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雯 李超越
摘要: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從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汲取精華,并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行創新和發展,最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基于此,首先論述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系,然后分析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困境,最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提出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為社會培養全方位的人才,為實現中國夢奠定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140-02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從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汲取精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為了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讓學生自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以“現實的個人”為邏輯起點,是搞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路明燈。
1.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維的能力。”也就是說,任何人在這個社會中生存都要盡可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包括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和創造先進文化的能力。這與高校思想政治目標的設立不謀而合,就是為了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充分發揮,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
人的需要的全面實現是衡量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馬克思認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馬克思肯定了人需要滿足的重要意義,只有人的需要首先被滿足,才能在社會中從事其他的工作,這里的需要既代表物質生活的資料,也代表精神生活的需要。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前肯定要保障他們的物質生活,再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就是滿足大學生精神文化的需要,讓他們自覺認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并用這種意識形態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把馬克思意識形態中的精華傳達給廣大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專業知識技能,人際交往能力,抗壓能力等,讓每個學生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進而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
4.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促進作用
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來源之一。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大學是青年一代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想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深入研究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應用該理論,引導學生的體力和智力得到一定的發展,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培育出來的青年一代才能夠適應當今復雜的國際環境,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使青年一代自覺為建設祖國奉獻終身,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主要困境
1.環境的深刻變化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首先,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助長了大學生之間的攀比、享樂的作風。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我國,對我國主流的意識形態造成了沖擊。
其次,家庭環境的變化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但學生的自理能力卻越來越差,抗壓能力,應變能力也比較弱。
再次,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各種良莠不齊的文化形態涌入大學生的視野,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最后,大學生心理環境的變化也對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現在很多大學生由于學業、家庭、情感、人際交往方面等出現問題,而產生很大的壓力,導致抑郁,甚至有自殺的傾向,對于這一問題高校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2.教師的認知和學生的需求的差距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產生于實踐,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的。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發展不斷推進的當下,一些教師沒有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了解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困惑,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因循守舊,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當下的實踐靈活運用,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三、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
1.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充分滿足其社會關系方面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據目標對象的不同,設定不同的教育計劃,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展開教學活動,避免一刀切。可以多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利用體驗式教學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狀態由從被動強制重復向主動自覺創新轉變,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心底里的聲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同時也要提高思政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要注重人文關懷。
在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社會關系方面的需求,馬克思曾經說過:“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單個人顯得比較全面,那正是因為他還沒有造成自己的豐富的關系。”馬克思認為,對社會關系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個人的社會關系很重要,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因此,高校思政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要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2.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場所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載體,在大學生思想理論素質和道德素養培養,以及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校園文化建設,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根基,形成一個最終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氛圍。建立良好的校園環境必須塑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豐富的知識儲備,強大的人格魅力,為其折服,學生才樂于接受教育。和諧校園文化的形成,依靠內容相互匹配、內涵相互協調,價值導向上積極向上的制度體系的建設。同時還要搭建網上互動平臺,要重視新媒體對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的獨特作用。也可以開展多種類型的校園文化活動,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比如可以組織同學們去博物館參觀,下村勞動,開展紅色旅游等,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
四、結語
總之,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應當從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獲得理論支撐,把這一理論靈活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工作中,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全方位的人才,讓他們自覺地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