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是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鍵課程,因此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視。英語對于小學生而言是一類新的語言體系,由于受到文化習慣與思維方式差異的影響,在學習中難免會遇到較大的困難。教師應該為其構建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其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受到環境要素的熏陶,從而促進英語學習效率的提升。在語言環境當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其英語綜合素養的增強。文章將通過分析語言環境構建的重要性,探索小學英語教學中語言環境構建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語言環境;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3-0059-02
在全球化趨勢下,國家與社會對于英語人才的需求量明顯增大,英語能力也成了檢驗綜合型人才的重要指標。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養成的語言習慣與思維方式,將會對其一生產生影響。傳統英語教學方法和理念呈現出一定的弊端性,難以適應現代化教學工作的發展特點,因此應該對其進行不斷創新與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無論是哪種語言的教學,都應該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學生在環境當中進行想象與猜測,運用語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應該對小學生的個性發展規律進行分析,結合小學英語的具體教學內容,加快語言環境的構建,滿足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構建針對性語言環境,能夠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語言環境構建的意義
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以及積極性的調動,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關鍵,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水平與學生的學習成效。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創造力受到限制。而語言環境的構建,則是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先進教學方法,能夠為學生創造英語交流與應用的氛圍與平臺,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開展聽說讀寫訓練[1]。語言環境的創設不僅僅是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增強其語言與語義表達能力,真正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語言環境構建的策略
1.營造良好氛圍
課堂氛圍的有效營造,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全身心參與到課堂當中,而且能夠促進語言環境豐富性的提升,為學生學習英語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在個體創造力的產生與發展當中,環境是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只有保障環境氛圍的舒適性、安全性與寬松性,才能促進其創造力的激發[2]。教師應該致力和諧、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構建,消除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恐懼感,為學生取一個英文名字,在英語教學中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對于傳統教學形式進行創新,避免單一化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的審美疲勞。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應該與學生共同參與到課堂互動當中,使英語學習轉變為師生交流的輔助手段,從而使語言環境能夠真正面向全體學生。
2.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的創設,也是語言環境構建的重要途徑,能夠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促進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在豐富的教學情境當中,能夠深刻感知英語文化的特點,從而轉變英語學習思維,消除漢語文化思維對英語學習造成的限制。教學情境也能夠增強學生的認知體驗,加強對英語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靠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英語,單詞和短語的掌握程度較低,而且在應用中存在困難[3]。教學情境的構建,可以真正激發學生說英語的欲望,使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增強,這也是小學英語教學的基本目標與要求。多媒體設備的應用,能夠為語言環境的創設提供輔助作用,通過聲音、畫面和文字的有機結合,增強教學情境的立體化與豐富性。
3.密切聯系生活
很多學生在課堂中學習英語,但是在生活中的應用較少,導致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較為緩慢。教師在教學中未能實現生活與教學的密切銜接,也是限制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關鍵因素。在創設語言環境時,教師需要從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將生活中的素材與內容引入課堂當中,讓學生明白英語學習與生活的內在聯系,從而激發其學習英語的動力與熱情。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對小學生的生活日常進行總結歸納,找準語言環境構建的切入點,從而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交流平臺。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用英語再現生活中的典型場景,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的同時,能夠增強其英語應用能力。在生活當中,學生可以養成主動說英語的習慣,實現對傳統課堂的有效拓展與延伸。
4.設置學習小組
學習小組的設置,能夠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共同解決學習問題,為語言環境的創設奠定基礎。相較于大的課堂環境,在小組內學生可以放下心理戒備,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調查與分析,明確其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等,確保分組的合理性,使學生能夠在小組交流中實現優勢互補,促進英語水平的共同提升。教師應該對小學英語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為小組討論設定相應的話題,引導學生對詞匯和短語進行熟練運用。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其討論方向進行引導,防止在學習小組中聊天。
5.加強課堂提問
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時不敢開口講,這是限制其英語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為了能夠使學生迅速進入語言環境當中,并在環境當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英語綜合素養,教師應該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引導。在傳統課堂當中,教師也會進行課堂提問,但是由于提問方式過于單一化,導致學生對回答問題存在一定的恐懼心理,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師應該轉變提問策略,使回答問題成為一種課堂樂趣,促進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提升。應該擺脫對教材的依賴,多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提問,并鼓勵學生針對問題提出質疑,增強其創造力。提問過程應該緊緊圍繞知識點,實現對學生語言邊界的有效拓展。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其進行鼓勵,消除學生內心的恐懼,并通過問題難度的合理設置,營造舒適的語言環境氛圍。
6.開展實踐活動
英語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室當中,而要能夠在實踐活動當中開展語言訓練,防止學生思維出現僵化的問題。在實踐當中,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防止理論學習中出現的遺忘現象,促進教學與學習效率的提升。實踐活動的開展,也是營造良好語言學習氛圍的有效途徑,使學生在實踐當中展示自我才華,培養創造性思維。通過英語競賽活動、朗讀活動、歌唱比賽和趣味配音活動等,可以對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進行全面提升。教師應該加強對實踐活動的總結,使學生了解自身在英語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從而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提高自我。
語言環境的構建,能夠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環境保障,使其在興趣的驅動下開展學習活動,從而促進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針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弊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通過營造良好氛圍、創設教學情境、密切聯系生活、設置學習小組、加強課堂提問和開展實踐活動等途徑,逐步優化當前教學模式,滿足教育改革的實際要求。
[參考文獻]
[1]李 燕.小學英語教學中語言環境構建的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8):113-114.
[2]陳國緒.分析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J].課程教育研究,2019(47):120-121.
[3]李潔瓊.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學周刊,2019(28):45.
作者簡介:程小龍(1988—),男,甘肅隴西人,二級教師,本科,從事小學英語教學工作。