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鈺
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隨之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與生活環境的交流互動。景觀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部分,但大多數景觀只是淺層次的景物,人與景觀之間缺乏互動性,導致體驗者無法融入其中體會設計者的真正意圖,大量的景觀設計缺乏人文關懷。本文將立足于我國互動景觀建設中所出現的一些缺失和不足,結合相關案例,闡述互動性景觀在現代景觀中的設計原則,使互動性景觀成為實用性和審美性的代表。
關鍵詞:互動性景觀;現代城市景觀;現狀;設計原則
1 互動性景觀的設計理論概述
1.1 概念
“互動”指的就是兩者或多者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參與。“互”字代表相互,“動”字代表起作用。從廣義上來說,人與周圍環境存在著把密不可分的聯系,環境中的人、動植物等與城市設施等都成了環境空間的組成元素,與他們一起形成的景觀空間是城市的“互動景觀”,體現出人與自然共生的狀態。[1]從狹義上而言,“互動性景觀”指的就是在場地中通過游戲互動、聲光電技術、虛擬技術等高科技手段來增加互動性設施的趣味性,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通過人與景的互動,增加景觀的功能性設計。
1.2 互動性景觀設計的理論依據
景觀設計最主要的是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只有從人的角度出發,無論是景觀小品、設施裝置還是乃至空間環境,才能使人得到滿足,通過了解人的本身,才能真正提升景觀設計的品質,互動性景觀也因此而產生。例如,在城市公園中的互動裝置,人們喜歡在其中嬉戲;濱水景觀中的硬質駁岸,人們與水親近等等,這些都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景觀互動的依據,也成為營造互動空間的主要因素。
2 城市景觀的現狀分析
2.1 景觀功能形式化、單一化
當今的城市景觀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華而不實”,這也成為現代景觀設計的通病。大多數城市景觀只是停留于對城市綠化的關注,忽略了互動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互動景觀大多停留在表面上,過于形式化、人工化,設計者鐘情于視覺上的享受,讓觀賞者體驗“望而卻步”的形式景觀。觀賞者對景觀只有瞬間的記憶,很難形成心理和行為上的情感互動,使景觀沒有發揮其正常的功能。這種形式化的景觀雖然看似讓城市越來越華麗、住所越來越高端大氣,但也增加了隔閡。
城市景觀除了功能上的形式化,單一化也成另一種普遍現象。大多數景觀的營造依然以街邊種植綠化、休閑座椅、花壇等為主要手段,千篇一律的城市環境難以使景觀發揮作用。只是為了給人們提供一個休息或穿行的場地,沒有豐富的設計語言,也沒有與人進行情感交流。這種單一的城市景觀帶給人們的是平淡和無感,難以產生身體和精神上的共鳴。
2.2 文化景觀的缺失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同樣這個城市的景觀也需要富有文化,只有文化融入景觀中,才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識別性是城市的名片。而現代城市景觀中恰恰缺少的就是文化景觀,其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地域性無法融入其中,以至于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城市景觀的“復制品”越來越多,從而城市居民與景觀的互動性也會隨之減少,無法進行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交流。城市文化與景觀被割裂,景觀與人的關系也就疏遠了。因此,想要景觀與人產生文化上的互動,城市景觀就必須富有地域性和文化性,增加城市的知識性、體驗性、趣味性。
2.3 景觀設施的創新性不足
現代城市景觀與人的互動大多是視覺上的互動,景觀設施都以“看”為主,缺乏行為上和精神上的互動,創新性相對欠缺。例如,許多城市公園中的水景,設置水池,只是滿足了人們視覺上的需求,其價值和實用功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如果水池在設計上可以采用與人能夠產生良好互動的形式,人們可以有一個親水區域,促進人與水、人與景觀的交流,不僅可以吸引游客,也可以增加人與自然的親近感。
3 互動性景觀的案例分析
3.1 衢州鹿鳴公園
衢州鹿鳴公園位于衢州市西區石梁溪西岸,是高密度城市建筑中的一片“綠洲”。公園在廢棄地上大面積種植四季農作物,如油菜花、向日葵、蕎麥等。可以讓游人親近自然,了解農作物,同時也形成了很好的植物景觀。場地還設計了兩處大草坪,為人們提供露營、運動、嬉戲的場地。同時,場地連接棧橋、步道系統,及多處亭臺的體驗框架涼亭,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景觀游賞體驗。[2]場地中的步棧道網絡設計于場地景觀之上,可以欣賞不同層次的景觀,設計師通過各種景觀裝置,將公園打造成集休閑、運動、游樂為一體的城市綜合型濱水公園。
3.2 芝加哥千禧公園
千禧公園位于芝加哥,是交互空間設計的代表作,其中的皇冠噴泉被稱為世界上最別出心裁的噴泉,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和鑒賞性。皇冠噴泉位于城市公園之中,人流量豐富,以此為互動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成為著名的“打卡圣地”。皇冠噴泉由兩個高達50英尺的玻璃塊立方體組成,15米的屏幕通過計算機控制,不斷交替播芝加哥的1000個市民的不同笑臉,突出了其地域文化和城市文化,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3]每隔5分鐘,都會從照片的嘴部位置噴出小型瀑布,噴泉從頭像口中流出,像口水,所以也稱“芝加哥口水浴”,變幻莫測,令人嘆為觀止。每個面部表情從微笑到做鬼臉,直到最后嘴唇看起來像一個有趣的當代怪形滴水嘴,水柱就會噴濺出來,造成從嘴中吐水的幻象,所以也戲稱口水浴。在空間設計上實現了更有創意的噴泉互動設計。皇冠噴泉不僅成為芝加哥互動性景觀的代表,也為觀賞者精神層面上提供了互動情感。
4 互動性景觀在現代景觀中的設計原則
4.1 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互動景觀的服務對象是人,因此我們在設計景觀時,要充分考慮是否符合人的行為需求、精神需求以及情感需求。首先,在設計時,要考慮場地中的設計是否符合人的行為習慣,[4]我們經常在設計中看到人與環境、人與設施不相適應的設計,如在休閑空間設置的大草坪,大面積的草坪缺少遮陽性設施,在夏季完全暴露在陽光下,對于怕黑的亞洲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華而不實的設計方式;并且草坪的維護非常不易,耗時又耗力。其次,“以人為本”的設計,要考慮人的心理需要,如不同年齡段對場地開闊程度的不同需要,設計師就應該考慮在景觀設計中劃分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相對開闊的公共空間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適合兒童和老人,適當的私密空間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安全需要,適合交談的年輕人。最后,互動性景觀還要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吸引游覽者,使人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是互動性景觀的最大特色。成功的互動式設計應抓住游覽者的情感需求,找到可以吸引參與者的出發點,使兩者之間碰撞出火花,也就達到了情感交流的共情點。例如,在兒童互動空間的設計上,設計沙池和花園,讓孩子們在其中尋找他們感興趣的物品,設置各種游樂設施,供他們娛樂,這樣讓孩子們樂于其中,互動體驗自發性游戲扮演各種角色,不僅可以提高兒童探索的樂趣,又能極大地提升景觀的互動性。
4.2 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設計原則
在景觀設計中,環境的保護成了當前的熱門話題,人們不應該一味地從大自然中索取,為了一己私利破壞自然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的設計原則。景觀的服務主體是人,但是要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例如,在廢棄場地的改造過程中,針對原有場地良好的植被、設施、生物等,設計師可以采取保留利用的方法,將其改造成與新景觀相適應的空間形式,既沒有破壞原有的生態體系,也成為設計中的可持續性景觀。同時,對于城市景觀中的自然環境,我們可以設計親水走廊、小面積的陽光草坪、生態花帶等景觀節點,讓人們充分融入自然,在與自然親密接觸的基礎上保護自然,讓人們意識到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
4.3 遵循“多樣性”的設計原則
多樣性設計原則在互動性景觀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景觀功能的多樣性;另一個是互動方式的多樣性。首先,景觀功能的多樣性指的是場地中要有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習慣的人的需求。例如,在城市公園的設計中,既要有滿足兒童游樂的互動設施,也要有符合年輕人休憩聊天的場地,更要有老年人鍛煉、下棋的空間。只有實現景觀功能多樣化,才能吸引不同層次的人進去游覽。其次,互動方式的多樣性指的是要突破傳統景觀的設計思維,創造性地從人的角度出發,探索更加符合人的互動方式,增加互動方式的多樣性。例如,在濱水公園設計中,不再是讓人們在圍欄外用眼睛去看景,而是在考慮安全性的基礎上設計親水區域,人們可以盡情嬉戲,與水做伴。在設計中,景觀功能和互動方式的多樣性可以使場地更加富有趣味性,增強活力,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增添樂趣。
4.4 遵循“本土性”的設計原則
城市景觀是城市居民活動的主要集散空間,除了注重人的行為活動、歷史文化要素、生態設計要素,特色文化的挖掘對其空間的營造和吸引居民也有重要意義。還要根據景觀主題、當地的歷史地域文化、景觀的塑造等這些內容,使每個城市景觀內在要素得以區分開來,這也就要求我們在設計城市景觀時要強調本土性原則。例如,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設計展現了它的城市文化和民俗文化,在保留水鄉文化的同時,將戲曲、建筑、古老的村落空間、歷史文化故事融入其中,提煉當地的文化精華,為游人提供別樣的體驗,也成為城市的互動景觀的名片。因此,互動性景觀是要與人產生文化情感上的共鳴,讓城市景觀留下最獨特的印記。
4.5 遵循“預見性”的設計原則
互動性景觀設計是非常考驗設計者預見性的發揮的,預見性必須建立在大量的實際研究和觀察體驗者需求的基礎上。在了解體驗者的行為習慣、心理需求、文化情感需求等多方面后,結合自己的設計理念,作出有預見性的互動景觀方案。
由此設計出來的互動性景觀符合體驗的物質形式和空間形式,其設計才是成功的。
5 結語
城市景觀不僅僅是一個裝置,更體現的是一個城市的精神文化,互動性景觀的產生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為人性化的互動體驗,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互動,人們可以盡情放松,享受自然帶給我們的愉悅,放松身心、宣泄情緒、緩解壓力,人與景觀的互動逐步增強。通過互動式景觀設計,城市景觀也呈現出更加豐富的空間和極具個性的現代公園風格形式。相信在未來,互動性景觀能夠呈現出更多的形式,可以從更加新穎的角度去探索。
參考文獻:
[1] 李可.公園互動性景觀設計分析[J].現代園藝,2019(22):110-111.
[2] 劉曉莎.高原城市濱水空間景觀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16.
[3] 溫全平,詹穎.交互性景觀設計理論與方法初探[J].設計,2018(3):70-72.
[4] 王紅奕.園林建設中的互動性設計研究[D].浙江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