場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在金融領域抵押擔保是常見的內容,這部分內容在執行的過程中,亟需健全的法律法規用于滿足農村市場的發展需求。現階段,農村市場已經有別于過去,其金融普惠的發展逐步向復雜的方向發展,此時的產品及服務也呈現較快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多的輔助機構出現在農村市場,他們主要用于維護農村金融市場實現規范的創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市場有關抵押擔保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機制,這便導致該領域存在突出的問題。農村要想健康地發展金融市場,離不開健全的監管機制,沒有法律法規的約束,勢必會給農村市場發展金融服務方面帶來一定的阻礙。
四、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一)擴大普惠金融服務網點覆蓋面
首先,從宏觀層面講,離不開政策性的引導機制。此時針對偏遠或貧困地區,相關政府可以通過財政給予一定的扶持,幫助當地完善基礎設施,這就給農民提供了優越的環境,用于享受金融領域的線上服務。還可以通過相應的補貼政策,幫助農村建立更健全的移動設備,為農村市場今后的發展奠定硬件基礎,還可以根據不同地域因地制宜,讓不同地區能夠發揮自身優勢。其次,從中觀層面講,出臺相應的扶持性策略。可以融合相同領域的服務內容,形成工作合力,助推整個金融行業實現電子服務。在可控風險的狀態下,通過委托代理的方式,為尚未出現金融服務點的地區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再次,在微觀層面上講,應當制定操作性強的策略。作為銀行來說,可以根據不同地域金融需求的使用頻次,按照不同地域配備現場服務,這部分內容在金融服務中屬于低端需求。還可以通過接送、上門服務等方式滿足金融服務中的高端需求。在建設物理網點時,可以結合經濟及社會效益不斷優化網點的建設。根據普惠金融服務的具體需求,提升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進而提升整體服務水平。
(二)加強國民金融知識教育
要想普及金融知識,需要建立完善的傳播體系,應當組建領導機構用于開展普及教學,從領導層開始規劃普及知識的規劃,逐步逐級向下傳播,通過設立機構的方式確定教學重點及內容。領導機構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好監督者的角色。與此同時,在普及知識時,要注重地域差距,根據不同的基礎普及不同深度的知識,有針對性、差異化地開展普及知識工作,這樣一來可以節約資源,滿足不同農民的需求,實現知識的快速傳播。
(三)政府參與普惠金融并加強監管
在普惠金融過程中,市場會存在眾多缺陷,此時金融資源的配置無法保證其有效性,有時會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政府部門的一項重要手段便是宏觀調控。可以通過制定出臺政策,給予金融機構一定的補償或政策性補助等,進而幫助他們運營過程中降低成本,使他們更好地服務農村市場。還可以通過降低門檻的方式,讓更多小微企業能夠輕松獲得資金。此外,還可通過行政手段,幫助金融機構排查部分個人或企業存在的信貸風險,維護整個市場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我國經濟領域正在蓬勃發展,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市場是金融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場。因此,在實現普惠金融全面推廣的過程中,不可忽視農村市場帶來的發展潛力。綜上,我們對當前普惠金融在農村市場的發展進行客觀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研究為我國普惠金融在農村市場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 璇.普惠金融體系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5).
[2] 邵 川.農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的視角[J].社會科學動態,2019(9).
[3] 鄭先虔. 金融助力脫貧攻堅的實踐探索[N]. 中國農村信用合作報,2019-09-17.
[4] 楊寧寧.普惠金融背景下完善再貸款政策的思考[J].區域金融研究,2019(9).
[5] 符洪瑞.普惠金融對抑制農村貧困發生率影響的實證分析[J].浙江金融,2019(9).
[6] 張曉豆,馮嘉鈺.黑龍江省普惠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發展現狀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9(25).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