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鄧鋒 田哲 陳梓玄

摘要:本研究通過探究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慕課平臺對當代大學生學習動機影響,了解到當代大學生在慕課網絡學習平臺上的學習動機動力不足以及相應的原因,幫助大學生在慕課環境下提高自己的學習自主性和動機,進而提升學習效率,同時根據研究結果有針對性地幫助慕課的管理和開發人員更好地完善慕課平臺,更好地增進學生們的慕課學習,同時積極響應教育部推進慕課在線課程發展的號召,也為“互聯網+教育”環境的推廣倡導提供有力的文獻支撐。本研究項目主要以江蘇大學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究MOOC平臺上當代大學生學習動機影響因素的問題,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文獻檢索和訪談法進行相關調研,基于自我決定理論模型將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歸納分類為六種動機分類并構建六維度學習動機模型,最后根據ACRS動機模型為慕課課程設計者提供相關意見。最終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在慕課平臺上的學習動機主要是受到外部因素的驅使,主要是為了完成學校指定的課程任務和要求。而在慕課平臺的師生交流互動以及同學討論方面仍有欠缺,學生與慕課平臺的情感歸屬關聯較為缺乏。
關鍵詞:慕課;學習動機;大學生;自我決定理論;動機模型
引言:
學習動機是當代大學生進行高效學習行為的必不可少的內在動力,它使大學生產生學習需要的一種愿望、興趣和驅動力。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絡學習的優勢越發明顯,且具備傳統教學不具備的優勢。基于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的遠程在線教育模式,慕課課程得到飛速發展。在教育部的工作要求中,慕課課程的大力建設第一次被明確提出,與此同時,全民數字教育還要不斷優化,資源開發程度和應用的力度也要不斷加強,網絡在線開放課程的應用機制更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一系列政策和指導文件大力推進中國高校慕課發展,但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問題,比如許多同學在慕課上學習課程效率低、完成率差,學習的動機模糊。當前,關于慕課平臺對當代大學生學習動機影響因素仍處在模糊的研究階段,同時研究慕課平臺對當代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的相關理論文獻較匱乏。
一.研究綜述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在1980年左右由美國的一些心理學家們首先發現提出的,該理論著重關注于人類的行為動機,經過后人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已經具有堅實的哲學基礎和科學理論基礎,其理論框架和體系內容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更多的研究領域提供了手段和方法。自我決定理論著重于關注人的自我決定程度,該理論認為人的自主動機可以由社會環境的自主支持、能力支持和歸屬支持得到滿足和增強,同時并促使人的外部動機內化,從而使人類健康成長。自我決定理論有力闡述了個體行為受到環境影響的因果關系和路勁,能夠有效激勵和改變個體的行為,具有重要的研究指導意義。潘麗佳(2015)研究了個體學習者的參與程度和慕課設計以及學習者的學習成效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成果表明慕課平臺的自主性、多樣性和互動性程度越高,則學習者的學習績效會越好,它們之間呈正向相關關系。并且慕課屬性與學習績效無法直接建立聯系,這需要學習的參與度介入,起到中間傳導的特殊中介作用。楊根福(2016)分析了影響大學生MOOC持續使用意愿的影響因素,為MOOC在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和創新應用提供了理論支持,即在MOOC實施過程中,既要考慮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又要有一定的外在目標激勵;充分發揮MOOC的高質量課程及自主學習優勢,同時也要考慮探索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學習模式,將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與MOOC的優勢有機結合。郝兆杰等學者(2018)研究了慕課學習者完成課程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影響學習者完成慕課的因素包括良好的網絡環境、未預見的個人因素、工作上的變更、自主學習能力、自我效能、課程正面因素和學習預備等。
本模型基于自我決定理論,根據學生學習的根本動機的來源不同,將其劃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同時根據自我決定的程度不同,由低到高分橫向分為無動機、外部動機到內部動機,并將它們看做是動態的連續體。其中,外部動機又基于自我決定理論,按照自主決定的程度不同分為外部調節、內攝調節、認同調節及整合調節。無動機是完全無外界壓力,無興趣無目的的行為,自然也無法激起學習行為。外部調節是存在外部的壓力要求作用于個體上,此時個體為了避免相應懲罰或者獲得相應獎勵會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內攝調節是個體受到部分控制,個體的學習行為往往是為了維持自尊或者避免內疚和焦慮。當外界影響因素達到一定時,個體自身會產生對于目標行為的認同感,會認識到該行為對于自己的重要性,此時個體的學習行為便會受到部分內控,引起個體同學習行為的價值認同。因此將外部動機分為外部調節、內攝調節和認同調節三個維度。當學習的自主性程度進一步提高時,外部動機就會產生整合調節,進行最大程度的內部動機轉化,因為它的諸多特點與內部動機十分相似,因此本模型將整合調節融入內部動機之中,并進一步細化內部動機,按照個體的興奮感、成就感和歸屬感劃分為自主興趣、能力勝任和情感歸屬三個內部動機維度。
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數據的收集,為確保信度與效度,本研究團隊事先咨詢了指導老師和相關專家,并查閱了相關文獻,最終確定采用了李克特五級量表,結合六維度學習動機模型,將問卷問題分為外部調節、內攝調節、認同調節、自主興趣、能力勝任以及情感歸屬六個維度,每維度設置了三個問題,每個問題都有五級選項,得分1、2、3、4、5分別表示完全不符合、比較不符合、基本符合、比較符合和完全符合。同時,就問卷的提法、用詞和內容都和慕課平臺開發人員和相關專家仔細討論過并進行修改完善。該問卷的設計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試者的性別年齡專業等一些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學習動機量表問題。問卷共計發放100份,其中有效問卷共計70份,被試者中男生占48.61%,女生占51.39%,比例接近1:1;年級上,大三年級最多,占37.5%,一年級、二年級、四年級和研究生各占11.11%,12.5%,36.11%和2.78%;專業上,工科類最多,占47.22%,醫學類最少,占5.56%,理科類和經管文法類各占19.44%和27.78%。
數據統計與分析
結果表明:就單項題目而言,“進行慕課學習的主要原因是學校的課程要求”該項得分最高,為3.71分,“沒有在慕課平臺進行學習研究會讓我感覺落伍”該項得分最低,僅為2.56分。將問題進行維度整合可得出學生基于外部控制的得分最高,達到10.1分,基于情感歸屬的得分最低,僅有7.87分,其余內攝調節、認同調節、自主興趣和能力勝任四個維度各得8.47,9.83,9.06,9.9分,求和后可知學生基于外部動機的學習行為得分為28.4,基于內部動機的學習行為得分為26.83。因此,大學生在MOOC平臺上的學習動機主要是受到外部因素的驅使,主要是為了完成學校指定的課程任務和要求。而在慕課平臺上的老師與同學的交流互動,及同學討論方面仍有欠缺,學生與慕課平臺的情感歸屬關聯較為缺乏。同時,學生的能力勝任方面和價值認同方面得分較高,說明學生在慕課學習的能力勝任需要感較強,學生也普遍認同慕課課程的價值,認為慕課的課程學習對于自身是有一定幫助的。
二.建議與對策
1.學校應注重培養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自主興趣
學校應將慕課學習的課程要求也分設為選修與必修,在要求學生在學習指定的慕課課程后,可以根據自身喜好自主選擇喜好課程,提高學生的自主性程度,進而提高學生慕課學習的效率。高校的老師們在開設慕課課程時也應當避免單調乏味的刻板講課,而應當充分激起同學們的興趣和好奇,讓學生們實現從被動看到主動學的轉變,切實提高慕課課程完成率。
研究顯示仍有接近30%的學生沒有進行過慕課在線學習,對此學校應大力鼓勵學生們進行慕課學習,開展系列講座推進高校的慕課普及率,讓更多的同學能夠真正認識慕課、合理使用慕課,實現慕課全覆蓋。
2.慕課設計者應結合ACRS動機模型增進學生的注意、信心、關聯和滿足感
慕課開發者應加強慕課課程老師與同學們之間的交流討論,使同學們能夠在慕課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得到及時的學習反饋和課后討論,使學生產生像在課堂教師里學習一樣的歸屬感和親切感,同時加強慕課師生之間的情感紐帶和交流聯系,使學生更傾向于多次自主學習,從而真正掌握慕課所學內容。同時,大力增強慕課平臺與學生學習生活的關聯感,讓所學內容貼近學生學習生活,使學生在慕課上學習完課程之后能夠學以致用,從而增進自己的信心與滿足感,更樂意進行下一次的慕課學習。
3.學生應發現慕課價值,更加主動積極學習
身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在“互聯網+”的時代,我們應充分利用網絡在線學習的優勢,利用在線網絡開放學習的高效快捷的特點來進行知識學習,同時主動為慕課學習做好相應的準備,提高自主學習合作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動機,進行高效的學習,為自己的未來的職業發展人生規劃做鋪墊。充分結合外在學習動力和自身的內部動機,互補結合,既有自身內部主動的學習動機又有一定外部的壓力要求,最終達到高效學習的效果。
結論
慕課在線開放學習課程雖然擁有龐大的用戶量,但課程完成率低,持續性差的問題一直突出,該研究以慕課平臺為視角,基于自我決定理論,構建六維度學習動機模型,研究發現當代大學生在慕課學習上,主要還是受到外部調控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學習慕課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學校的硬性任務和要求,但是學生也有一定的內部自我決定動機,這體現在學生對慕課課程價值的逐漸認同上和對課程內容的能力勝任上,這說明慕課課程對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與人生規劃確實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但慕課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系上還存在一定的缺乏。
缺陷與不足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僅限于江蘇大學的學生,選擇被試無法做到完全客觀,容易受到個體主觀性的影響。同時因為本研究團隊知識水平能力有限,在問卷的信度和模型構建方面會存在一些不足與缺陷。
參考文獻:
[1]遲翔藍. 基于自我決定動機理論的教師支持對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影響機制研究[D].天津大學,2017.
[2]王澤博. 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大學生同伴關系對學習動機的影響研究[D].天津大學,2018.
[3]于倩,劉金蘭,趙遠.教師支持對學生學習動機及學業成就的影響機制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06):542-547.
[4]張喜來.學習動機對學習行為的影響探究——基于自我決定理論[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7,34(03):62-67.
[5]方少君.MOOC環境下英語專業大學生的學習動機研究——基于自我決定理論[J].海外英語,2018(19):33-35.
[6]鐘心儀. 控制性教學策略對翻譯專業研究生口譯學習動機的影響:自我決定理論視角[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
[7]李云濤. 基于自我決定理論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8]Robert H. Stupnisky,Allison BrckaLorenz,Thomas F. Nelson Laird. How does faculty research motivation type relate to success? A test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