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堂本是最能體現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的載體,也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媒介,但在實際教學中,它卻沒有受到師生的重視。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現狀,尋找策略,從“規范使用,養成良好習慣;靈活使用,發揮多重效用;關注學情,及時反饋評價。”等三個方面闡述小學數學使用隨堂本。讓隨堂本真正走進數學課堂活動中,培養低段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關鍵詞:隨堂本;小學數學;學習習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3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隨堂本是一本完成當堂練習的本子,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媒介,是最能體現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的載體,通過隨堂本教師能有效把握學生的思維過程,提升學習效率。
一、為何要關注學生使用隨堂本
(一)隨堂本在小學數學學習活動中使用的普遍性
根據對我校學生調查數據統計發現,絕大多數的學生會在數學課堂上有使用隨堂本,可以說這是除了教材之外,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載體。
(二)隨堂本在小學數學學習活動中使用的不規范性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隨堂本雖然在數學課堂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卻沒有引起師生的足夠重視。有的學生非常隨意地把練習寫在隨手拿來的本子上,認為只要完成課上相對應的練習即可。筆者還發現優秀生的隨堂本通常較為整潔,書寫規范,解題過程完整,思維有條理,而后進生在做成課堂練習時總是較為隨意馬虎,書寫凌亂,不注重條理。由此不難看出,使用好隨堂本,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二、小學數學學習活動中隨堂本的使用策略
(一)規范使用,養成良好習慣
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數學教學活動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數學學習方法。
1、常規要求
首先,開學時教師就下發配套的兩本數學練習本,讓學生當堂在封面寫上隨堂本①和隨堂本②,規定用完隨堂本①之后才能使用隨堂本②,并在期末時上交兩本隨堂本,避免學生隨處亂放,弄丟隨堂本或經常換著各種本子使用,從而使學生端正對隨堂本的態度,認識到隨堂本的重要性。
其次,要求學生將隨堂本夾在數學書中,方便課堂使用。小學生注意力還不夠持久,最多穩定持續在10-20分鐘左右,而通常這個時間點都是課堂的高潮,教師基本會使用到隨堂本。如果這時任由孩子去書包里找隨堂本,可能就會有某個孩子因為找不到隨堂本而懊惱地抱怨,影響了課堂的效率。
2、書寫要求
習慣是教育需要攻克的一大難關,教師必須通過教育、示范、訓練、巡視等多種方式來規范書寫,讓學生慢慢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常抓不懈就能收獲很好的效果:(1)每堂課前寫好日期,記錄課題,注明書本頁數、題號,如果當時來不及記錄,課后也要補充完整。(2)字跡端正,保持整潔。(3)兩題之間間隔一行,從上往下使用,用完左邊再使用右邊。(4)錯誤的地方用紅筆訂正。
(二)靈活使用,發揮多重效用
1、預習時可前置使用
“課前預習”似乎被認為是語文課的專利,其實不然,對于小學生來說,每天課前對新知識的自我準備能幫助注意力不集中的他們更快的進入學習活動中。
基于學生學情,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寫在隨堂本上,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任務去進行課前預習。
2、學習時可適當使用
(1)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時呈現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不應該是放羊式的自由活動,教師可以讓隨堂本成為課堂的助力器。學生經歷了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自主探索,并在隨堂本上留下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痕跡,為合作交流奠定基礎。在合作交流中,學生不僅可以在隨堂本上清楚地看出自己的思維痕跡,還能夠與小組合作的同伴對比思路,從而得到多樣化的思考方式和最優化的結論。
(2)鞏固練習時呈現
學生在學習完例題后,難免有理解不深刻或者理解不到位等問題,而當堂的鞏固練習卻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得重難點迎刃而解。同時當堂練習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檢查學習效果、及時調整學習方式的有效手段。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卻用課件、口答代替學生動筆,或者讓學生隨意得將解題過程寫在書本題目的縫隙中,特別是低段學生,不利于完整地解答題目。隨堂本就可以給予他足夠的空間去完成。
(3)課堂小結時呈現
適當的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整理知識結構,把握內在聯系,對促進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而利用好隨堂本記錄下本堂課的關鍵知識點,能使得知識構建有序的梳理,形成一個知識網絡。
3、復習時可后續使用
在復習時,可以使用隨堂本喚醒學生的記憶,以往課堂上的思維痕跡躍然紙上,這樣既可以溫習要點,又可以減少時間的浪費,提高學習效率。另外,隨堂本要是能跟錯題集共同使用,復習才能把不會的變成會的。
(三)關注學情,及時反饋評價
學情,是課堂效能的溫度計,而通過隨堂本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有效方式,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和思維誤區。評價不只是有激勵跟診斷的功效,更有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
(1)口頭評價
當堂的隨堂練習當堂批改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教學中,沒時間面批的情況也不在少數。長此以往,部分學生會濫竽充數。因此在每堂課把握評價時機,用心留意并及時進行口頭鼓勵,引起學生對隨堂本的重視。
(2)小組互評
學生互評的方式,不但可以讓學生相互學習,而且能找到別人的不足,引以為戒。每周進行一次小組互評,根據書寫要求與練習完成情況,完成較好給予紅星星,書寫不達標或練習完成潦草的給予黑星星。
(3)階段性評價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著他們較難確定長遠的目標,因此,隨堂本每周、每月、每學期分階段評價,對優秀的隨堂本在班級中進行展示,對有明顯進步的隨堂本同樣給予鼓勵,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能讓隨堂本不斷地增值。
透過學生的隨堂本,可以讓教師了解每個孩子的知識掌握情況,明晰學生的思維過程,從而成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的重要策略。在數學活動中用活隨堂本,讓孩子在每一節課中就潛移默化地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陸建英.小小隨堂本綻放大空間——數學“隨堂本”有效使用的實踐與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數學版》,2015(8期):68-69.
[2]陳幼玲.讓“草稿”綻放思維的火花[J].江西教育,2012(3):117.
[3]鄭旭艷.淺談小學中段數學教學如何教會學生打草稿[J].小學教學參考,2018,879(30):28-29.
作者簡介:胡璐思(1990.7-),女,漢,浙江溫州,二級教師,本科,甌海區燎原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