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良
摘要:本文以農產品中的生豬作為主要品種,探討影響投資周期的關鍵因素,焦點是生豬價格波動的周期趨勢分析。金融投資多是曲折,只有周期不會變。通過對影響生豬價格因素進行詳細分析,其中包括疫情因素、限運政策因素、豬周期循環因素、養殖環保因素等方面,提出解決生豬價格問題的對策,從而使得生豬產業不斷擴大,促使生豬價格逐漸趨于平穩狀態,滿足人們節假日對生豬的需求量。
關鍵詞:金融投資;周期;生豬價格;探討;因素
引言:
隨著豬肉價格的上漲,導致許多人直呼吃不起豬肉,買一斤豬肉相當于買好幾斤雞鴨肉。自從2018年8月直至現階段,我國全國各地均受到非洲豬瘟的影響,產能明顯出清,從而嚴重影響豬肉價格,導致豬肉價格在大幅度上升。這次豬肉價格波動,最大的原因與非洲豬瘟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環保、土地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隨著我國建國70周年國慶歡送的結束,存儲肉在不斷的消耗,導致2019年10月份,我國豬肉價格再一次出現大幅上漲情況,并且呈現直線式上漲。從當前農業部生豬統計數據結合過去多輪豬周期的情況來看,豬肉價格總體因能繁母豬缺口導致的上漲潛在趨勢不易改變。
一、影響生豬價格因素的分析
(一)疫情因素的影響
由于受到受到非洲瘟疫的影響和8、9月份亂打疫苗現象的影響,行業病毒濃度的不斷的上升,導致行業疫情情況又上升一個檔次。在現階段,北方疫情的不斷爆發,同時由于受到春節的影響,導致人口大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快疫情的發生,受到負面影響最為嚴重的是豬肉價格。如果疫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疊加能繁母豬以一種非常差的質量恢復,將會使得豬肉價格高點出現在明年的四季度亦或者過年期間。無論從牧原業、亦或者披露的月報和年報公告,還是行業豬肉價格來看,都未擁有大幅度下跌的跡象。
(二)限運政策因素的影響
非洲瘟疫在我國爆發以后,農業部先后在2019年8月31日、9月11日和10月11日發布生豬與其產品調運的監管通知明確規定,限制疫情省內生豬調運,發生疫情的縣、市、省,應要暫停生豬調出,并且發生疫情省相鄰的省份,也要停止生豬跨省調運,并且應要暫時關閉省內所有生豬交易市場。從2019年10月21日起,全國大范圍的生豬調運全面停止,導致部分地區出現屠宰場“無豬可宰”的情況。疫情的被迫去產能成為去產能的主力,導致局部地區的環保拆遷仍舊急需,導致產能恢復情況不佳。由于車輛時疫情傳播的最為嚴重的途徑,因此國家對生豬運輸進行限制運輸,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主產區產能過剩,豬肉價格過低而出現深度虧損;而在疫情嚴重情況的地區,養殖戶集體清欄,產能下降,豬肉價格大幅度上漲。
(三)豬周期循環因素的影響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也是最大的豬肉消費國,但并非是強國。整個豬肉行情為大群體、小規模、低效率、重污染的情況。而豬周期是一種“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經濟現象,主要是指豬肉價格會隨著庫周期出現特定周期時長的波動現象,一般的循環軌跡為豬肉價格上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豬周期就是供需之間的矛盾。如果養殖量大,將會出現供應量超過消費量,豬肉價格就會暴跌,導致養豬出現虧損,養豬場開始去產能;如果過度去產能之后,又會導致供應缺少,知識豬肉價格暴漲,進入新一輪的產能擴張期。自1993年以來我國已經出現6次豬周期,但是這一次豬周期對應的能繁母豬的去化程度之大,導致了本輪周期豬肉價格目前已經遠超前幾次的價格高點。我國生豬生產量的不穩定,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土地資源的制約和勞動力向工業化、大城市的流動,導致生豬發展極為緩慢;另一方面由于消費終端對豬肉的需求量隨著人口的流動和自然天氣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這就造成我國生豬產產能不能夠完全恢復。
(四)養殖環保因素的影響
從2015年開始,養殖環保政策收緊,促使養殖產從南方轉向北方轉移。隨著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農業部《關于促進南方水王地區生豬養殖布局調整優化的指導意見》《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等一系列文件的發布,環保政策對于養殖業的壓力一直沒有明顯的回落情況,導致養殖業長期處于一個壓縮去產能的情況。非洲豬瘟的出現將會是使得保限產的情況有所松動,但隨著疫情的持續爆發,政府主動去產能變成了被迫去產能,導致豬肉供應出現矛盾,導致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出現大幅度下滑的情況,導致生豬和豬肉價格在不斷的上漲。隨著我國農村和農業環保利于出臺的《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環保標準的提高,對一些散養戶的管理越來越嚴格,導致許多地方出現養殖規模壓縮的情況, 使得一些散戶、部分中小養殖場被淘汰出局,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豬肉價格。
(五)飼料成本的價格
生豬飼料成本費用是生豬生產成本費用的重要組成部分,生豬飼料主要有玉米、豆粕、大麥、干草等組成[2]。本文以玉米為例,根據相關調查發現,玉米價格與生豬肉價格兩者走勢非常接近,在生豬喂養過程中,玉米的消費量遠遠要大于豆粕的消費量。因此,玉米的價格與生豬價格的趨勢基本一致是符合發展規律的。
(六)居民可支配收入
隨著經濟快速增長,人們生活物質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根據相關調查發現,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已經增加五倍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人們的生活水平有著很大的提升。在我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等地,普通居民人均收入高達5萬元左右,而云南、西藏等地區的居民人均收入為1萬元左右,各省市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還是存在非常巨大的差異性[3]。豬肉是我國居民飲食中最為重要的一道食材,如果豬肉出現上漲趨勢時,高消費人群在買豬肉時不會出現猶豫的情況,而低收入人群則會出現猶豫的情況。這樣極具不平衡的收入,導致不平衡的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
二、解決生豬價格問題的對策
(一)保持仔豬與玉米價格的穩定性
仔豬是生豬的主要來源方式,而玉米則是生豬的主要飼料。對于仔豬而言,相關政府部門應要利用宏觀調控,嚴格控制豬肉市場,對于存在問題的仔豬,不得進行出售。如果豬肉市場發展不平衡時,政府相關部門應要對仔豬養豬戶按照頭數的方式進行補助。對于生豬的主要飼料玉米而言,相關政府部門應要加大對加工玉米流程的監督管理力度,提高企業對玉米加工的重視度,從而保障玉米的質量和安全[5]。除此之外,對于不合法的玉米期貨應要進行嚴格的處罰,同時,也應要對惡意漲價、非法囤貨的現象進行調查和打擊。
(二)加快智能化養豬研發力度
在我國絕大數地區依舊是采用傳統的飼養方式。因此,加快智能化養豬研發力度顯得尤為重要。智能化養豬就是采取具有針對性的科學技術對豬進行合理的喂食、休息、運動等,從而提高豬肉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解放勞動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使用合理科學的養殖方式,能夠培育出更加優質的仔豬,能夠提高生豬繁殖能力,保障豬肉質量,使得居民能夠吃得上更加優質的豬肉。同時,也應邀責任落實,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強科技的研發力度,促使構建身長高校、資源節約、環境良好、合理布局、產銷協調的生豬產業格局。
(三)建立完善的豬肉存儲制度
建立完善的豬肉存儲制度,是維持市場供求量平衡的重要方式。如果市場豬肉供應量大于需求量時,國家在市場投放的豬肉量要有所減少,采用存儲的方式收購市面上供應過多的豬肉,從而使得豬肉價格持以平衡。另外,應要擴大存儲規模,存儲足夠的豬肉。政府應要通過宏觀調控,將供求量維持在需求范圍內。除此之外,政府部門應要嚴格監督對生豬數量的儲備,從而可以有效杜絕養豬戶由于謊報存儲數量獲得更多經濟收益情況的發生。
(四)加強生豬疫病的預防
非洲豬瘟的疫病是影響我國生豬價格暴漲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國應要加強生豬疫病的預防,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具體而言:(1)國家和養豬戶應要充分意識到生豬疫病預防的重要意義,提高肉食類動物安全意識。這就需要養豬戶在日常飼養過程中,應要定期給豬看病,應要詳細觀察豬群的情況,對于不正常的個別豬,應要及時進行就醫,從源頭上有效防止疫病的發生。如果發生疫病之后,應要將生病亦或者感染的豬進行隔離,有效防止感染其他豬現象的發生。(2)在疫病發生過程中,各地政府部門應要加大對生豬的檢疫力度。如果在檢疫過程中遇到有問題的豬要及時進行解決,從而可以保障其他豬的安全。
結束語: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而言,現階段的豬肉價格較高,人們需要理想看待豬肉價格的波動。除此之外,生產者也不能夠一窩蜂的跑去養豬,有效避免豬肉價格大起大落情況的發生。總而言之,影響生豬價格的因素有諸多種,其中包括飼料、疫病、居民可支配收入等,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利用宏觀調控,加強生豬疫病預防、建立完善的豬肉存儲制度、保持仔豬與玉米價格的穩定性等,從而促使生豬價格逐漸趨于平穩情況,使得居民能夠食用上優質的豬肉。
參考文獻:
[1].2019-11-14部分地區生豬價格[J].養豬,2019(06):8.
[2]虞華.2019年1—11月我國生豬生產現狀及后期走勢分析[J].養豬,2019(06):6-7.
[3]盧昀.“六因素”影響貴陽市生豬養殖規模和補欄積極性[J].理論與當代,2019(12):35-36.
[4]楊艷,趙曉龍.政府規制如何影響豬肉價格?[J].四川省情,2019(12):41-42.
[5].豬價連跌距離最高點跌超20%價格恢復正常或在春節后[J].北方牧業,2019(2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