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拾寶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重要教學目標,尤其是在小學低年級教學階段,更應該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要求,構建“以生為本,個性發展”的高效課堂。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不僅要幫助學生積累語文基礎知識,更應培養其感知漢字的能力,運用漢字的能力以及審美和創造的能力,這些都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組成部分。鑒于此,為了讓學生快樂閱讀,樂讀樂學,本文就針對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特點,探究閱讀與識字教學有效整合的途徑,以期引導學生愛上閱讀,有效識字,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有效閱讀;有機整合
聽、說、讀、寫是語言學習的必備素養,語文教學中普遍應用到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將閱讀與識字有機整合,邊讀邊學,提升閱讀能力的同時,也幫助學生豐富了漢字積累量。但在實際教學中,識字教學常常脫離了學生個體,將識字技巧和方法的培養作為中心內容,過于強調語文的工具性特點,而忽視語文的人文性特性。因而導致學生人文素養、語用能力、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核心素養的缺失。實踐教學中單調讀寫,重復被動和機械識記已經不能滿足學生讀寫能力的發展需求。對此,本文嘗試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整合閱讀和識字教學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一、以讀促識,回歸生活培養審美能力
知識源于生活,語文與實際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新課改背景下基礎教育和啟蒙教育受到廣泛關注。培養小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因此,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應以課本閱讀為依托,讓閱讀和識字回歸生活,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識字自主積極性,感受閱讀的樂趣。
比如: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小青蛙》一課中,識字教學主要圍繞“青”字展開,“情、晴、請、清”都是由共同的母體字“青”做聲旁的形聲字,而這幾個形聲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是比較常見的。這時就可以讓學生回歸生活。提問“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新朋友,它有大大的眼睛,穿著綠色外衣,能捉害蟲保護莊稼。請你們猜一猜它是誰?”課堂頓時熱鬧起來,“小青蛙”被馬上被猜出來了。隨后,回歸課堂,帶領學生通讀課文后,學生發現有好幾個與“青”字相關的生字。這時,讓學生們用“清、晴、情、請、青”這幾個字造句子,并且必須要聯系當下的生活環境。有同學說“今天天氣晴朗,爸爸心情非常好,請我們一家人到河邊游玩,我看到清水旁有一只小青蛙。”這種場景比較符合農村生活氣息。可見,這位同學能夠緊密聯系實際生活,既認識了生字詞,也學會了造句,更理解了文本意義。
二、多元引導,以情導學激發識讀興趣
想要激發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識字興趣,首先應該尊重兒童的天性,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創設游戲、故事、猜謎等情境,無疑是培養其學習興趣的最好途徑。所以,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可以立足學生個性特點,結合教材內容,創設競爭性、趣味性、挑戰性、互動性的課堂情境。通過多元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自主閱讀和識字的積極性。
比如;再如:在部編版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小朋友們,那么知道我們所說的四季分別是什么季節?每個季節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們七嘴八舌說得都不太具體。隨后出示有關四季多媒體課件,先隱藏生字和拼音部分,讓學生以游戲的方式猜一猜這些圖片分別屬于那個季節。老師不及時做出評價,最后播放多媒體課件中的生字拼音、讀法配音等,讓學生自我檢驗自己的猜測是否都正確。認識了有關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的圖片后,然后逐層深入引導學生鞏固記憶。與此同時,還可以挑選一個季節創編小故事激發學習興趣,比如講一個關于“秋天”的小故事。有的學生就根據農村生活經驗說道“我眼中的秋天是金黃金黃的,柿子樹的葉子一到秋天就變成了紅色,樹冠上掛滿了黃橙橙的柿子,黃的像小太陽,紅的像小燈籠。周六媽媽帶我一起去摘柿子……”通過聯系生活講故事,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建構能力,更將所學的基礎知識和生字詞靈活運用其中。情境激趣下學生掌握了學習自主權,學習效率也更高了。
三、遷移中識讀,以理導學提升人文素養
為了開發有限的教學資源,可以借助遷移法進行閱讀和識字。如新舊知識遷移的方法,將已學的生字導入新課中,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將數學教學中的加減法遷移到語文識字教學中,既能夠增添課堂的樂趣,讓學生思維更加活躍,也可以借機讓學生深入了解字理。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四、結語
識字是一個長期反復的學習過程,而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必須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興趣。對此,教師應立足農村低年級小學生個性特點和生活經驗,大膽創新教學模式。以文本為依托,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讓識字不再單純依賴課本,回歸到生活和實際應用中去,讓學生樂讀、樂寫、樂學。
參考文獻:
[1]黃錫龍.淺談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9(36):126.
[2]姜智魁.淺談游戲化教學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開展與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